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兼职语文教研员,听课自然是家常便饭。许许多多的语文课,当然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但有一种现象我不得不指出来,以期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这就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少了,而且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课堂上的读书声越来越小了。代之以读书声的,要不就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要不就是满堂的提问和讨论,但我却是不以为然的。其理由如次:
其一,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书面语言和口语的独特体验和集累,对文章、对语言的美的感受最终的落脚点也在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想象。基于这一特性,外力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有限了。任何企图以教师的分析讲解,集体的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体验基本上都是徒劳的。记得上中学时学过两篇散文,给了我最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天山物记》和《风景谈》,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朗诵,加上老师精当的点拨,那语言的美呀!那景色的美呀,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且每一次的朗诵,都是一次美的享受。我想这种感受和体验,是任何老师的讲解和集体的讨论也替代不了的。
其二,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三,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当然,我们也有许多语文老师意识到了读的重要性。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但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规范,教师的范读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吐字清晰,读音标准,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三、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低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四、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
让琅琅的书声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吧!没准我们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任编校:白水)
其一,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书面语言和口语的独特体验和集累,对文章、对语言的美的感受最终的落脚点也在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想象。基于这一特性,外力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有限了。任何企图以教师的分析讲解,集体的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体验基本上都是徒劳的。记得上中学时学过两篇散文,给了我最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天山物记》和《风景谈》,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朗诵,加上老师精当的点拨,那语言的美呀!那景色的美呀,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且每一次的朗诵,都是一次美的享受。我想这种感受和体验,是任何老师的讲解和集体的讨论也替代不了的。
其二,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三,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当然,我们也有许多语文老师意识到了读的重要性。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但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规范,教师的范读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吐字清晰,读音标准,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三、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低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四、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
让琅琅的书声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吧!没准我们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