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素养指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并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特征。数学课程的十大核心素养是: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模型思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细化到两个学段。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终极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數学核心素养形成的策略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可以说小学数学就是数学最原始的起点,小学数学的知识无不来源于最直接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情境的紧密联系也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做适当的引领就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知识,真实地体验做一做小小“数学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1.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分学段进行。第一学段主要是对身边的自然数的认识及运算结果的估计。在一年级教学1~5的认识时,通过物与小棒的对应,再通过小棒与数的对应,让学生经历数的抽像过程。数与小棒的对应其实也包含了符号意识。当我们进一步教学10~20各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体会我们用了9个数字符号表示1~9的数量。那么比9个更多的数量我们不用新的数字符号那我们能怎么办呢?我把9根小棒排成一排和学生一起数一数,然后我再增加一根把它用橡皮筋捆起来,让他们数一数,可能有的学生会数一捆,一根小棒和一捆小棒同是”1”怎么用数学符号区分呢?这时引入十进制和数位。让学生经历了十进制的抽像过程。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对于“二进制”的理解也就会无师自通。可能有些同学还会问有没有“三进制”呢。此时,我会赞赏地告诉他们将来也许会有的。十进制的成功教学也为小于1的小数和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从分数与小数中的进制思想再到单位的进率让数感贯穿在所有“数的认识”中。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感”也是必要的,教材每一个有关数的认识的主题图都提供了现实情境,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情境图。
2.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一般性。对于刚刚正式接触数学和数学符号的小学生来说,符号无疑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了解它、接纳它,首先就必须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而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事实上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受这些故事的启发,学生可能也会有“发明”数学符号的愿望。在教学加号时,先用语文语言表示出“2+3”就是“2和3合在一起”再简化为语文语言“2和3”,顺势引导:“我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数学符号来代替这个‘和’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发明”符号,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对符号的理解起了巨大辅助作用。同样在教学“乘号”时,先把”5+5+5+5”用语文语言描述为“4个5相加”、“4个5的和”。最后再简化为“4个5”,顺势引导:我们能用什么符号表示出4个5个?让学生发明一番,再辅以乘号的发展史。最后引入真正的符号。总之符号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符号的兴趣,注重符号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以现实问题情境和学生的经验作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利用多种徐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剪与拼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方式。在教学《判断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画出六个面的展开图,然后把展开图剪下来再沿着画出的六个面的相交线折一折,就能体会怎样的六个面通过搭建构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的操作让学生切身感受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转换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用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 长宽刚好是同种单位测量下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再用边长为1dm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长宽刚好是同种单位测量下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用边长为1m的正方形去量量一量长宽刚好是同种单位测量下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操作不仅建立长方形的二维空观观念,还建立的面积的体积单位的大小的空间观念。 也成功地完成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再用体积单位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长宽不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不仅有效建立了二维空间观念,也结合图形理解了分数的乘法。
4.培养学生的养成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解决问题:某班共有学生51人,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此题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分率的知识和比的知识。分率的知识又可以把不同的量作为单位“1”来解。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尽量地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道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探寻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是必要的。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堂讨论机会,让学生们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大胆讨论,同时让不同的解题思路能够交汇和碰撞,拓展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路径。事实证明,讨论式教学方式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非凡,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素养是个“慢活儿”,数学素养在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细节中逐渐形成。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核心素养概念出发,带着“素养”的眼光读教材。围绕“素养”的目标来设计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我们所有小学数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覃险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师2018年24期
[2]李淑艳小学数学简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核心素养培养[J]..中华少年2018年2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素养指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并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特征。数学课程的十大核心素养是: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模型思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细化到两个学段。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终极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數学核心素养形成的策略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可以说小学数学就是数学最原始的起点,小学数学的知识无不来源于最直接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情境的紧密联系也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做适当的引领就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知识,真实地体验做一做小小“数学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1.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需要分学段进行。第一学段主要是对身边的自然数的认识及运算结果的估计。在一年级教学1~5的认识时,通过物与小棒的对应,再通过小棒与数的对应,让学生经历数的抽像过程。数与小棒的对应其实也包含了符号意识。当我们进一步教学10~20各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体会我们用了9个数字符号表示1~9的数量。那么比9个更多的数量我们不用新的数字符号那我们能怎么办呢?我把9根小棒排成一排和学生一起数一数,然后我再增加一根把它用橡皮筋捆起来,让他们数一数,可能有的学生会数一捆,一根小棒和一捆小棒同是”1”怎么用数学符号区分呢?这时引入十进制和数位。让学生经历了十进制的抽像过程。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对于“二进制”的理解也就会无师自通。可能有些同学还会问有没有“三进制”呢。此时,我会赞赏地告诉他们将来也许会有的。十进制的成功教学也为小于1的小数和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从分数与小数中的进制思想再到单位的进率让数感贯穿在所有“数的认识”中。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感”也是必要的,教材每一个有关数的认识的主题图都提供了现实情境,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情境图。
2.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一般性。对于刚刚正式接触数学和数学符号的小学生来说,符号无疑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了解它、接纳它,首先就必须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而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事实上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受这些故事的启发,学生可能也会有“发明”数学符号的愿望。在教学加号时,先用语文语言表示出“2+3”就是“2和3合在一起”再简化为语文语言“2和3”,顺势引导:“我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数学符号来代替这个‘和’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发明”符号,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对符号的理解起了巨大辅助作用。同样在教学“乘号”时,先把”5+5+5+5”用语文语言描述为“4个5相加”、“4个5的和”。最后再简化为“4个5”,顺势引导:我们能用什么符号表示出4个5个?让学生发明一番,再辅以乘号的发展史。最后引入真正的符号。总之符号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符号的兴趣,注重符号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以现实问题情境和学生的经验作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利用多种徐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剪与拼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方式。在教学《判断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画出六个面的展开图,然后把展开图剪下来再沿着画出的六个面的相交线折一折,就能体会怎样的六个面通过搭建构成一个空心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的操作让学生切身感受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转换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用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 长宽刚好是同种单位测量下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再用边长为1dm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长宽刚好是同种单位测量下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用边长为1m的正方形去量量一量长宽刚好是同种单位测量下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操作不仅建立长方形的二维空观观念,还建立的面积的体积单位的大小的空间观念。 也成功地完成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再用体积单位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长宽不为整数的适当大小的长方形,不仅有效建立了二维空间观念,也结合图形理解了分数的乘法。
4.培养学生的养成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解决问题:某班共有学生51人,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此题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分率的知识和比的知识。分率的知识又可以把不同的量作为单位“1”来解。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尽量地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道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探寻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是必要的。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堂讨论机会,让学生们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大胆讨论,同时让不同的解题思路能够交汇和碰撞,拓展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路径。事实证明,讨论式教学方式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非凡,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素养是个“慢活儿”,数学素养在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细节中逐渐形成。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核心素养概念出发,带着“素养”的眼光读教材。围绕“素养”的目标来设计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我们所有小学数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覃险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师2018年24期
[2]李淑艳小学数学简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核心素养培养[J]..中华少年2018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