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化融合碰撞的大潮流下,中国建筑需要在民族情感、民族认知、民族理想中寻找方向。而建筑的发展与人是息息相关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从建筑情感出发,以中日现代建筑对比分析为例,民族性的建筑与主观情感的对话。反思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性;建筑情感;中日现代建筑
一、现代建筑形态中的民族情感解析
1.民族情感的概念
“民族性隐藏在显性建筑文化后的知识,意识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所构成的民族性格。”[1]建筑中的民族性是基于文化上的民族化,最显象的表达就是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无意识的行为。以民族根生性为基因所创作的建筑,是不能被替代的,建筑师的个人意志反应着建筑系统,反过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作为一个群体,又有群体属性,民族的根生性就是人群的根本属性。
2.民族情感对建筑的影响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造就了日本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憧憬自然的特征,这些情感体现在社会的多方面,建筑艺术也不例外。这些对待事物的情感影响对待建筑的创作“重视具有模糊性的直觉体悟,轻视逻辑辩证等思维倾向。他们具有意向性、直觉性、暧昧性、整体性以及内向性等特征。”[2]例:金泽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在日本纤细、精致性格影响下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共同创造的,建筑空间精巧而优美,纤细有力,柔韧有力,表达了日本民族洁净的物哀情感,这就是他们的民族情感决定的,没有民族形式,但却是民族建筑的完美诠释。
与日本单一的民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样性的文化。中国建筑理论的特点是崇尚朴素,尊重自然,寻求匠人精神,强调隐性文化的表达。如王澍设计的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是一个现代的建筑,所用也是现代的建筑语言,但情感上是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有无”与“相生”。
二、主体需求与民族性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情感反应
建筑的情感是作用于人的,人的主观感受又作用于建筑,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融。这些情感是递进式的正如人的需求是细腻有划分的,人的情感有“归属需要—认同需要—信仰需要”的递进,民族情感也是如此,下面是主体需求与民族性现代建筑情感交互关系的结构: 1.归属感与民族环境
人的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在最基础的需求之上是社交需求,也就是爱与归宿的需求。有根文化的回归,才能有归属感。“作为一种民族的集体记忆的形式或符号存在传统建筑文化便是这归属、亲切与认同情感的重要依托之地”[3]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分层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科层文化和世俗文化”[4],我們现有保留的更多的是上层文化的建筑,但我们归属是大多数人熟悉民居文化。传统民居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更显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唤起人文血脉的情感,需要我们挖掘民居建筑的情感。
2.认同感与民族认知
上面谈到,归属的需求是人情感需求的一环,这一环后,是尊重的需求,正如人需要被认可,尊重,有自己的地位。认同是有双向性的,建筑需要的是与人,与环境,与整个社会心理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民族认知,民族认知是民族性在族群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意识化和物态化的形式反射出来并反作用于社会,而在建筑中的表现是建筑的审美认知。
日本民族有着混沌的时空认知。西泽立卫设计的长野县轻井泽千住博物馆就体现了这一认知。博物馆一侧是流动的内部空间,一侧是透明的室外空间,空间的连续性是间断的,也是暧昧和模糊的。
中国文人的文化认知,是传统的主流认知观,我们有“虚”的混杂空间的认识,能包容万事万物的各种不同的差异。以王澍的象山校区为例,他应用了许多传统的语言和材料,包含了他个人对中国建筑画意传统的理解,标志着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故意显露,就像我们喜欢看绘画中富含韵律的轮廓线一样,几何形体进行拓扑变形,追求粗野的材质感,这与中国画意中的苍劲、朴质呼应。并且追求“平远”的效果和大广角的视野,这些无一不暗合我们的民族认知。
3.信仰力与民族理想
我们需要在已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重视情感的延续与依托,形成共有的民族理想。“在建筑中,这种属性与特征是与外在形式、空间、与蕴含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联系在啊一起,它的最高层次的民族理想。”[5]这种民族理想不管经由多少层面的转变与流转,依然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核心民族精神,并以具象的形式在各个层面展现出来。
日本民族根生性的感性意识,使得民族理想带有先天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形成了三个最高理想境界:古道、无常和自然。建筑师筱原一男,他的建筑强调日本内在的“和魂”的表达,“白之家”是典型的作品之一,平面上看是传统的连续房,内部空间增加连廊空间,推拉门的实用让空间感消失,空间关系变的暧昧,现代主义原理的住宅却用了日本传统的抽象处理,有了极强的象征性。
中國是一个淡于宗教的民族,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中国民族理想长久以来是多层次的,但在今天渐渐走向了统一与折中,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又一次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结论
限于篇幅,仅仅从两方面谈到民族情感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以及民族性建筑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主要以举例说明和资料查阅的方式,并结合民族学、文化哲学进行论证和总结。研究了民族情感对建筑的引导性作用,以及情感与建筑的对话关系对民族建筑发展的影响。这篇文章内容逻辑上还不够完善,但希望能为建立民族根生性建筑的创作思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单琳琳 刘松茯. 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4
[3] 秦忧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J]. 建筑学报.2014:20-23
[4]秦红岭.从人文视角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2008.
[5] 吴清源. 中的精神[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关键词】:民族性;建筑情感;中日现代建筑
一、现代建筑形态中的民族情感解析
1.民族情感的概念
“民族性隐藏在显性建筑文化后的知识,意识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所构成的民族性格。”[1]建筑中的民族性是基于文化上的民族化,最显象的表达就是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无意识的行为。以民族根生性为基因所创作的建筑,是不能被替代的,建筑师的个人意志反应着建筑系统,反过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作为一个群体,又有群体属性,民族的根生性就是人群的根本属性。
2.民族情感对建筑的影响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造就了日本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憧憬自然的特征,这些情感体现在社会的多方面,建筑艺术也不例外。这些对待事物的情感影响对待建筑的创作“重视具有模糊性的直觉体悟,轻视逻辑辩证等思维倾向。他们具有意向性、直觉性、暧昧性、整体性以及内向性等特征。”[2]例:金泽现代艺术博物馆是在日本纤细、精致性格影响下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共同创造的,建筑空间精巧而优美,纤细有力,柔韧有力,表达了日本民族洁净的物哀情感,这就是他们的民族情感决定的,没有民族形式,但却是民族建筑的完美诠释。
与日本单一的民族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样性的文化。中国建筑理论的特点是崇尚朴素,尊重自然,寻求匠人精神,强调隐性文化的表达。如王澍设计的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是一个现代的建筑,所用也是现代的建筑语言,但情感上是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有无”与“相生”。
二、主体需求与民族性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情感反应
建筑的情感是作用于人的,人的主观感受又作用于建筑,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融。这些情感是递进式的正如人的需求是细腻有划分的,人的情感有“归属需要—认同需要—信仰需要”的递进,民族情感也是如此,下面是主体需求与民族性现代建筑情感交互关系的结构: 1.归属感与民族环境
人的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在最基础的需求之上是社交需求,也就是爱与归宿的需求。有根文化的回归,才能有归属感。“作为一种民族的集体记忆的形式或符号存在传统建筑文化便是这归属、亲切与认同情感的重要依托之地”[3]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分层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科层文化和世俗文化”[4],我們现有保留的更多的是上层文化的建筑,但我们归属是大多数人熟悉民居文化。传统民居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更显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唤起人文血脉的情感,需要我们挖掘民居建筑的情感。
2.认同感与民族认知
上面谈到,归属的需求是人情感需求的一环,这一环后,是尊重的需求,正如人需要被认可,尊重,有自己的地位。认同是有双向性的,建筑需要的是与人,与环境,与整个社会心理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民族认知,民族认知是民族性在族群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意识化和物态化的形式反射出来并反作用于社会,而在建筑中的表现是建筑的审美认知。
日本民族有着混沌的时空认知。西泽立卫设计的长野县轻井泽千住博物馆就体现了这一认知。博物馆一侧是流动的内部空间,一侧是透明的室外空间,空间的连续性是间断的,也是暧昧和模糊的。
中国文人的文化认知,是传统的主流认知观,我们有“虚”的混杂空间的认识,能包容万事万物的各种不同的差异。以王澍的象山校区为例,他应用了许多传统的语言和材料,包含了他个人对中国建筑画意传统的理解,标志着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故意显露,就像我们喜欢看绘画中富含韵律的轮廓线一样,几何形体进行拓扑变形,追求粗野的材质感,这与中国画意中的苍劲、朴质呼应。并且追求“平远”的效果和大广角的视野,这些无一不暗合我们的民族认知。
3.信仰力与民族理想
我们需要在已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重视情感的延续与依托,形成共有的民族理想。“在建筑中,这种属性与特征是与外在形式、空间、与蕴含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联系在啊一起,它的最高层次的民族理想。”[5]这种民族理想不管经由多少层面的转变与流转,依然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核心民族精神,并以具象的形式在各个层面展现出来。
日本民族根生性的感性意识,使得民族理想带有先天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形成了三个最高理想境界:古道、无常和自然。建筑师筱原一男,他的建筑强调日本内在的“和魂”的表达,“白之家”是典型的作品之一,平面上看是传统的连续房,内部空间增加连廊空间,推拉门的实用让空间感消失,空间关系变的暧昧,现代主义原理的住宅却用了日本传统的抽象处理,有了极强的象征性。
中國是一个淡于宗教的民族,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中国民族理想长久以来是多层次的,但在今天渐渐走向了统一与折中,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又一次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结论
限于篇幅,仅仅从两方面谈到民族情感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以及民族性建筑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主要以举例说明和资料查阅的方式,并结合民族学、文化哲学进行论证和总结。研究了民族情感对建筑的引导性作用,以及情感与建筑的对话关系对民族建筑发展的影响。这篇文章内容逻辑上还不够完善,但希望能为建立民族根生性建筑的创作思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单琳琳 刘松茯. 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4
[3] 秦忧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J]. 建筑学报.2014:20-23
[4]秦红岭.从人文视角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2008.
[5] 吴清源. 中的精神[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