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因为发展大规模破坏性的战争手段有赖于他们的工作和活动;但是对于他们在不可抗拒的强迫下所做的事,个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完全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以必须受它支配。”
——爱因斯坦
他的骨灰撒到了秘密地点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押25,爱因斯坦因动脉瘤破裂出血,一颗跳动了75年的心脏停止了。
当天中午,一辆灵车向普林斯顿城外的火葬场缓缓行驶。
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任何宗教仪式,只有他生前最亲近的12个人,迈着沉重的步履,跟在灵车后面默默地为他送葬。
在沉寂肃穆的火葬场上,当爱因斯坦的遗体就要被送入火中时,他的生前好友那坦教授走上前来,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缓慢地、一字一顿地默诵起悼念的诗句:
这一切,他在黑夜的沉寂中,
用感人的力量创造的一切并未带入坟墓——
产生的光和热留给了人间,
他那灵魂灌溉了人类的心田。
他像明亮的彗星,
从星丛间飞向我们;
他又把霞光四射的、
自己的火花送入了永恒!
这是诗人歌德写给他的朋友席勒的悼亡诗。此时,用来寄托对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哀思,是再恰当不过了。
后来,他的骨灰撒到了一个秘密地点,但他的大脑,迄今仍在美国供科学研究之用。
身后事竟如此简单
世界各国受过他思想感召的人以各种方式悼念他。但不太理解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被尊称为“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之父”、“原子弹之父”,为什么他的追悼会竟这样简单?
遵照爱因斯坦生前遗嘱,他死后不举行任何葬礼,不做坟墓,不立纪念碑或任何纪念性标志,骨灰由几个亲友秘密撒向天空,随风四处飘散,为的是不让人间留下任何可供朝拜的“圣地”。
正像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只有13天就要过80岁生日的1970年11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戴高乐在早就写好并规定死后才能启封的遗嘱中写道:不要进行国葬,不要致悼词,不要乐队与军号,拒绝任何荣誉与勋章,墓碑上仅刻他的名字。
所以在为戴高乐举行葬礼那天,只有少数反法西斯战争时的老战友参加了简单的科隆贝村镇教堂仪式,但还是有四万多人从法国各地特地赶到科隆贝村悼念他;在巴黎也有50万人冒雨在凯旋门前肃立默哀。
同样,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因恶性贫血去世,她的消息最后一次上了全世界的报纸头版。
葬礼依照她的意愿,只有女儿、家人和少数朋友参加,其他人一律不许进入墓地。她的姐姐和哥哥各持一把从祖国波兰带来的泥土,撒在棺木上。从此,一位尊贵女性——“她是本世纪惟一未受盛名腐化的人”(爱因斯坦语)66年的故事就此结束了。
越是不让人纪念的人,那颗明亮的心、那高尚的灵魂和那清澈的理性,就越能长久地留在人间。
背负骂名的“原子弹之父”
但是,让人们十分不解的是爱因斯坦在遗嘱中规定要将骨灰秘密撒向人们不知道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爱因斯坦做出这样无情的决定呢?
在1930年写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说:“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他本是个“战斗的绝对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公开表示抗议,被法西斯秘密警察跟踪。为避免被害,他全家渡海流亡英国和美国。从此,他改变了所谓“和平”的态度,向全世界大声疾呼“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积极号召反法西斯力量武装起来对抗法西斯的武装侵略。他还谏言罗斯福总统研制原子弹,而且要抢在德国之前。
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试爆成功,此时纳粹德国已被打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坚决反对将原子弹投向日本做大规模杀伤试验,并坚决反对美国研制氢弹。他曾惊恐地说:“军备竞赛现在已带有歇斯底里性质,可能导致全面的毁灭。”然而,杜鲁门总统却不顾科学家的反对,依然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规模核试验和核恐怖,还称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从而让他感到给人类造成了罪孽。
历史证明,人类遭受原子弹杀伤试验而失去生命的20多万日本百姓对美国的仇恨集中到了被当权者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爱因斯坦这位科学巨匠身上。美国政治家或政客们却窃窃自喜。
“国家为了人民,而不是人民为了国家”
爱因斯坦十分苦恼,一再自责,因为是他积极建议罗斯福总统研制原子弹,才使世界走上了核竞赛。
他在70岁生日写给好友的信中说:“在这不幸的时刻(70岁),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会很牢靠地站得住,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当代人把我看成是一个邪教徒而同时又是一个反动派,活得太长了,而真正的爱因斯坦早已死了。最痛苦的是大规模发生的社会事件。完全受盲目的冲动所驱使,所支配。”他甚至为此让人们把他忘掉!
为了防止威胁整个人类生存的核战争,爱因斯坦于1946年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坚持不懈地宣扬和平信念,反对美国研制氢弹;反对麦卡锡主义迫害知识分子,而被麦卡锡等人咒骂为“美国的敌人”、“颠覆分子”。
爱因斯坦的心情十分矛盾,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因为发展大规模破坏性的战争手段有赖于他们的工作和活动;但是对于他们在不可抗拒的强迫下所做的事,个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完全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以必须受它支配。”他还说:“当前世界政治所处的可怕困境,同我们的文明疏忽了这方面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国家是为人民,而不应该是人民为了国家。”
这就是爱因斯坦晚年呼吁加强“伦理教育”的原因。同时,他也在时刻责备自己,并且祈求世人将他遗忘!
但是对这位人类科学的恩人,人类怎能遗忘?
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幼年并未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他先在慕尼黑读高中,未毕业就退学,后转入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
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苏黎世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数学和物理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
1905年6月和9月发表两篇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具有改变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它们提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全新概念。
1914年,爱因斯坦返回德国,进入普鲁士科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这是继狭义相对论之后,近代科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会弯曲的预言。爱因斯坦由此声名鹊起,相对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
1921年,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由于发生纳粹德国反犹太主义狂潮,爱因斯坦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辞世。
——爱因斯坦
他的骨灰撒到了秘密地点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押25,爱因斯坦因动脉瘤破裂出血,一颗跳动了75年的心脏停止了。
当天中午,一辆灵车向普林斯顿城外的火葬场缓缓行驶。
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任何宗教仪式,只有他生前最亲近的12个人,迈着沉重的步履,跟在灵车后面默默地为他送葬。
在沉寂肃穆的火葬场上,当爱因斯坦的遗体就要被送入火中时,他的生前好友那坦教授走上前来,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缓慢地、一字一顿地默诵起悼念的诗句:
这一切,他在黑夜的沉寂中,
用感人的力量创造的一切并未带入坟墓——
产生的光和热留给了人间,
他那灵魂灌溉了人类的心田。
他像明亮的彗星,
从星丛间飞向我们;
他又把霞光四射的、
自己的火花送入了永恒!
这是诗人歌德写给他的朋友席勒的悼亡诗。此时,用来寄托对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哀思,是再恰当不过了。
后来,他的骨灰撒到了一个秘密地点,但他的大脑,迄今仍在美国供科学研究之用。
身后事竟如此简单
世界各国受过他思想感召的人以各种方式悼念他。但不太理解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被尊称为“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之父”、“原子弹之父”,为什么他的追悼会竟这样简单?
遵照爱因斯坦生前遗嘱,他死后不举行任何葬礼,不做坟墓,不立纪念碑或任何纪念性标志,骨灰由几个亲友秘密撒向天空,随风四处飘散,为的是不让人间留下任何可供朝拜的“圣地”。
正像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只有13天就要过80岁生日的1970年11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戴高乐在早就写好并规定死后才能启封的遗嘱中写道:不要进行国葬,不要致悼词,不要乐队与军号,拒绝任何荣誉与勋章,墓碑上仅刻他的名字。
所以在为戴高乐举行葬礼那天,只有少数反法西斯战争时的老战友参加了简单的科隆贝村镇教堂仪式,但还是有四万多人从法国各地特地赶到科隆贝村悼念他;在巴黎也有50万人冒雨在凯旋门前肃立默哀。
同样,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因恶性贫血去世,她的消息最后一次上了全世界的报纸头版。
葬礼依照她的意愿,只有女儿、家人和少数朋友参加,其他人一律不许进入墓地。她的姐姐和哥哥各持一把从祖国波兰带来的泥土,撒在棺木上。从此,一位尊贵女性——“她是本世纪惟一未受盛名腐化的人”(爱因斯坦语)66年的故事就此结束了。
越是不让人纪念的人,那颗明亮的心、那高尚的灵魂和那清澈的理性,就越能长久地留在人间。
背负骂名的“原子弹之父”
但是,让人们十分不解的是爱因斯坦在遗嘱中规定要将骨灰秘密撒向人们不知道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爱因斯坦做出这样无情的决定呢?
在1930年写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说:“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他本是个“战斗的绝对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大肆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公开表示抗议,被法西斯秘密警察跟踪。为避免被害,他全家渡海流亡英国和美国。从此,他改变了所谓“和平”的态度,向全世界大声疾呼“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积极号召反法西斯力量武装起来对抗法西斯的武装侵略。他还谏言罗斯福总统研制原子弹,而且要抢在德国之前。
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试爆成功,此时纳粹德国已被打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坚决反对将原子弹投向日本做大规模杀伤试验,并坚决反对美国研制氢弹。他曾惊恐地说:“军备竞赛现在已带有歇斯底里性质,可能导致全面的毁灭。”然而,杜鲁门总统却不顾科学家的反对,依然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规模核试验和核恐怖,还称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从而让他感到给人类造成了罪孽。
历史证明,人类遭受原子弹杀伤试验而失去生命的20多万日本百姓对美国的仇恨集中到了被当权者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爱因斯坦这位科学巨匠身上。美国政治家或政客们却窃窃自喜。
“国家为了人民,而不是人民为了国家”
爱因斯坦十分苦恼,一再自责,因为是他积极建议罗斯福总统研制原子弹,才使世界走上了核竞赛。
他在70岁生日写给好友的信中说:“在这不幸的时刻(70岁),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会很牢靠地站得住,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当代人把我看成是一个邪教徒而同时又是一个反动派,活得太长了,而真正的爱因斯坦早已死了。最痛苦的是大规模发生的社会事件。完全受盲目的冲动所驱使,所支配。”他甚至为此让人们把他忘掉!
为了防止威胁整个人类生存的核战争,爱因斯坦于1946年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坚持不懈地宣扬和平信念,反对美国研制氢弹;反对麦卡锡主义迫害知识分子,而被麦卡锡等人咒骂为“美国的敌人”、“颠覆分子”。
爱因斯坦的心情十分矛盾,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因为发展大规模破坏性的战争手段有赖于他们的工作和活动;但是对于他们在不可抗拒的强迫下所做的事,个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完全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以必须受它支配。”他还说:“当前世界政治所处的可怕困境,同我们的文明疏忽了这方面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国家是为人民,而不应该是人民为了国家。”
这就是爱因斯坦晚年呼吁加强“伦理教育”的原因。同时,他也在时刻责备自己,并且祈求世人将他遗忘!
但是对这位人类科学的恩人,人类怎能遗忘?
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幼年并未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他先在慕尼黑读高中,未毕业就退学,后转入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
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苏黎世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数学和物理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
1905年6月和9月发表两篇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具有改变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它们提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全新概念。
1914年,爱因斯坦返回德国,进入普鲁士科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这是继狭义相对论之后,近代科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会弯曲的预言。爱因斯坦由此声名鹊起,相对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
1921年,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由于发生纳粹德国反犹太主义狂潮,爱因斯坦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