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有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失偏颇,使得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也没有“语文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会比较 学会领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地区仍然采用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刻意搜寻知识点,并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那些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语文课堂。老师认为其他知识与考试无关就没有必要讲。这样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学生除了死记硬背那些知识以外,甚至考了就忘了,什么东西也没学到。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加上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现在的语文课堂悄然发生变化。纵观现在的公开课,哪个不用课件?于是乎,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让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但“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课文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精神的对话。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应重在求“实”。教师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而忽略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
传统教学观念否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于是在预习课文之前,不妨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但要注意一点,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主动去预习课文,同时也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要让学生学会比较,善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比较阅读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各类文章有何异同,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来比较,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学习《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时,学生对《范进中举》封建社会认识还是很深刻,但对范进的命运悲剧感到难解:范进明明中了举人,为什么还要喜极而发疯。遇到这样的困惑,老师就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帮助学生来理解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孔乙己》,作为理解《范进中举》的基础,运用旧课文来加深对新课文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老师不妨让学生想象,假如孔乙己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有一天,他居然真的考中了,那么中举后的孔乙己的言谈举止还会一样吗?短衣帮还会对孔乙己那么放肆吗?再作进一步的想象,如果他再一次去咸亨店,掌柜的还会向他要那十九个钱吗?还有当初那个打折了孔乙己的腿的丁举人又会如何呢?通过这一系列的想象,可以为学生学习《范进中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异同,也会让学生认识到:孔乙己与范进本质相同。以中举为前提,不中举就如孔乙己,中举就如范进,可见我国封建制度毒害之深,当时社会只以是否中举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准。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很清楚地明白《范进中举》写了什么,怎样写,从而不仅更好地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让学生学会领悟,懂得体验
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反复地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好词佳句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词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写作的切入点,顺着这一思路找到“文眼”,应是第三自然段的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月下荷塘里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便有朦胧绰约的风情,有雅淡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放飞了思绪,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体验使学生走进课本,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效果不言而喻。
传统的语文课,给人的感觉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好好的一篇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这样的语文课就成了典型的、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缺少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这些弊端是必须革除的,但是,矫枉不能过正。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进行改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会比较 学会领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地区仍然采用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刻意搜寻知识点,并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那些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慢慢地淡出语文课堂。老师认为其他知识与考试无关就没有必要讲。这样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学生除了死记硬背那些知识以外,甚至考了就忘了,什么东西也没学到。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加上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现在的语文课堂悄然发生变化。纵观现在的公开课,哪个不用课件?于是乎,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让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但“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花枝招展”的课堂设计很难让学生静下心来对课文进行潜心解读,更谈不上心灵的触动,精神的对话。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应重在求“实”。教师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而忽略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
传统教学观念否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于是在预习课文之前,不妨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但要注意一点,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主动去预习课文,同时也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要让学生学会比较,善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比较阅读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各类文章有何异同,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来比较,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学习《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时,学生对《范进中举》封建社会认识还是很深刻,但对范进的命运悲剧感到难解:范进明明中了举人,为什么还要喜极而发疯。遇到这样的困惑,老师就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帮助学生来理解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孔乙己》,作为理解《范进中举》的基础,运用旧课文来加深对新课文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老师不妨让学生想象,假如孔乙己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有一天,他居然真的考中了,那么中举后的孔乙己的言谈举止还会一样吗?短衣帮还会对孔乙己那么放肆吗?再作进一步的想象,如果他再一次去咸亨店,掌柜的还会向他要那十九个钱吗?还有当初那个打折了孔乙己的腿的丁举人又会如何呢?通过这一系列的想象,可以为学生学习《范进中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异同,也会让学生认识到:孔乙己与范进本质相同。以中举为前提,不中举就如孔乙己,中举就如范进,可见我国封建制度毒害之深,当时社会只以是否中举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准。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很清楚地明白《范进中举》写了什么,怎样写,从而不仅更好地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让学生学会领悟,懂得体验
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反复地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好词佳句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词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写作的切入点,顺着这一思路找到“文眼”,应是第三自然段的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月下荷塘里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便有朦胧绰约的风情,有雅淡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放飞了思绪,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体验使学生走进课本,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效果不言而喻。
传统的语文课,给人的感觉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好好的一篇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这样的语文课就成了典型的、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缺少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这些弊端是必须革除的,但是,矫枉不能过正。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