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个部委联合发文、实行行政推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建设农家书屋是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问题,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好更要用好,如何让农家书屋发挥更大效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大对农家书屋硬件投入的同时,应抓紧探索建立高效的农家书屋运行机制和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农家书屋发更大效用。以鲁甸县农家书屋的建设为例浅谈一下农家书屋效用发挥面临的制约及建议。
一、鲁甸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鲁甸县辖有12个乡镇,97个行政村和社区。鲁甸县农家书屋建设于2009年开始试点建设了9个农家书屋,2010年建设了39个农家书屋,2011年建设了36个农家书屋,2012年补建了3个村农家书屋,几年来,这项惠民工程快速推进。截至2012年底,全縣累计建成农家书屋97个,覆盖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由于2014年“8.03”地震的破坏,龙头山镇和火德红镇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需重建,目前鲁甸县文广旅局正在有计划的进行重建工作。自2009年农家书屋工程在我县实施以来,鲁甸县文体局根据省市有关农家书屋建设精神的要求部署,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明确了由鲁甸县图书馆具体负责实施。每个书屋基本上都建在村级文化室,使用面积在20~50平方米,配备的书架、报刊架、图书、VCD和影像制品等设施设备,摆放整齐、分类上架,具备了向村民开放使用的条件。97家农家书屋配备新书近14.6万余册,另外还有一些音像电子产品,使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无到,能够初步满足农民阅读求知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为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鲁甸县农家书屋建设的模式和特色
目前,鲁甸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和使用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家书屋的场地类型多样化。书屋的场地设置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建在村委会,有的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有的建在党员活动室(如茨院乡田和村),还有的建在当地小学内(新街小学、江底小学、拖姑小学红领巾书屋);二是图书筹措渠道多样化。农家书屋建设资金除了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拨款外,还吸纳了一部分社会捐赠,比如社会各届捐赠图书、新华书店援建等;三是管理人员来源多样。承担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人员以村干部为主,还有的是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等;四是图书种类多样化。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期刊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生活、医药保健、少儿、文艺、科技、卫生等,还有一些报纸、音像制品等,种类较多。
三、农家书屋效用发挥面临的制约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藏书配置不够完善
鲁甸县的农家书屋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的筹措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国家适当补贴;农家书屋的建立,基本上都是靠国家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下拨资金配备的图书和相关设备,每个村一千多册的图书根本满足不了村民们长期的阅读需求,书屋后期更新图书难,会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与制度建设重视不够
完善的管理是保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了方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到书刊,农家书屋基本上都设在村委会,都是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由于缺乏资金,管理人员都是村干部兼任,没有任何的劳动报酬,导致村干部怕农民借书后不归还使图书丢失,加上农忙季节几乎无法正常开放,农民来借书或到村文化室看书都感到很不方便,使农家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加上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农村管理观念的随意性等方面原因,使书屋存在各种不良现象。
(三)农民阅读意识淡薄,图书利用率低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在农忙时间都忙于农业生产,无暇利用休闲时间去读书,加上多少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农民图书室,即使在农闲季节,大多都习惯以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闲聊为主,读书的很少,农民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很淡漠,认为读书都是城里人的专利,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徜徉的地方,在他们的印象里,农民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与土地打交道,甚至还认为农民读书没有多大用处。随着党和国家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家书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走进了农村、走进了普通的农家、走近了亿万农民,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屋,农民就是农家书屋的常客。
四、农家书屋是惠民工程,建好更要用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其发挥更大效用
建议:
1.保障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因此,在保证政府投入、鼓励捐建的同时,应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社会集资、企业赞助、农民参与、设立基金、与企事业单位联办等途径直接融资,并设立捐建平台,以冠名、通报表彰等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鼓励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参建农家书屋,大力支持农民自己筹建书屋。
2.健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良好的管理是成功的一半,农家书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完善可行的管理机制。农家书屋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并按照农家书屋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制度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尽量减少图书流失现象,不要再让农家书屋的图书渐渐演变成村干部的私人藏书,这是确保农家书屋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一、鲁甸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鲁甸县辖有12个乡镇,97个行政村和社区。鲁甸县农家书屋建设于2009年开始试点建设了9个农家书屋,2010年建设了39个农家书屋,2011年建设了36个农家书屋,2012年补建了3个村农家书屋,几年来,这项惠民工程快速推进。截至2012年底,全縣累计建成农家书屋97个,覆盖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由于2014年“8.03”地震的破坏,龙头山镇和火德红镇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需重建,目前鲁甸县文广旅局正在有计划的进行重建工作。自2009年农家书屋工程在我县实施以来,鲁甸县文体局根据省市有关农家书屋建设精神的要求部署,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明确了由鲁甸县图书馆具体负责实施。每个书屋基本上都建在村级文化室,使用面积在20~50平方米,配备的书架、报刊架、图书、VCD和影像制品等设施设备,摆放整齐、分类上架,具备了向村民开放使用的条件。97家农家书屋配备新书近14.6万余册,另外还有一些音像电子产品,使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无到,能够初步满足农民阅读求知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为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鲁甸县农家书屋建设的模式和特色
目前,鲁甸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和使用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家书屋的场地类型多样化。书屋的场地设置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建在村委会,有的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有的建在党员活动室(如茨院乡田和村),还有的建在当地小学内(新街小学、江底小学、拖姑小学红领巾书屋);二是图书筹措渠道多样化。农家书屋建设资金除了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拨款外,还吸纳了一部分社会捐赠,比如社会各届捐赠图书、新华书店援建等;三是管理人员来源多样。承担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人员以村干部为主,还有的是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等;四是图书种类多样化。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期刊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生活、医药保健、少儿、文艺、科技、卫生等,还有一些报纸、音像制品等,种类较多。
三、农家书屋效用发挥面临的制约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藏书配置不够完善
鲁甸县的农家书屋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的筹措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国家适当补贴;农家书屋的建立,基本上都是靠国家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下拨资金配备的图书和相关设备,每个村一千多册的图书根本满足不了村民们长期的阅读需求,书屋后期更新图书难,会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与制度建设重视不够
完善的管理是保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了方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到书刊,农家书屋基本上都设在村委会,都是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由于缺乏资金,管理人员都是村干部兼任,没有任何的劳动报酬,导致村干部怕农民借书后不归还使图书丢失,加上农忙季节几乎无法正常开放,农民来借书或到村文化室看书都感到很不方便,使农家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加上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农村管理观念的随意性等方面原因,使书屋存在各种不良现象。
(三)农民阅读意识淡薄,图书利用率低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在农忙时间都忙于农业生产,无暇利用休闲时间去读书,加上多少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农民图书室,即使在农闲季节,大多都习惯以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闲聊为主,读书的很少,农民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很淡漠,认为读书都是城里人的专利,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徜徉的地方,在他们的印象里,农民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与土地打交道,甚至还认为农民读书没有多大用处。随着党和国家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家书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走进了农村、走进了普通的农家、走近了亿万农民,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屋,农民就是农家书屋的常客。
四、农家书屋是惠民工程,建好更要用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其发挥更大效用
建议:
1.保障资金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因此,在保证政府投入、鼓励捐建的同时,应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社会集资、企业赞助、农民参与、设立基金、与企事业单位联办等途径直接融资,并设立捐建平台,以冠名、通报表彰等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鼓励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参建农家书屋,大力支持农民自己筹建书屋。
2.健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良好的管理是成功的一半,农家书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完善可行的管理机制。农家书屋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并按照农家书屋的各项管理和业务制度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尽量减少图书流失现象,不要再让农家书屋的图书渐渐演变成村干部的私人藏书,这是确保农家书屋能正常运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