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适时而可行。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22
t-f L y ? @b `? nt-size:9.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要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特有环境资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快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正规的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 自主开发校本资源,例如: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千变万化着的。每个季节,教师只要把孩子带到教室外去探索一年四季里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让孩子观察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观察、探究、体验、交流、绘画等等手段,了解四季里的人物、动植物、景物等等不同特征,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绘画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小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使所学的综合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尝试中总结经验,在点滴中积累能力,力争开拓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此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推动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工作。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16
??彉 ? ? ? @b `? 比较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听说习惯,为自己营造英语语言的环境。
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即大语境。现在的英语教育越来越普及,家长、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也大大提高,电视、广播的英语节目有许多,各种报刊、杂志、录像制品还有网上可下载的学习资料也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越来越有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帮助学生利用这些语境。置身于语境中,才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引出表达的积极性和交际的迫切性。 2.深入教学内容培养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的基础上的,英语的语感训练应在语音、会话、读写等教学活动中自然有机地进行。
在语音教学中渗透语感。语音教学应是初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语音教学时,要把好语音关,从而渗透语感。如在字母和音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注意音标发音的细微差别,例如:“以旧带新”old—cold—hold;at—cat—hat—that等等。“同音异形”如:here—hear; there—their;see—sea;meat—meet;sun—son等。这样通过绕口令或和谐的音调,加以节奏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自然地渗透语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单词的读音和意思。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必须从理解内容和提高学生语感入手,会话教学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形式。在会话教学中,设计各种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说,尽情地表现。如:“What food do you like?”“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过渡到“What do you like doing?”“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What's your hobby?”“What're your favorite hobbies?”引导学生正确的对答会话。并且,每单元都留出表演时间,让学生自设情景,加入动作、表情和实物,进行充分交谈,以求增加会话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习外语同样也有道理。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即使阅读时也应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多做些发声阅读,当然此时头脑也应该积极思维。我经常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复述课文,关键词决定整个句子的意思,通过各句的理解,整段落或文章大意也就知道了。另外还要多练习写作,写作也要求头脑进行非常积极的思维,所以其对语感的培养也是有益处的。
3.用英语思维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大脑良性刺激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开口说话时,我们的头脑进行了主动的、积极的思维,而且发出的声音又构成了对大脑良好的刺激。此外,当我们能够完整、正确、流利地说出一个复杂长句时,所带来的成就感能够促使大脑更为兴奋。
尽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在与英美人打招呼,中国学生常说“Have you eaten?”讲英语的人常用“Good morning”/“How are you? ”等问候。所以我们在语言教学时,要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将英美文化涉及的民族性格、行为习惯等的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促使学生逐步认同英语文化,消除对英语疏远和不易接受感,从而转换思维,进入英语语言世界,得到英语文化的刺激,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其形成语言感悟能力。
四、结语
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长期的积淀、众多信息知识的储备、后天的给养。英语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好课堂,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精心引导并加深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英语语感,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村中学生英语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建房.论语感[J].济宁师专学报.1999.4;
[2] 宋梅梅.语感与英语语感训练[J].洛阳大学学报.2001;
[3] 刘开学.浅谈初中生英语语感的形成[J].新课程研究.2009.5;
[4] 向兰.浅议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7-8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1-10
? u t `? ?? line-height:14.00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 " >3.推动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推动了优良学风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旷课、不上自习的学生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热情显著提高。学生不再热衷于“快餐式”的学习方法,平时不用心,临考前根据提纲找答案,甚至于复印或抄写他人的资料,考前背上几天,考试赌一把。而是注重于平时对教学内容的领会、理解,注重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应用。二是考试带小抄、采用各种方式作弊的少了。由于对学习的重视,很少有人靠考场作弊蒙混过关,近几年几乎没有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清退或处分。不及格率有明显下降。三是考研率持续攀升。2009年考研率为35%,学生的优良品德和专业素质受到诸多高校的赞赏。
五、结语
几年来,《房屋建筑学》的考试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将不断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结合《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科学合理地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情况,并推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海涛.改革高校考试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62-163
[2] 尤凯、刘群等.关于考试作用与考试改革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3(2)76-78
[3] 卫绍元.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101-102
[4] 李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40-241
[5] 孙鹏.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考试方法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2):44-45
[6] 段立颖.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119-123
[7] 祝远姣、王琳琳等.半开卷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高教论坛,2007(5):78-80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