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山东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给高中信息技术课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挑战,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个体差异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 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信息技术课,高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1.1 理论课由于信息技术属于应用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并掌握。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对于通过学生自学能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授,只需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小结、评价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2 上机课首先应保证上机课占教学总课时数的70%。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实践应用才能熟练运用。因此对于有关操作性的知识,必须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其次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事先给学生设定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下面就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各学科知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基础差距很大。比如笔者所教的高一学生中,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避免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天文、地理、美术、科技社会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2)“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基础上,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前后联系等因素。笔者在讲授多媒体章节课堂实例中,让学习打开存在教师机上的“Flash动画欣赏”文件夹,找自己喜欢的动画,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播放动画啊?”笔者请学生思考,之后先简单回顾文件的复制、粘贴,然后讲解动画播放软件的选择和播放等新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1.3 课外实践课课外实践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外实践课必不可少。但在设计时应注意2点。1)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应用软件的操作,实践课设计时必须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2)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能力相接近。在设计实践题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目要接近学生的能力,不能太高或太低。
2 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来说,评价的办法是随堂提问。对于需要学生理解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要时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评价,主要采用观察和轶事记录,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如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进行,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合理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1 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信息技术课,高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1.1 理论课由于信息技术属于应用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并掌握。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对于通过学生自学能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授,只需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小结、评价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2 上机课首先应保证上机课占教学总课时数的70%。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实践应用才能熟练运用。因此对于有关操作性的知识,必须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其次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事先给学生设定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下面就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各学科知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基础差距很大。比如笔者所教的高一学生中,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避免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天文、地理、美术、科技社会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2)“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基础上,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前后联系等因素。笔者在讲授多媒体章节课堂实例中,让学习打开存在教师机上的“Flash动画欣赏”文件夹,找自己喜欢的动画,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播放动画啊?”笔者请学生思考,之后先简单回顾文件的复制、粘贴,然后讲解动画播放软件的选择和播放等新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1.3 课外实践课课外实践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外实践课必不可少。但在设计时应注意2点。1)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应用软件的操作,实践课设计时必须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2)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能力相接近。在设计实践题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目要接近学生的能力,不能太高或太低。
2 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来说,评价的办法是随堂提问。对于需要学生理解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要时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评价,主要采用观察和轶事记录,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如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进行,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合理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