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涤纶、锦纶等其他化学纤维产业的风声水起,腈纶就像是一个步入迟暮之年的老人,生命还在继续,但已无精彩可言。
下游需求不足、新产品应用欠佳、科研课题寥寥无几、原料供应无法自给……新老危机的相继发生,让中国腈纶产业链就像一排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自下而上引发的危机,但宏观经济大环境是公平的,对比涤纶、锦纶等其他化学纤维产业的风声水起,腈纶就像是一个步入迟暮之年的老人,生命还在继续,但已无精彩可言,如何提高自身内在竞争力是中国腈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3月中旬,腈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聚首上海,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丙烯腈与腈纶论坛上共同探讨中国腈纶未来的方向。在去年行业经营惨淡的氛围下,这样真诚的沟通、积极的态度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
高成本 低利润
去年2月中下旬丙烯腈价格指数最高点至17800元/吨,6月中下旬最低点至11000元/吨,价差近7千,落差近40%。腈纶短纤价格指数2月末涨至最高点21800元/吨,6月末跌至最低点15400元/吨,跌幅近30%。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纤网(CCFEI)的高级分析师孙敏称:“2012年腈纶整体产业链弥漫着‘高成本、低利润’的气氛。”
对于腈纶来说丙烯腈无疑是首当其冲的高成本推手,截至2011年,中国只有10个丙烯腈生产商,总产能128.9万吨,这些企业大多是国内三大石化企业的子公司,其中中国石油丙烯腈产能为70.7万吨/年,约占国内产能的56.2%;中国石化丙烯腈产能为42万吨/年(合资公司上海赛科能力按照股权50%折算),约占国内产能的33.4%。
吉盟腈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君表示:“除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际油价近些年来基本都徘徊在高位,这就导致了丙烯腈的价格较高,而国内的丙烯腈供应缺口量也较大,2012年国内进口丙烯腈55万吨,占国内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缺口又进一步助涨了丙烯腈的价格,从而导致了腈纶价格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差距不断扩大。”
丙烯腈虽然供不应求,但是去年以来丙烯腈生产商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减小。2011年丙烯腈平均现货价格17921元/吨,2012年丙烯腈平均现货价格14248元/吨,降幅达20.50%。2011年丙烯腈进口量54.19万吨,年均价2320美元/吨,2012年进口量55.54万吨,年均价1877美元/吨,同比进口量减少2.49%,价格降幅19.09%。
吉林石化销售管理部的刘珂琳经理告诉记者:“腈纶出口增速放缓,ABS、PAM的需求恢复缓慢都使得丙烯腈产业链的供需平衡表现的很脆弱,下游需求不足是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腈纶卖不上价,传导到原料市场价格也自然上不去,现在的市场是不愁卖,但就是没利润。”刘珂琳表示市场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撑不下去的企业只有面临关门的结果,而他预计2013年丙烯腈的价格将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涤纶替代的无奈
正如孙敏所说,“高成本,低利润”是腈纶的整体现状,对比丙烯腈市场的惨淡,腈纶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更甚,而同样的就是需求的低迷。时任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的郑俊林告诉记者:“腈纶的需求总量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在萎缩,2008年之后则基本稳定。”他认为这并非是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短期需求下降,更多的原因来自腈纶行业自身。
郑俊林表示:“近几年腈纶的市场领域被涤纶替代了许多,尤其是涤纶长丝。而且从大专院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来看也几乎看不到腈纶的项目,大部分围绕量大面广的涤纶和高新技术纤维,腈纶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衔接的也不太好。”
涤纶对腈纶的替代带给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齐鲁石化腈纶厂厂长李胸有告诉记者:“自2001年起腈纶和涤纶的差价逐渐增长,二者的价格悬殊导致腈纶逐步被替代,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时在毛毯行业基本被涤纶替代。2008年大庆炼化腈纶装置1月份关停,秦皇岛腈纶厂5月份关停,浙江金甬腈纶厂9月份关停。”然而李胸有也表示,自从2009年开始,腈纶的产能和消费量逐渐稳定下来,在2009年至2011年间全球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90万吨以上,国内消费量基本保持在近85~90万吨的水平。这几年尽管涤纶与腈纶的差价最高达到上万元历史高位,但是腈纶已不再被涤纶替代。”纤维作为原料有各自的特性,经过市场的洗礼,腈纶以其自身无法复制的性能,在纤维领域算是占稳了一席之地。
除了涤纶的替代效应,高成本时代的来临,消费结构不合理,运营模式落后等都是腈纶行业存在的问题。郑俊林表示,中国腈纶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惯有的体制机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创新活力不足是导致中国腈纶行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目前许多腈纶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压力下也在不断反思。李胸有对于中国腈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表达出了必须要进行转变的态度,“近年来,国内部分腈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终端市场隔绝。国内腈纶销售模式基本是以纺纱厂为用户挂牌销售,而纱线厂大都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受技术力量和经营方式的制约,纱线企业并不能完全了解终端市场的需求,所以实际上腈纶企业与终端市场基本脱节。新产品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有些产品开发出来后不能推向市场被束之高阁,不能创造需求,不能产生附加值。而这种情况又影响了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因此,营销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李胸有说道。
差别化 高性能 新领域
现阶段,我国腈纶消费市场结构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仍然处于衣着类用途占主导地位的现状。郑俊林告诉记者:“我国腈纶纤维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应用比例约在70%以上,装饰用领域约占27%,工业用约占3%,而全球腈纶纤维的应用比例为纺织服装约占60%,装饰用约占27%,工业用约占13%。”可见中国腈纶工业消费领域的开拓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李胸有表示:“各企业基本以常规化大路货为主,缺乏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国内全行业合计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2%。” 目前我国有五分之一的腈纶需要进口,近四年每年腈纶进口量维持18~19万吨,2012年进口量为18.65万吨。腈纶是我国化纤产品中为数不多的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也是化纤几大品种中唯一没有实现净出口的产品。中国腈纶产业在高附加值的开发方面,与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行业去努力赶超。目前行业进口腈纶纤维中60%以上为高附加值产品,2011年共进口19.5万吨腈纶,均价在26903元/吨,国产腈纶均价在22851元/吨,价差在4000元/吨以上,其中12万吨为差别化产品。坚持研发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是中国腈纶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走的路。
上海石化高级工程师马正升谈到腈纶产品差别化开发时表示:“国内腈纶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立足自身,逐步消化引进技术,做精中低档常规产品,提高常规产品的质量。同时大幅度提高自身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售前和售后服务,才能拉大与其它合纤之间的距离,才能在效益方面避开原料成本的威胁。”
在腈纶市场上,国外的腈纶企业向多功能、高仿真、舒适性和高性能方面发展,推出了众多的差别化新品。其中抗起球腈纶、扁平腈纶、细旦腈纶等是企业研发的主要产品。在功能性腈纶研发方面通常是通过添加特定的添加剂到纤维中,以赋予腈纶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性纤维主要由国外腈纶厂家研发和生产,其中以日本公司最为杰出。主要有远红外腈纶、抗菌类腈纶、消臭腈纶、光触媒腈纶。
提高科技含量,开发新产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活力是中国腈纶突围的一副良方,但是李胸有表示国内腈纶企业工艺路线众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市场定位,根据自身优势去开发新产品,不能追风,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下游之痛
近两年我国的腈纶企业对产品研发越来越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产品差别化率达到23.5%,可是有时候还是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在本次论坛现场,慈溪市中联毛绒有限公司作为唯一一个下游企业上台发言,该公司是慈溪众多人造毛皮生产企业中的一个代表,当地人造毛皮企业已经达到400余家,产量占全国的80%,占全球70%。该企业董事长陆建华面对台下众多的上游企业表示出了对腈纶扁平纤维无法满足当前人造毛皮需求的现状的无奈。
生产高档毛皮必须使用扁平腈纶纤维,目前国内中高端人造毛皮产品对进口腈纶的依存度很高,每年我国需要进口的扁平腈纶纤维在4万吨以上。而且国外公司有高度的定价权,和普通品种的价差一般都在5000元/吨左右,甚至高达8000元/吨。
陆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开发扁平纤维提高一体化技术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中国化纤号称世界第一大国,化纤人应该肩负起高档扁平腈纶开发生产的革新使命。”然而记者走访了几家生产扁平腈纶的企业,他们对于为何没有传递到下游感到困惑。陆建华称:“抚顺腈纶、大庆腈纶的扁平纤维确实早已投放市场,但是质量和进口相差很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腈纶产品消费市场,但是腈纶产业链的发展进程始终很缓慢,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危机使得一部分企业倒闭,涤纶近年来的替代又使得一部分企业关门,现在市场上存在的企业都是经过数次洗礼后顽强挺下来的骨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企业当中,创新活力依然欠缺、运营模式依然老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这些都成为腈纶是否会产生再一次危机的担忧。
下游需求不足、新产品应用欠佳、科研课题寥寥无几、原料供应无法自给……新老危机的相继发生,让中国腈纶产业链就像一排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自下而上引发的危机,但宏观经济大环境是公平的,对比涤纶、锦纶等其他化学纤维产业的风声水起,腈纶就像是一个步入迟暮之年的老人,生命还在继续,但已无精彩可言,如何提高自身内在竞争力是中国腈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3月中旬,腈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聚首上海,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丙烯腈与腈纶论坛上共同探讨中国腈纶未来的方向。在去年行业经营惨淡的氛围下,这样真诚的沟通、积极的态度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
高成本 低利润
去年2月中下旬丙烯腈价格指数最高点至17800元/吨,6月中下旬最低点至11000元/吨,价差近7千,落差近40%。腈纶短纤价格指数2月末涨至最高点21800元/吨,6月末跌至最低点15400元/吨,跌幅近30%。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纤网(CCFEI)的高级分析师孙敏称:“2012年腈纶整体产业链弥漫着‘高成本、低利润’的气氛。”
对于腈纶来说丙烯腈无疑是首当其冲的高成本推手,截至2011年,中国只有10个丙烯腈生产商,总产能128.9万吨,这些企业大多是国内三大石化企业的子公司,其中中国石油丙烯腈产能为70.7万吨/年,约占国内产能的56.2%;中国石化丙烯腈产能为42万吨/年(合资公司上海赛科能力按照股权50%折算),约占国内产能的33.4%。
吉盟腈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君表示:“除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际油价近些年来基本都徘徊在高位,这就导致了丙烯腈的价格较高,而国内的丙烯腈供应缺口量也较大,2012年国内进口丙烯腈55万吨,占国内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缺口又进一步助涨了丙烯腈的价格,从而导致了腈纶价格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差距不断扩大。”
丙烯腈虽然供不应求,但是去年以来丙烯腈生产商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减小。2011年丙烯腈平均现货价格17921元/吨,2012年丙烯腈平均现货价格14248元/吨,降幅达20.50%。2011年丙烯腈进口量54.19万吨,年均价2320美元/吨,2012年进口量55.54万吨,年均价1877美元/吨,同比进口量减少2.49%,价格降幅19.09%。
吉林石化销售管理部的刘珂琳经理告诉记者:“腈纶出口增速放缓,ABS、PAM的需求恢复缓慢都使得丙烯腈产业链的供需平衡表现的很脆弱,下游需求不足是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腈纶卖不上价,传导到原料市场价格也自然上不去,现在的市场是不愁卖,但就是没利润。”刘珂琳表示市场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撑不下去的企业只有面临关门的结果,而他预计2013年丙烯腈的价格将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涤纶替代的无奈
正如孙敏所说,“高成本,低利润”是腈纶的整体现状,对比丙烯腈市场的惨淡,腈纶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更甚,而同样的就是需求的低迷。时任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的郑俊林告诉记者:“腈纶的需求总量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在萎缩,2008年之后则基本稳定。”他认为这并非是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短期需求下降,更多的原因来自腈纶行业自身。
郑俊林表示:“近几年腈纶的市场领域被涤纶替代了许多,尤其是涤纶长丝。而且从大专院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来看也几乎看不到腈纶的项目,大部分围绕量大面广的涤纶和高新技术纤维,腈纶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衔接的也不太好。”
涤纶对腈纶的替代带给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齐鲁石化腈纶厂厂长李胸有告诉记者:“自2001年起腈纶和涤纶的差价逐渐增长,二者的价格悬殊导致腈纶逐步被替代,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时在毛毯行业基本被涤纶替代。2008年大庆炼化腈纶装置1月份关停,秦皇岛腈纶厂5月份关停,浙江金甬腈纶厂9月份关停。”然而李胸有也表示,自从2009年开始,腈纶的产能和消费量逐渐稳定下来,在2009年至2011年间全球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90万吨以上,国内消费量基本保持在近85~90万吨的水平。这几年尽管涤纶与腈纶的差价最高达到上万元历史高位,但是腈纶已不再被涤纶替代。”纤维作为原料有各自的特性,经过市场的洗礼,腈纶以其自身无法复制的性能,在纤维领域算是占稳了一席之地。
除了涤纶的替代效应,高成本时代的来临,消费结构不合理,运营模式落后等都是腈纶行业存在的问题。郑俊林表示,中国腈纶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惯有的体制机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创新活力不足是导致中国腈纶行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目前许多腈纶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压力下也在不断反思。李胸有对于中国腈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表达出了必须要进行转变的态度,“近年来,国内部分腈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终端市场隔绝。国内腈纶销售模式基本是以纺纱厂为用户挂牌销售,而纱线厂大都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受技术力量和经营方式的制约,纱线企业并不能完全了解终端市场的需求,所以实际上腈纶企业与终端市场基本脱节。新产品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有些产品开发出来后不能推向市场被束之高阁,不能创造需求,不能产生附加值。而这种情况又影响了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因此,营销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李胸有说道。
差别化 高性能 新领域
现阶段,我国腈纶消费市场结构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仍然处于衣着类用途占主导地位的现状。郑俊林告诉记者:“我国腈纶纤维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应用比例约在70%以上,装饰用领域约占27%,工业用约占3%,而全球腈纶纤维的应用比例为纺织服装约占60%,装饰用约占27%,工业用约占13%。”可见中国腈纶工业消费领域的开拓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李胸有表示:“各企业基本以常规化大路货为主,缺乏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国内全行业合计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2%。” 目前我国有五分之一的腈纶需要进口,近四年每年腈纶进口量维持18~19万吨,2012年进口量为18.65万吨。腈纶是我国化纤产品中为数不多的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也是化纤几大品种中唯一没有实现净出口的产品。中国腈纶产业在高附加值的开发方面,与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行业去努力赶超。目前行业进口腈纶纤维中60%以上为高附加值产品,2011年共进口19.5万吨腈纶,均价在26903元/吨,国产腈纶均价在22851元/吨,价差在4000元/吨以上,其中12万吨为差别化产品。坚持研发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是中国腈纶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走的路。
上海石化高级工程师马正升谈到腈纶产品差别化开发时表示:“国内腈纶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立足自身,逐步消化引进技术,做精中低档常规产品,提高常规产品的质量。同时大幅度提高自身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售前和售后服务,才能拉大与其它合纤之间的距离,才能在效益方面避开原料成本的威胁。”
在腈纶市场上,国外的腈纶企业向多功能、高仿真、舒适性和高性能方面发展,推出了众多的差别化新品。其中抗起球腈纶、扁平腈纶、细旦腈纶等是企业研发的主要产品。在功能性腈纶研发方面通常是通过添加特定的添加剂到纤维中,以赋予腈纶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性纤维主要由国外腈纶厂家研发和生产,其中以日本公司最为杰出。主要有远红外腈纶、抗菌类腈纶、消臭腈纶、光触媒腈纶。
提高科技含量,开发新产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活力是中国腈纶突围的一副良方,但是李胸有表示国内腈纶企业工艺路线众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市场定位,根据自身优势去开发新产品,不能追风,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下游之痛
近两年我国的腈纶企业对产品研发越来越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产品差别化率达到23.5%,可是有时候还是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在本次论坛现场,慈溪市中联毛绒有限公司作为唯一一个下游企业上台发言,该公司是慈溪众多人造毛皮生产企业中的一个代表,当地人造毛皮企业已经达到400余家,产量占全国的80%,占全球70%。该企业董事长陆建华面对台下众多的上游企业表示出了对腈纶扁平纤维无法满足当前人造毛皮需求的现状的无奈。
生产高档毛皮必须使用扁平腈纶纤维,目前国内中高端人造毛皮产品对进口腈纶的依存度很高,每年我国需要进口的扁平腈纶纤维在4万吨以上。而且国外公司有高度的定价权,和普通品种的价差一般都在5000元/吨左右,甚至高达8000元/吨。
陆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开发扁平纤维提高一体化技术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中国化纤号称世界第一大国,化纤人应该肩负起高档扁平腈纶开发生产的革新使命。”然而记者走访了几家生产扁平腈纶的企业,他们对于为何没有传递到下游感到困惑。陆建华称:“抚顺腈纶、大庆腈纶的扁平纤维确实早已投放市场,但是质量和进口相差很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腈纶产品消费市场,但是腈纶产业链的发展进程始终很缓慢,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危机使得一部分企业倒闭,涤纶近年来的替代又使得一部分企业关门,现在市场上存在的企业都是经过数次洗礼后顽强挺下来的骨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企业当中,创新活力依然欠缺、运营模式依然老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这些都成为腈纶是否会产生再一次危机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