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教学实录]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手指点画树叶(竖点、侧点)。
2 懂得爱惜自己及同伴的作品。
活动准备:
1 范例一:微笑的大树妈妈;范例二:伤心流泪的大树妈妈。
2 每桌一盘绿色颜料,抹布,幼儿人手一份画好树干的画纸。
活动过程:
一、示范讲解
师:春天到了,许多大树妈妈都非常开心,因为她们的树叶宝宝都回来了。(出示范例)瞧,这位大树妈妈笑得多开心呀!可是也有的大树妈妈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呀?
幼:因为她的孩子不见了。
师:那该怎么办呢?
幼1:我帮她找去。
幼2:我给她画点树叶。
师:那我们就来给大树妈妈画树叶吧。(示范)我们用食指蘸上绿颜料,竖起手指,画一片圆一点的树叶;躺下手指,画一片长一点的树叶。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大树妈妈有了宝宝真开心!(幼儿认真地看着、听着。)
二、幼儿操作
师:我们宝宝也来给大树妈妈画树叶吧!(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幼儿安静地操作着。)
三、作品展示
请幼儿说一说最喜欢哪一棵大树妈妈,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棵大树,她的树叶多。
幼2:我喜欢这棵大树,她身上干净。
[评析及反思]
第一次试教后,听课组成员提出了以下看法:
整个活动中,幼儿能参与其中,认真完成了手指点画的作品,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活动目标缺少渗透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功能。但作为幼儿园活动,应当关注多元化的活动体系,整合对幼儿整体发展有益的活动目标。本活动初定的目标仅限于艺术领域,缺少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可以增加语言及社会目标,如:能用简单的语言安慰“伤心的”大树妈妈,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指导语言缺乏童趣。
活动一开始,教师为了尽快将活动“切入主题”,只让一个幼儿对“大树妈妈为什么不高兴”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并且很快引出“点画树叶”这个环节。在示范手指点画这个技能时,教师的语言过于直白,不够生动,缺少趣味性。整个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不多,应增加互动的环节。
[第二次教学实录]
活动目标:
1 (同上一次教学)
2 能用简单的语言安慰“伤心的”大树妈妈,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3 (同上一次教学)
活动准备:(同上一次教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人。
师:(出示范例)春天到了,许多大树妈妈都非常开心,因为她们的树叶宝宝都回来了。瞧,树叶宝宝们在风中跳舞呢,这位大树妈妈笑得多开心呀!
(出示“伤心的”大树妈妈图片)可是,我们幼儿园的这棵大树妈妈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呀?
幼1:因为她没有树叶宝宝。
幼2:因为她的孩子不见了。
师:孩子不见了,那该怎么办呢?
幼1:告诉警察叔叔。
幼2:我来帮她找(幼2大声呼喊“树叶宝宝你在哪里?”)。
幼3:我给她画点树叶。
师:二拇弟听到了,连忙跑过来对大树妈妈说:“大树妈妈别伤心,我来帮你找宝宝。”二拇弟穿上绿衣裳(食指蘸上绿颜料),来到大树妈妈的树枝旁,二拇弟站起来,送给大树妈妈一片圆一点的宝宝;二拇弟躺下来,送给大树妈妈一片长一点的宝宝。二拇弟这儿送一片,那儿送一片,给大树妈妈送了许多宝宝。大树妈妈开心地笑了(将哭泣的表隋换成微笑的表情):“谢谢你,谢谢你。”二拇弟说:“不用谢,不用谢。”说着,二拇弟脱下绿衣裳(在抹布上擦干净食指)回家了。
师:大树妈妈有了宝宝真开心!谁也来给大树妈妈送点宝宝?送宝宝的时候还要安慰安慰大树妈妈哟!(幼儿纷纷举手,教师请了一位幼儿上来操作。)
幼:大树妈妈你别伤心,我来给你送宝宝。我送你一个圆圆的宝宝,我送你一个长一点的宝宝……(幼儿一边说着话,一边点着树叶。下面的幼儿个个跃跃欲试。)
师:你真了不起,给大树妈妈送来了那么多宝宝,大树妈妈谢谢你!这儿还有许多大树妈妈等着大家来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幼儿高兴地拍着手,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些大树妈妈,记得要安慰安慰伤心的大树妈妈哟!
二、幼儿操作。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幼儿认真地操作着。许多幼儿都能够用语言安慰大树妈妈。
幼1:大树妈妈别哭了,我给你画宝宝。
幼2:大树妈妈你的宝宝回来了。
幼3:大树妈妈,我给你送许多宝宝。
此时的教师在巡视幼儿操作的同时,不断用语言表扬着孩子们:“你的二拇弟真能干!你的树叶宝宝真多!你帮助了大树妈妈,她非常开心!”
三、作品展示。
师:我们宝宝帮助了大树妈妈,大树妈妈们非常开心,她们说:“谢谢小二班的小朋友。”
幼:不用谢,不用谢。
师:那我们和树叶宝宝们一起跳个舞吧!
(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师生共同跳起了舞。)
[评析及反思]
第二次活动后,听课的老师用了一个“美”字来评价:语言美、气氛美、作品美。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也随着大树妈妈由“伤心”到‘‘开心”,真正体验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反思活动过程,第二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让自己使用的语言充满了情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通过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二是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语言中直接体现出情感的色彩,表达出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爱、赞许等态度。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手指点画树叶(竖点、侧点)。
2 懂得爱惜自己及同伴的作品。
活动准备:
1 范例一:微笑的大树妈妈;范例二:伤心流泪的大树妈妈。
2 每桌一盘绿色颜料,抹布,幼儿人手一份画好树干的画纸。
活动过程:
一、示范讲解
师:春天到了,许多大树妈妈都非常开心,因为她们的树叶宝宝都回来了。(出示范例)瞧,这位大树妈妈笑得多开心呀!可是也有的大树妈妈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呀?
幼:因为她的孩子不见了。
师:那该怎么办呢?
幼1:我帮她找去。
幼2:我给她画点树叶。
师:那我们就来给大树妈妈画树叶吧。(示范)我们用食指蘸上绿颜料,竖起手指,画一片圆一点的树叶;躺下手指,画一片长一点的树叶。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大树妈妈有了宝宝真开心!(幼儿认真地看着、听着。)
二、幼儿操作
师:我们宝宝也来给大树妈妈画树叶吧!(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幼儿安静地操作着。)
三、作品展示
请幼儿说一说最喜欢哪一棵大树妈妈,为什么?
幼1:我喜欢这棵大树,她的树叶多。
幼2:我喜欢这棵大树,她身上干净。
[评析及反思]
第一次试教后,听课组成员提出了以下看法:
整个活动中,幼儿能参与其中,认真完成了手指点画的作品,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活动目标缺少渗透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等功能。但作为幼儿园活动,应当关注多元化的活动体系,整合对幼儿整体发展有益的活动目标。本活动初定的目标仅限于艺术领域,缺少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可以增加语言及社会目标,如:能用简单的语言安慰“伤心的”大树妈妈,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指导语言缺乏童趣。
活动一开始,教师为了尽快将活动“切入主题”,只让一个幼儿对“大树妈妈为什么不高兴”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并且很快引出“点画树叶”这个环节。在示范手指点画这个技能时,教师的语言过于直白,不够生动,缺少趣味性。整个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不多,应增加互动的环节。
[第二次教学实录]
活动目标:
1 (同上一次教学)
2 能用简单的语言安慰“伤心的”大树妈妈,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3 (同上一次教学)
活动准备:(同上一次教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人。
师:(出示范例)春天到了,许多大树妈妈都非常开心,因为她们的树叶宝宝都回来了。瞧,树叶宝宝们在风中跳舞呢,这位大树妈妈笑得多开心呀!
(出示“伤心的”大树妈妈图片)可是,我们幼儿园的这棵大树妈妈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呀?
幼1:因为她没有树叶宝宝。
幼2:因为她的孩子不见了。
师:孩子不见了,那该怎么办呢?
幼1:告诉警察叔叔。
幼2:我来帮她找(幼2大声呼喊“树叶宝宝你在哪里?”)。
幼3:我给她画点树叶。
师:二拇弟听到了,连忙跑过来对大树妈妈说:“大树妈妈别伤心,我来帮你找宝宝。”二拇弟穿上绿衣裳(食指蘸上绿颜料),来到大树妈妈的树枝旁,二拇弟站起来,送给大树妈妈一片圆一点的宝宝;二拇弟躺下来,送给大树妈妈一片长一点的宝宝。二拇弟这儿送一片,那儿送一片,给大树妈妈送了许多宝宝。大树妈妈开心地笑了(将哭泣的表隋换成微笑的表情):“谢谢你,谢谢你。”二拇弟说:“不用谢,不用谢。”说着,二拇弟脱下绿衣裳(在抹布上擦干净食指)回家了。
师:大树妈妈有了宝宝真开心!谁也来给大树妈妈送点宝宝?送宝宝的时候还要安慰安慰大树妈妈哟!(幼儿纷纷举手,教师请了一位幼儿上来操作。)
幼:大树妈妈你别伤心,我来给你送宝宝。我送你一个圆圆的宝宝,我送你一个长一点的宝宝……(幼儿一边说着话,一边点着树叶。下面的幼儿个个跃跃欲试。)
师:你真了不起,给大树妈妈送来了那么多宝宝,大树妈妈谢谢你!这儿还有许多大树妈妈等着大家来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幼儿高兴地拍着手,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些大树妈妈,记得要安慰安慰伤心的大树妈妈哟!
二、幼儿操作。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幼儿认真地操作着。许多幼儿都能够用语言安慰大树妈妈。
幼1:大树妈妈别哭了,我给你画宝宝。
幼2:大树妈妈你的宝宝回来了。
幼3:大树妈妈,我给你送许多宝宝。
此时的教师在巡视幼儿操作的同时,不断用语言表扬着孩子们:“你的二拇弟真能干!你的树叶宝宝真多!你帮助了大树妈妈,她非常开心!”
三、作品展示。
师:我们宝宝帮助了大树妈妈,大树妈妈们非常开心,她们说:“谢谢小二班的小朋友。”
幼:不用谢,不用谢。
师:那我们和树叶宝宝们一起跳个舞吧!
(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师生共同跳起了舞。)
[评析及反思]
第二次活动后,听课的老师用了一个“美”字来评价:语言美、气氛美、作品美。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也随着大树妈妈由“伤心”到‘‘开心”,真正体验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反思活动过程,第二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让自己使用的语言充满了情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通过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二是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语言中直接体现出情感的色彩,表达出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爱、赞许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