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友酷爱古趣,想领略一下朱家角古镇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境,我俩特地寻了一家老式客栈——楼梯咯吱咯吱,房门咿呀咿呀,古则古矣,而诗意难觅,只得将就一晚。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是上海市郊名闻遐迩的集镇,我们吃过午饭,先登上放生桥顶,观察了一下全镇的风貌。但见江水东流,波光粼粼,河上桅檣如林,凤帆如翼;有的机轮拖了十余艘驳船,恰似一字长龙,徐徐行驶。两岸黑瓦灰墙的住房鳞次栉比,颇有古人所谓“闾阎扑地”的气象。
朱家角镇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北与昆山接壤。虽然距离上海不远,但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大不相同。这里没有喧阗的市声,没有急迫的生活节奏。人们从容悠闲,不慌不忙,尤其是妇女们,有的纳鞋底,那么舒缓而有力;有的在腌雪里蕻,那么仔细而精到;有的在刺绣,那么轻柔而熟练;有的在晒太阳,一面在消闲似地阅读。这一切,使我们感到生活的节奏突然被拉长了,似乎连心跳的频率都减缓了,确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
晚饭后,用什么来排遣寂寞的旅途之夜呢?旅馆的老板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朱家角的文化历史。朱家角自成繁华市镇后,文儒荟萃、人才辈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时,镇上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文化场所,有咏珠社、韵声社等文艺结社、民间艺人活动。她建议我们晚上最好的去处是说书场。在都市中,没有闲暇也没有场所去听书,一旦到了这样的古镇,意趣蓦然萌生,颇有点“童心未泯”的味道。
一路上,我与老友神侃起了自己心中的说书印象。说书人所用的道具不过醒木一方、手绢一块、折扇一把。开书先念一套赞词,然后才转入正题。说的书目多是整本大套的书目,每说完一小段便用“扣子”(评书中扣人心弦的悬念)抓住听众。一般传统书目的内容,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大书开讲历史、武公案之类故事,以醒木、扇子、手帕为道具。小书弹唱才子佳人为主题的故事,分三种方式演出,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用三弦、琵琶等乐器,自弹自唱,配有各种曲子,以弹唱抒情为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茶馆中的说书内容基本上都是历史、公案、神话情爱、武侠等故事,它们吃透了中国文化的别样精神,四大古典小说都根植于此。在书场中的人们用说书创造了历史,这部历史既在正史之中,又在正史之外;既根植于市井,又超越了市井。说话当中,一口茶才刚咽下,一段历史就飘然而逝,再换水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只在说书先生一句“说时迟,那时快”中烟消云散。
书场设在昔日的城隍庙里,从前描龙绘凤的“打唱台”,如今已改成住家,油漆剥落,与庭院里的石板一样呈现出青灰色,从后来移装的明瓦窗里,射出暖暖的灯光;院子右侧的偏殿,如今就是书场。买票后掀帘入场,顿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外面是暑气逼人,里面却是凉风送爽。这里与我们家乡湖北的书场陈设差不多:台前置一长桌,两边摆上条凳,宛如一条蜈蚣,此桌称“状元台”,一般是专为老听客和年高不便远听者而没。我们既是远客,见“状元台”边还有空座,也就不客气地与乡镇耆老并坐,每人捧起一杯热茶,抓一把又香又脆的南瓜子嗑嗑,这一股悠闲自得的劲儿,身居闹市的人是难以领略的。
对于朱家角的历史,老友对我也介绍了些。古镇上过去最多的店铺是书场茶馆,这里包含着交往、休息、娱乐等多种活动,书场常位于桥头,河道的转角,街道的路口等水陆交汇处,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人们活动的中心,书场也就成为镇上重要的社会活动场地。“书场酒肆纷纷话,纷纷尽是买和卖”,即是生动的写照。一壶茶、一支烟,引出了相互的话题。书场挂牌请名角演出,老听客们准时前来听书,有时有名角响档来演出,茶馆里就更会热闹起来。
正在四处张望胡乱遐想时,台上红灯一亮,铃声并作,耳目为之一震,开书的时间到了,在我身旁飘然走过一位宽袍大袖的年轻说书艺人,神态潇洒,步履轻捷。说书人登台后拨弄一番三弦,并不唱开篇,先讲了一段插科,倒也甚发噱,使得听众渐入书境。
这位年轻的说书艺人也许经过名师传授,凭一把弦,一把折扇,不慌不忙地把听客引往一个古老的侠义世界,为书中人物的行为和遭遇而喜怒哀乐,竟忘记了窗外骄阳的似火。仔细听下去,进而发现他的书艺已到“理、味、趣、细、技”五者兼备,真抵得上一台大戏,而当他在紧要关头宣告“明日请早”之时,听众们都情不禁地鼓起掌来——这倒是我在童年听书时顾不得的,因为那时我须得赶紧溜回家去,以承受深宵等门的母亲的呵责。
在这个异乡小镇,深更回到旅社,爬上咯吱咯吱的楼梯,推开咿呀咿呀的房门,楼板在颤动,隔壁有人在纵声谈笑,时而传来椅凳的搬动声、盆碗的碰击声……老友已酣然入梦,而我仍在回忆着童年的往事。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是上海市郊名闻遐迩的集镇,我们吃过午饭,先登上放生桥顶,观察了一下全镇的风貌。但见江水东流,波光粼粼,河上桅檣如林,凤帆如翼;有的机轮拖了十余艘驳船,恰似一字长龙,徐徐行驶。两岸黑瓦灰墙的住房鳞次栉比,颇有古人所谓“闾阎扑地”的气象。
朱家角镇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北与昆山接壤。虽然距离上海不远,但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大不相同。这里没有喧阗的市声,没有急迫的生活节奏。人们从容悠闲,不慌不忙,尤其是妇女们,有的纳鞋底,那么舒缓而有力;有的在腌雪里蕻,那么仔细而精到;有的在刺绣,那么轻柔而熟练;有的在晒太阳,一面在消闲似地阅读。这一切,使我们感到生活的节奏突然被拉长了,似乎连心跳的频率都减缓了,确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
晚饭后,用什么来排遣寂寞的旅途之夜呢?旅馆的老板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朱家角的文化历史。朱家角自成繁华市镇后,文儒荟萃、人才辈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时,镇上有民众教育馆、书报社、戏院、书场等文化场所,有咏珠社、韵声社等文艺结社、民间艺人活动。她建议我们晚上最好的去处是说书场。在都市中,没有闲暇也没有场所去听书,一旦到了这样的古镇,意趣蓦然萌生,颇有点“童心未泯”的味道。
一路上,我与老友神侃起了自己心中的说书印象。说书人所用的道具不过醒木一方、手绢一块、折扇一把。开书先念一套赞词,然后才转入正题。说的书目多是整本大套的书目,每说完一小段便用“扣子”(评书中扣人心弦的悬念)抓住听众。一般传统书目的内容,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大书开讲历史、武公案之类故事,以醒木、扇子、手帕为道具。小书弹唱才子佳人为主题的故事,分三种方式演出,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用三弦、琵琶等乐器,自弹自唱,配有各种曲子,以弹唱抒情为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茶馆中的说书内容基本上都是历史、公案、神话情爱、武侠等故事,它们吃透了中国文化的别样精神,四大古典小说都根植于此。在书场中的人们用说书创造了历史,这部历史既在正史之中,又在正史之外;既根植于市井,又超越了市井。说话当中,一口茶才刚咽下,一段历史就飘然而逝,再换水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只在说书先生一句“说时迟,那时快”中烟消云散。
书场设在昔日的城隍庙里,从前描龙绘凤的“打唱台”,如今已改成住家,油漆剥落,与庭院里的石板一样呈现出青灰色,从后来移装的明瓦窗里,射出暖暖的灯光;院子右侧的偏殿,如今就是书场。买票后掀帘入场,顿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外面是暑气逼人,里面却是凉风送爽。这里与我们家乡湖北的书场陈设差不多:台前置一长桌,两边摆上条凳,宛如一条蜈蚣,此桌称“状元台”,一般是专为老听客和年高不便远听者而没。我们既是远客,见“状元台”边还有空座,也就不客气地与乡镇耆老并坐,每人捧起一杯热茶,抓一把又香又脆的南瓜子嗑嗑,这一股悠闲自得的劲儿,身居闹市的人是难以领略的。
对于朱家角的历史,老友对我也介绍了些。古镇上过去最多的店铺是书场茶馆,这里包含着交往、休息、娱乐等多种活动,书场常位于桥头,河道的转角,街道的路口等水陆交汇处,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人们活动的中心,书场也就成为镇上重要的社会活动场地。“书场酒肆纷纷话,纷纷尽是买和卖”,即是生动的写照。一壶茶、一支烟,引出了相互的话题。书场挂牌请名角演出,老听客们准时前来听书,有时有名角响档来演出,茶馆里就更会热闹起来。
正在四处张望胡乱遐想时,台上红灯一亮,铃声并作,耳目为之一震,开书的时间到了,在我身旁飘然走过一位宽袍大袖的年轻说书艺人,神态潇洒,步履轻捷。说书人登台后拨弄一番三弦,并不唱开篇,先讲了一段插科,倒也甚发噱,使得听众渐入书境。
这位年轻的说书艺人也许经过名师传授,凭一把弦,一把折扇,不慌不忙地把听客引往一个古老的侠义世界,为书中人物的行为和遭遇而喜怒哀乐,竟忘记了窗外骄阳的似火。仔细听下去,进而发现他的书艺已到“理、味、趣、细、技”五者兼备,真抵得上一台大戏,而当他在紧要关头宣告“明日请早”之时,听众们都情不禁地鼓起掌来——这倒是我在童年听书时顾不得的,因为那时我须得赶紧溜回家去,以承受深宵等门的母亲的呵责。
在这个异乡小镇,深更回到旅社,爬上咯吱咯吱的楼梯,推开咿呀咿呀的房门,楼板在颤动,隔壁有人在纵声谈笑,时而传来椅凳的搬动声、盆碗的碰击声……老友已酣然入梦,而我仍在回忆着童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