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王俊聪
2007年10月5日,一直断然否认使用过兴奋剂的昔日世界第一“女飞人”、美国短跑运动员琼斯在法庭上坦白:“我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使用了兴奋剂,我欺骗了整个世界。”10月6日琼斯宣布退役,并向国际奥委会退还了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5枚奖牌。
兴奋剂再次成为2007年世界体坛的焦点。
当睾酮、促红细胞生成素、苯丙胺等名词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时,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这让许多大牌运动员身败名裂的兴奋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酒是原始的兴奋剂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兴奋剂就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每年公布的《禁用清单》中的物质和方法,但并不仅限于这些物质和方法。如果专业考试这个答案肯定能得满分,但要想真正了解兴奋剂决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说到原始的兴奋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酒”,喝酒是古代能刺激人们兴奋的最好手段。从神农尝百草到欧洲现代化学和药剂学的发展,当更多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被发现和创造出来的同时,一些比酒更能刺激人们兴奋的药物也被发现了。
士的宁
最初,人们发现生长在菲律宾的吕宋豆具有很强的兴奋作用,后来又发现生长在印度东海岸的番木鳖种子不仅具有相同的兴奋作用,而且更强。1817年,法国药剂师佩利蒂尔和卡文顿首次从番木鳖中提取出一种生物碱,取名士的宁。
士的宁有一个作用是治疗牛不倒嚼、食欲不振,在某一次治疗患前胃弛缓的耕牛时,由于服用的量过大,结果那头牛像疯了一样,一口气跑出十多里路后栽倒在路边。不知是否受此启发,一些运动员开始服用士的宁用来提高运动成绩。
作为第一代兴奋剂的士的宁独占体坛达30年之久。毕竟士的宁的毒性太大,用量很难控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的毒性有详细的记载,中药称之为马钱子。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当苯丙胺出现后,它迅速取代士的宁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兴奋剂。
苯丙胺
精练提纯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冰毒”。最初一些队医给运动员服用少量含苯丙胺的药物是为了缓解疲劳和长期大强度训练带来的厌倦情绪,后来发现这类药物不仅可以减轻疲劳感,而且能使情绪高涨、运动活跃、具有挑战性,因此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给运动员在赛前服用,甲基苯丙胺又被称作“抗疲劳素片”和“大力素”。
因为没有遏止使用兴奋剂的措施,在竞技体育中滥用兴奋剂的现象愈演愈烈,给运动员带来极大的伤害。
1960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17届夏季奥运会上,一名叫詹森的丹麦运动员在自行车赛途中猝死,后经尸体解剖证明是服用了苯丙胺的结果。这一事件,引起大会的震惊和国际奥委会的高度重视。1961年,国际奥委会在希腊雅典成立了医学委员会,专门从事反兴奋剂的工作。1962年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通过了一项反对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决议。1967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重组,比利时的亚历山大·德·梅罗德亲王接任主席,当年即出台了第一份禁止在竞技体育中使用的药物清单,并于1968年10月在墨西哥举办的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上正式实施兴奋剂检查。
从第一份《禁用清单》的出台到现在,整整40年过去了,伴随科技的进步,新的兴奋剂也是层出不穷,因此这份清单也就越来越长。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每年的1月1日都要公布当年的《禁用清单》。仅以2007年的《禁用清单》为例,所列的物质已经从最初的8种药物增加到几百种物质。
在国际奥委会的这份《禁用清单》中,兴奋剂被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禁用物质、禁用方法、特殊项目禁用物质。第一部分禁用物质又进一步分为9大类,每种类型里包括十几种到上百种不同的物质。这里,我们对这9种类型及主要的代表物质作个简要的介绍。
大力补的悲哀
禁用物质的第一种类型是蛋白同化制剂,其典型代表物质是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雄性激素。
合成类固醇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和维持男性性征和性器官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增加肌肉的力量。生产厂家甚至明目张胆地大做广告:“大力补——冠军们的早餐”。我们前而提到的美国短跑运动员琼斯使用的就是这类兴奋剂。
合成类固醇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非常可怕。服用类固醇后,会使肌腱的脆性增加,尤为常见的是肌腱撕裂,合成类固醇对肝脏的损害随服药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最普遍的问题是胆道阻塞性黄胆和肝功能异常,长期大量滥用合成类固醇引起肝紫癜,导致血管异常,可以致命。合成类固醇还可导致性别和生殖系统的紊乱,而且这些紊乱在长时间停药后常常不能复原;长期服用合成固类醇的运动员,普遍存在高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加,有使年龄比较小的运动员发生严重心脏病的可能性;合成类固醇对肾脏的影响也有报道,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蛋白尿,有些还引起水肿等。青春期前的儿童服用合成类固醇可阻碍性器官和骨骼的发育,促使长骨骺软骨过早骨化愈合,造成不可逆的终身矮小。另外,合成类固醇还是引发肿瘤、再生障碍贫血、范可尼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不要让红细胞染成黑色
禁用物质的第二种类型是肽类激素及其相关物质,其典型代表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生长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肽类激素,具有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系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的作用,维持血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稳定状态。
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体内红血球的生长,使血液能给肌肉输送更多的氧气,从而使肌肉更有力,工作时间更长。所以当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一出现在市场上,就被一些铤而走险者用于体育运动中,尤其在一些耐力要求较高的项目中,如自行车、长跑和游泳等。
因为过多的红细胞可以使血液变得极其黏稠,当心脏竭力推动血液循环时,极易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和中风。因此,尽管当时许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1990年国际奥委会还是把促红细胞生成素列入了《禁用清单》,并终于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找到了新的具有威慑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臭名昭著的瘦肉精
禁用物质的第三种类型是β2激动剂,典型代表有沙丁胺醇和克伦特岁。
这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效应,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痉挛,它们的商品名可能更为大家熟知,如舒喘灵、喘乐宁、喘特宁等。克伦特罗的俗称更是家喻户晓,就是臭名昭著的瘦肉精。
由于二这类物质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和营养再分配的作用,能增强人和动物的肌肉,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并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因此被国际奥委会列为禁用物质。
几年前我国有运动员因服用克仑特罗而受到处罚,几乎断送了年轻的运动生涯,他们在申诉中称:因为嘴馋到街上去吃羊肉串导致克仑特罗阳性。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明确规定:运动员应对其摄入体内的任何物质负责……不能因无过错 和疏忽而完全免除处罚。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北京奥运会上所有供应运动员的肉类食品都将接受严格的检验。
其他形形色色的兴奋剂
第四种类型是有抗雌激素作用的制剂。
这类物质主要用于治疗因激素比例失调而导致的各种病症。它的作用和毒副作用与第一类物质合成类固醇相以。
第五类是利尿剂和其他掩蔽剂。
在那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比赛的项目中,运动员称量体重前使用利尿剂快速减体重,或在兴奋剂检查时利用它冲淡尿液以遮蔽尿中的违禁物质。
大剂量和长期使用利尿剂可使尿中的盐和电解质过度流失,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服用这类药物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疱疹、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有时会产生起立性眩晕、乏力、疲倦、肌肉痉挛、口渴等症状,还可导致多形性红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直立性低血压、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因导致心律不齐或心脏衰竭而危及生命。
第六类是刺激剂。
最典型的代表物质就是我们前面曾经提到的第一代兴奋剂士的宁和第二代兴奋剂苯丙胺。
第七类是麻醉剂:
常见的麻醉剂有吗啡、海洛因、度冷丁和可待因等。
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抑制疼痛的产生,可使肌肉麻醉,降低痛感,它们的止痛效果也许能让运动员忘记一时的伤痛而投入训练和比赛,但这对原受伤组织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甚至永久的伤害。
运动员使用麻醉剂会成瘾,并有严重的副作用,服用后会抑制呼吸,精神上有幻觉,心跳过速、血压下降,神经系统容易发生错乱,还会引起白血球减少。
第八种类型是大麻(酚)类,如玛利华纳和哈希什。
玛利华纳是大麻的学名,哈希什是大麻的浓缩物。它的致幻性很快成为那些精神空虚的青年寻求精神慰籍的毒品。吸食大麻使人脑功能失调,记忆力受损害,平衡功能发生障碍,意识混乱及产生精神病反应,长期的大麻摄入可引起脑的退行性变脑病;可诱发精神错乱、偏执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等中毒性精神病。研究表明大麻中的化学物质会妨碍精子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过程从而影响人的生育能力。
第九种类型为糖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长期使用这类物质可引起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各种真菌和病毒感染、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骨质疏松或骨折、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消化性溃疡或肠穿孔、胰腺炎、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并使儿童生长受到抑制。
干净的比赛 纯洁的体育
北京奥运会倡导“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北京奥组委从成立之初就同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其指导下制定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兴奋剂控制总体计划及相关运行计划。作为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斗争的部分举措,国际奥委会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幅度”增加兴奋剂检查的数量。预计奥运会期间将检查4500例左右,这个检查数量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增加了25%。
北京奥组委有信心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反兴奋剂工作,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干净的、纯洁的体育盛会。
专家简介:
张健,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7年参加反兴奋剂工作。多次参加并负责国际比赛的兴奋剂检查工作。现在是北京奥组委反兴奋剂处的项目专家。
2007年10月5日,一直断然否认使用过兴奋剂的昔日世界第一“女飞人”、美国短跑运动员琼斯在法庭上坦白:“我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使用了兴奋剂,我欺骗了整个世界。”10月6日琼斯宣布退役,并向国际奥委会退还了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5枚奖牌。
兴奋剂再次成为2007年世界体坛的焦点。
当睾酮、促红细胞生成素、苯丙胺等名词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时,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这让许多大牌运动员身败名裂的兴奋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酒是原始的兴奋剂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兴奋剂就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每年公布的《禁用清单》中的物质和方法,但并不仅限于这些物质和方法。如果专业考试这个答案肯定能得满分,但要想真正了解兴奋剂决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说到原始的兴奋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酒”,喝酒是古代能刺激人们兴奋的最好手段。从神农尝百草到欧洲现代化学和药剂学的发展,当更多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被发现和创造出来的同时,一些比酒更能刺激人们兴奋的药物也被发现了。
士的宁
最初,人们发现生长在菲律宾的吕宋豆具有很强的兴奋作用,后来又发现生长在印度东海岸的番木鳖种子不仅具有相同的兴奋作用,而且更强。1817年,法国药剂师佩利蒂尔和卡文顿首次从番木鳖中提取出一种生物碱,取名士的宁。
士的宁有一个作用是治疗牛不倒嚼、食欲不振,在某一次治疗患前胃弛缓的耕牛时,由于服用的量过大,结果那头牛像疯了一样,一口气跑出十多里路后栽倒在路边。不知是否受此启发,一些运动员开始服用士的宁用来提高运动成绩。
作为第一代兴奋剂的士的宁独占体坛达30年之久。毕竟士的宁的毒性太大,用量很难控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的毒性有详细的记载,中药称之为马钱子。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当苯丙胺出现后,它迅速取代士的宁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兴奋剂。
苯丙胺
精练提纯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冰毒”。最初一些队医给运动员服用少量含苯丙胺的药物是为了缓解疲劳和长期大强度训练带来的厌倦情绪,后来发现这类药物不仅可以减轻疲劳感,而且能使情绪高涨、运动活跃、具有挑战性,因此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给运动员在赛前服用,甲基苯丙胺又被称作“抗疲劳素片”和“大力素”。
因为没有遏止使用兴奋剂的措施,在竞技体育中滥用兴奋剂的现象愈演愈烈,给运动员带来极大的伤害。
1960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17届夏季奥运会上,一名叫詹森的丹麦运动员在自行车赛途中猝死,后经尸体解剖证明是服用了苯丙胺的结果。这一事件,引起大会的震惊和国际奥委会的高度重视。1961年,国际奥委会在希腊雅典成立了医学委员会,专门从事反兴奋剂的工作。1962年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通过了一项反对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决议。1967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重组,比利时的亚历山大·德·梅罗德亲王接任主席,当年即出台了第一份禁止在竞技体育中使用的药物清单,并于1968年10月在墨西哥举办的第19届夏季奥运会上正式实施兴奋剂检查。
从第一份《禁用清单》的出台到现在,整整40年过去了,伴随科技的进步,新的兴奋剂也是层出不穷,因此这份清单也就越来越长。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每年的1月1日都要公布当年的《禁用清单》。仅以2007年的《禁用清单》为例,所列的物质已经从最初的8种药物增加到几百种物质。
在国际奥委会的这份《禁用清单》中,兴奋剂被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禁用物质、禁用方法、特殊项目禁用物质。第一部分禁用物质又进一步分为9大类,每种类型里包括十几种到上百种不同的物质。这里,我们对这9种类型及主要的代表物质作个简要的介绍。
大力补的悲哀
禁用物质的第一种类型是蛋白同化制剂,其典型代表物质是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雄性激素。
合成类固醇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和维持男性性征和性器官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增加肌肉的力量。生产厂家甚至明目张胆地大做广告:“大力补——冠军们的早餐”。我们前而提到的美国短跑运动员琼斯使用的就是这类兴奋剂。
合成类固醇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非常可怕。服用类固醇后,会使肌腱的脆性增加,尤为常见的是肌腱撕裂,合成类固醇对肝脏的损害随服药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最普遍的问题是胆道阻塞性黄胆和肝功能异常,长期大量滥用合成类固醇引起肝紫癜,导致血管异常,可以致命。合成类固醇还可导致性别和生殖系统的紊乱,而且这些紊乱在长时间停药后常常不能复原;长期服用合成固类醇的运动员,普遍存在高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加,有使年龄比较小的运动员发生严重心脏病的可能性;合成类固醇对肾脏的影响也有报道,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蛋白尿,有些还引起水肿等。青春期前的儿童服用合成类固醇可阻碍性器官和骨骼的发育,促使长骨骺软骨过早骨化愈合,造成不可逆的终身矮小。另外,合成类固醇还是引发肿瘤、再生障碍贫血、范可尼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不要让红细胞染成黑色
禁用物质的第二种类型是肽类激素及其相关物质,其典型代表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生长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肽类激素,具有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系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的作用,维持血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稳定状态。
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体内红血球的生长,使血液能给肌肉输送更多的氧气,从而使肌肉更有力,工作时间更长。所以当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一出现在市场上,就被一些铤而走险者用于体育运动中,尤其在一些耐力要求较高的项目中,如自行车、长跑和游泳等。
因为过多的红细胞可以使血液变得极其黏稠,当心脏竭力推动血液循环时,极易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和中风。因此,尽管当时许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1990年国际奥委会还是把促红细胞生成素列入了《禁用清单》,并终于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找到了新的具有威慑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臭名昭著的瘦肉精
禁用物质的第三种类型是β2激动剂,典型代表有沙丁胺醇和克伦特岁。
这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效应,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痉挛,它们的商品名可能更为大家熟知,如舒喘灵、喘乐宁、喘特宁等。克伦特罗的俗称更是家喻户晓,就是臭名昭著的瘦肉精。
由于二这类物质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和营养再分配的作用,能增强人和动物的肌肉,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并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因此被国际奥委会列为禁用物质。
几年前我国有运动员因服用克仑特罗而受到处罚,几乎断送了年轻的运动生涯,他们在申诉中称:因为嘴馋到街上去吃羊肉串导致克仑特罗阳性。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明确规定:运动员应对其摄入体内的任何物质负责……不能因无过错 和疏忽而完全免除处罚。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北京奥运会上所有供应运动员的肉类食品都将接受严格的检验。
其他形形色色的兴奋剂
第四种类型是有抗雌激素作用的制剂。
这类物质主要用于治疗因激素比例失调而导致的各种病症。它的作用和毒副作用与第一类物质合成类固醇相以。
第五类是利尿剂和其他掩蔽剂。
在那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比赛的项目中,运动员称量体重前使用利尿剂快速减体重,或在兴奋剂检查时利用它冲淡尿液以遮蔽尿中的违禁物质。
大剂量和长期使用利尿剂可使尿中的盐和电解质过度流失,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服用这类药物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疱疹、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有时会产生起立性眩晕、乏力、疲倦、肌肉痉挛、口渴等症状,还可导致多形性红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直立性低血压、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因导致心律不齐或心脏衰竭而危及生命。
第六类是刺激剂。
最典型的代表物质就是我们前面曾经提到的第一代兴奋剂士的宁和第二代兴奋剂苯丙胺。
第七类是麻醉剂:
常见的麻醉剂有吗啡、海洛因、度冷丁和可待因等。
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抑制疼痛的产生,可使肌肉麻醉,降低痛感,它们的止痛效果也许能让运动员忘记一时的伤痛而投入训练和比赛,但这对原受伤组织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甚至永久的伤害。
运动员使用麻醉剂会成瘾,并有严重的副作用,服用后会抑制呼吸,精神上有幻觉,心跳过速、血压下降,神经系统容易发生错乱,还会引起白血球减少。
第八种类型是大麻(酚)类,如玛利华纳和哈希什。
玛利华纳是大麻的学名,哈希什是大麻的浓缩物。它的致幻性很快成为那些精神空虚的青年寻求精神慰籍的毒品。吸食大麻使人脑功能失调,记忆力受损害,平衡功能发生障碍,意识混乱及产生精神病反应,长期的大麻摄入可引起脑的退行性变脑病;可诱发精神错乱、偏执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等中毒性精神病。研究表明大麻中的化学物质会妨碍精子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过程从而影响人的生育能力。
第九种类型为糖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长期使用这类物质可引起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各种真菌和病毒感染、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骨质疏松或骨折、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消化性溃疡或肠穿孔、胰腺炎、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并使儿童生长受到抑制。
干净的比赛 纯洁的体育
北京奥运会倡导“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北京奥组委从成立之初就同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其指导下制定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兴奋剂控制总体计划及相关运行计划。作为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斗争的部分举措,国际奥委会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幅度”增加兴奋剂检查的数量。预计奥运会期间将检查4500例左右,这个检查数量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增加了25%。
北京奥组委有信心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反兴奋剂工作,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干净的、纯洁的体育盛会。
专家简介:
张健,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7年参加反兴奋剂工作。多次参加并负责国际比赛的兴奋剂检查工作。现在是北京奥组委反兴奋剂处的项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