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的故事之孔子

来源 :中学生百科·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01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真名孔丘,别字“仲尼”。他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他的思想影响了世界史的进程。孔子本人的身世经历,却是坎坷的。
  孔子的生父叫孔纥。孔纥是一名出身贵族世家的武士,而孔子的母亲颜征只是一个贫家女子。孔纥与颜氏相遇时,孔纥已是人将暮年,而颜氏却还是少女。
  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在一次聚会中偶然相遇的,那个聚会的地点,是一个距陬邑约10华里、名叫“尼丘”的小山丘。公元前552年9月9日庚子,孔子来到了人世间。他因此而得名“孔丘”、“仲尼”。
  孔纥有正妻施氏和一个妾,育有九女一子。孔氏家族并不在意颜征和她所生的孩子。颜征没有得到任何名分,也未能去孔纥家居住。她在娘家曲阜郊外的阙里,独自将孔子抚养长大。
  孔子三岁这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但孔子却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事实上,倔强而骄傲的颜征从来不曾向孔子透露过丝毫关于他父亲的消息。孔子十七岁,颜征去世了。由于身份卑微又没有丈夫,孔子只能将她葬入“五父之衢”,即鲁国人经常拿来诅咒发誓的乱葬岗。
  母亲死后,孔子终于从一位邻居老母的口中知道了自己是陬邑大夫孔纥的弃子。这位老母的儿子还曾经为孔纥拉过灵车,她向孔子指点孔纥墓地所在。谙熟葬仪的孔子立即前往孔氏族墓,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挖开了父亲的墓穴,将母亲的遗骨合葬了进去。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孔子就在这件事之后得以归宗,正式姓了孔。
  虽然少年时处境艰难,长大后的孔子却相貌不凡,鲁国人都对孔子的外表大为惊异称赞,称他“长人”。传说中孔纥年轻时是个能将战斗胜败扭转、力托千斤且智勇兼备的武士,地道的山东猛男。孔子的外表多半也遗传自父亲,这才在没有DNA的年代也能被孔氏家族认可,当然也就不太可能是后人所作画像中的模样。
  虽然得到了一个稍微正式的身份,孔子作为私生子,地位仍然低下,生活仍然贫寒。他去参加贵族权臣季氏的宴会,也被季氏家臣阳虎斥退,连叨陪末座旁观的资格都没有。
  十九岁时,孔子娶妻亓官氏,并成为管理仓库的“委吏”,后来又做了管理畜牧的“乘田”。这些职务并不高,但孔子却都做得很成功。管理仓库时进出数额准确无误,管理畜牧则牲畜数目大增,加上从小就谙熟礼仪,倒是成了个多面手。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懈的求学,三十岁时,孔子在社会里站住了脚,这就是“三十而立”的由来。他的才学能力更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公认,鲁国的国君、士大夫,甚至来访的齐景公,都向他求教,讨论天下大事。
  然而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却是“礼崩乐坏”、君臣之道混乱的春秋变局之际。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三家权臣联攻鲁昭公,昭公兵败逃往齐国。不久孔子也到了齐国,并且得到齐景公的赏识。虽然他的治国理念没有被齐景公和国相晏婴认可,但是他还是得到了卿相级别的待遇。然而树大招风,因此有人想要谋害于他,齐景公这时也胳膊肘往内拐,孔子只得重返鲁国。
  返回鲁国的孔子对人世间的事情已经经历了很多,是“四十不惑”的年纪了。这时的孔子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赴宴都被人驱赶的少年了。那个曾经驱赶他的阳虎这时也不同往日,看重孔子的才学和人望,多次请孔子做官,孔子不愿掺和,虽然口头答应,但是“不义而贵且富,于我如浮云”,他始终没有出任官职,而是在家专心修编《诗》、《书》、《礼》、《乐》,广收弟子,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理念。
  五十一岁时,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他终于等到了实践自己治国抱负的机会,在任不过一年就卓有政绩,为百姓称颂。第二年,孔子迎来了人生迟到的春天,升任小司空,又升大司寇,摄相事治理国家。
  与如今很多人的臆想不同的是,孔子实际上文武兼具,治理国家时也是文事武备齐下,不但“鲁国大治”,“国人诵之”,就连一向虎视眈眈的齐侯也不得不打消冒犯鲁国的念头。齐侯当然不肯就此认输,眼看鲁国逐渐振兴强大,他心生畏惧之余,施用美人计离间鲁国君臣情谊。鲁国执政季桓子果然中计,沉湎于歌舞享乐,很快就疏远冷淡了孔子。失望的孔子只得带着自己的学生们离开鲁国,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旅程。
  十四年后的秋天,鲁国执政季桓子病重。临终前他懊悔自己没有长期用孔子为相,阻碍了鲁国的振兴,吩咐儿子季康子一定要将孔子召回鲁国为相。季康子本打算立即召回孔子。但孔子实在是命中犯小人,一个叫公之鱼的家伙在这时跳出来阻拦,使季康子改变了主意,仅派人去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
  八年后,齐国攻打鲁国,已是鲁国重臣的冉求率军与齐国作战,大获全胜。兴高采烈的季康子问冉求是从哪里学来的兵法。冉求回答:“这都是出自孔子的传授。”大吃一惊的季康子立即派公华、公宾、公林,带着财物毕恭毕敬地前往卫国迎请孔子。结束流离生涯的孔子终于重返故里,但这时的他却只愿意撰书治典、授徒讲学,致力于培养人才。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夏历二月十一日),七十三岁高龄的孔子病逝于鲁,葬于曲阜北泗上。鲁哀公下令将孔子故居改为庙堂,收藏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书,并亲致诔文。自此以后,孔庙的祭祀年复一年,一直绵延至今。而孔子毕生的治国理念,则影响并支撑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庞大帝国超过两千年,而且势必还将延续下去。他的思想对后世辐射深远,甚至使得大半个亚洲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公元前492年的某一天,六十岁的孔子过郑国至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们失散,独自在东门苦苦等候弟子前来寻找。郑国人向一路打听寻来的子贡嘲笑这个尘土满面的老人模样“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回应“然哉,然哉”。这时的孔子已经经历了太多起起落落,听到任何话都“耳顺”了。
  透过两千五百年的时空,郑国的东城门仿佛仍然清晰可辨。但不知那城门前长身白发坦然微笑的老人、满面鄙夷之色的郑国路人,可曾预见过如今的孔庙钟鼓、袅袅心香?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