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门课。我们常常讲,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有的老师就急于求成,心里比较急躁,总是希望上完了一堂课,孩子们什么都懂了,能够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了,急功近利。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品德与社会》使教师有了最得力的武器,它是儿童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门学科,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学习,真正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天性,走进学生心灵,从而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
一、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说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有效品德课堂,我们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品德教学融入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强调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1.活用教材,贴近生活
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首先要用好教材,活用教材。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领会教材编写的目的要求,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正确地把握教学的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合理定位,使教材校本化或可二度处理文本,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交通》在教学设计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四小时公路交通圈”的设计,挖掘学生出行的亲身体验来感受交通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努力教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化难为易。品德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
2.丰富体验,享受生活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的教学往往选取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的真实体现的“生活事件”。所以,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享受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在执教《走近台湾》一课时让学生走近就在我们身边的台胞,了解林总的心愿。在课前准备时,我还特意去我们本地台湾风情园采访台胞林总,拍了许多他引种的台湾水果录像资料。所以,在课堂上一放就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因为很多学生就去过台湾风情园,就是当时还没有与台湾联系起来真正地了解。课堂上老师特意带来一些台湾水果,如火龙果,番石榴,芒果等让学生品尝,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教学时注重调查,拉近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课前,先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走进社会中去做实实在在的调查,去体验地球资源的有限。
二、走进学生天性,让课堂富有情趣
品德课在有些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如果停留在说教上,那么学生很容易厌学。因此,教师要勤于积累材料,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巧于设计情境,真正走进学生天性,让课堂富有情趣。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触动、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1.好动,以游戏激情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走进学生的天性。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感悟等具有很大的作用。游戏,以趣激情,让课堂教学有滋有味。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如在执教《走近台湾》一课中,安排有品尝台湾水果、做心愿卡、制作心愿树等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教学游戏、角色表演、歌表演、练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但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
游戏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讲求实效。这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是德育学习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其中时充满了生命力。游戏活动即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活动欲望,人人都愿意参加。所以运用愉快的游戏方式吸引学生,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它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在执教《失败怕什么》一课时,在课前进行了体验游戏,分四大组进行“站、坐”趣味比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但游戏活动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途径。
2.好问,以对话导行
好问,也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有效品德课堂,老师需努力和学生展开对话,以对话导行,让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共生共长。在对话中传递情感,师生的心灵实实在在地相遇,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对话式教学策略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通过对话体验,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或学生讨论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学时,我们要尽量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在《走近台湾》一课中让同学体验与亲人分离的心情,从寄宿学校的孩子一开始有些同学会哭,提出假如你与父母隔离,不能用任何方式联系,你的心情会怎样?有学生说,台湾同胞与亲人分离,这份痛苦是多么难熬啊,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我看到年过七旬的老爷爷在大陆找到了自己失散了57年的老爷爷时,是多么的激动,我希望所有的台湾同胞都能找到自己的亲人,更希望两岸能早日统一。通过对话体验,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形成了浓浓的情感心灵氛围,从而得以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三、走进学生心灵,让课堂充满感动
《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序、和谐、真诚和温馨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是学生积极情感产生的基础,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所以说,有效的品德课堂一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课堂。
1.入情入心,成长需要经历
以事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入情入心。因此,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搜集一些数据、图片、实例,旨在让孩子感受到,在生活中确实有人、有城市已经因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从而让学生经历成长。又如浙教版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学时,文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确实让同学们赞叹,但这些赞叹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由衷地体会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就让学生调查爷爷、爸爸年轻时的交通情况和经历的故事。情感是开启人心扉的钥匙,要让学生主动地感悟和内化道德观念,以真正唤起了学生的情,激活了学生的心,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情感共鸣的效果。
2.心心交融,感动就是教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动,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心灵。品德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品德课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有效活动,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心灵碰撞中实现内化。如《交通连四方》一课,我在预设时就抓住一条条马路、一座座桥梁的建设都凝聚着建设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来从细节切入静思。从建设照片留下的深深印象和带来的思考,体验建设的艰辛。又再一次走近跨海大桥的建设工人一段感动的细节;观看建设大桥的视频,再次感受值得自豪、值得永远纪念的一个个细节,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沉思。
有效的品德课堂师生应心心交融。我们要多关注积累能感动学生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春暖2007”“身边的微笑”“讲述故事”等能感动、影响孩子的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在收看CCTV电视频道讲述节目时,正好在播放《茉莉花》专题节目。讲述了窦佳欣就靠卖茉莉花赚钱为爸爸看病的感人故事。“只要茉莉花还没谢,那就有希望!”我把这个感动故事搬进了品德课堂,小佳欣的话感动着我,也感动了学生。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同学们的神情就可以看出。真的,感动就是一种教育。
因此,有效的品德课堂应从真正走进学生开始,把尊重儿童人格和促进学生社会发展以及品德形成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使学生逐步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一、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说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有效品德课堂,我们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品德教学融入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强调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1.活用教材,贴近生活
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首先要用好教材,活用教材。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领会教材编写的目的要求,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正确地把握教学的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合理定位,使教材校本化或可二度处理文本,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交通》在教学设计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四小时公路交通圈”的设计,挖掘学生出行的亲身体验来感受交通的迅速变化与发展,努力教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化难为易。品德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
2.丰富体验,享受生活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的教学往往选取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的真实体现的“生活事件”。所以,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享受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在执教《走近台湾》一课时让学生走近就在我们身边的台胞,了解林总的心愿。在课前准备时,我还特意去我们本地台湾风情园采访台胞林总,拍了许多他引种的台湾水果录像资料。所以,在课堂上一放就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因为很多学生就去过台湾风情园,就是当时还没有与台湾联系起来真正地了解。课堂上老师特意带来一些台湾水果,如火龙果,番石榴,芒果等让学生品尝,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教学时注重调查,拉近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课前,先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走进社会中去做实实在在的调查,去体验地球资源的有限。
二、走进学生天性,让课堂富有情趣
品德课在有些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如果停留在说教上,那么学生很容易厌学。因此,教师要勤于积累材料,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巧于设计情境,真正走进学生天性,让课堂富有情趣。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触动、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1.好动,以游戏激情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走进学生的天性。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感悟等具有很大的作用。游戏,以趣激情,让课堂教学有滋有味。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如在执教《走近台湾》一课中,安排有品尝台湾水果、做心愿卡、制作心愿树等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教学游戏、角色表演、歌表演、练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但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
游戏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讲求实效。这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是德育学习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其中时充满了生命力。游戏活动即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活动欲望,人人都愿意参加。所以运用愉快的游戏方式吸引学生,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它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在执教《失败怕什么》一课时,在课前进行了体验游戏,分四大组进行“站、坐”趣味比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但游戏活动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途径。
2.好问,以对话导行
好问,也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有效品德课堂,老师需努力和学生展开对话,以对话导行,让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共生共长。在对话中传递情感,师生的心灵实实在在地相遇,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对话式教学策略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通过对话体验,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或学生讨论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学时,我们要尽量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在《走近台湾》一课中让同学体验与亲人分离的心情,从寄宿学校的孩子一开始有些同学会哭,提出假如你与父母隔离,不能用任何方式联系,你的心情会怎样?有学生说,台湾同胞与亲人分离,这份痛苦是多么难熬啊,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我看到年过七旬的老爷爷在大陆找到了自己失散了57年的老爷爷时,是多么的激动,我希望所有的台湾同胞都能找到自己的亲人,更希望两岸能早日统一。通过对话体验,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形成了浓浓的情感心灵氛围,从而得以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三、走进学生心灵,让课堂充满感动
《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序、和谐、真诚和温馨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是学生积极情感产生的基础,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所以说,有效的品德课堂一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课堂。
1.入情入心,成长需要经历
以事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入情入心。因此,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搜集一些数据、图片、实例,旨在让孩子感受到,在生活中确实有人、有城市已经因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从而让学生经历成长。又如浙教版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学时,文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确实让同学们赞叹,但这些赞叹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由衷地体会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就让学生调查爷爷、爸爸年轻时的交通情况和经历的故事。情感是开启人心扉的钥匙,要让学生主动地感悟和内化道德观念,以真正唤起了学生的情,激活了学生的心,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情感共鸣的效果。
2.心心交融,感动就是教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动,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心灵。品德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品德课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有效活动,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心灵碰撞中实现内化。如《交通连四方》一课,我在预设时就抓住一条条马路、一座座桥梁的建设都凝聚着建设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来从细节切入静思。从建设照片留下的深深印象和带来的思考,体验建设的艰辛。又再一次走近跨海大桥的建设工人一段感动的细节;观看建设大桥的视频,再次感受值得自豪、值得永远纪念的一个个细节,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沉思。
有效的品德课堂师生应心心交融。我们要多关注积累能感动学生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春暖2007”“身边的微笑”“讲述故事”等能感动、影响孩子的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在收看CCTV电视频道讲述节目时,正好在播放《茉莉花》专题节目。讲述了窦佳欣就靠卖茉莉花赚钱为爸爸看病的感人故事。“只要茉莉花还没谢,那就有希望!”我把这个感动故事搬进了品德课堂,小佳欣的话感动着我,也感动了学生。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同学们的神情就可以看出。真的,感动就是一种教育。
因此,有效的品德课堂应从真正走进学生开始,把尊重儿童人格和促进学生社会发展以及品德形成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使学生逐步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