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审美心理,由此可见,美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感受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有的描绘山川大河的隽秀瑰丽,有的歌颂花草的绚丽多姿,有的歌颂人性的纯朴善良;美的景色、环境、人物、心灵、词语、意境、结构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寻找文中“美”,并鼓励学生去感知与感受。那么,学生脑海中便会感知《春》的景色美,《背影》中父亲的形象美,《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的壮美,《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南国异域的风情美。久而久之,一切美的色彩、美的形状、美的声音、美的味道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感官再现了出来。
二、品味美
仅仅感受到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品味美。品味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一)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优美、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准确等,无不体现出各式各样的语言美。
品味语言体现于修辞、句式、色彩等方面。从修辞方面品味,如,《蓝蓝的威尼斯》中的句子:“——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描绘出威尼斯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从句式方面品味,例如,课文《阿里山纪行》中的句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里除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外,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于音乐美。又如,该文中“即令受此巨创——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基本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二)品味课文的结构美。
语文教学中要启迪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结构美:或金丝串珠,或曲径通幽,或呼应有方。这样能激起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强烈的审美能力。小说《变色龙》围绕一个“变”字,刻画了主人公见风使舵的性格。小说《父母的心》通过送子、换子、索子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游记《美丽的西双版纳》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即五个角度,突出总标题中的“美丽”二字,也使文章显得结构匀称、脉络分明。《“长征”节选》文中先运用大镜头、远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进行特写,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三)品味课文的内涵美。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背影》中的老父亲给人印象深刻,传达出一片赤诚的爱子之心;《谁是最可爱的人》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都市精灵》描写旧金山渔人码头:“上百头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显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友好共存的美好图景。
三、表现美
在品味美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表现美,表现美的方式很多:
(一)朗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取美感的主要途径。“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使文章中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不仅能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精神得到升华。读要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美。
(二)表演。
学了游记,可以组织学生撰写导游词,并指导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在“导游”过程中展示景物美、风情美。学了童话、戏剧,可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例如,学完了《皇帝的新装》,学生把皇帝的丑态表演出来,在讽刺的笑声中鞭挞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学完了《威尼斯商人》,学生通过表演把鲍西亚的美丽、善良、正义、机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
(三)创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创造美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美的生活,展现美的心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妙笔把它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又大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道结合”的特点,又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更趋统一。■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感受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有的描绘山川大河的隽秀瑰丽,有的歌颂花草的绚丽多姿,有的歌颂人性的纯朴善良;美的景色、环境、人物、心灵、词语、意境、结构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寻找文中“美”,并鼓励学生去感知与感受。那么,学生脑海中便会感知《春》的景色美,《背影》中父亲的形象美,《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心灵美,《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的壮美,《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南国异域的风情美。久而久之,一切美的色彩、美的形状、美的声音、美的味道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感官再现了出来。
二、品味美
仅仅感受到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品味美。品味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一)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优美、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准确等,无不体现出各式各样的语言美。
品味语言体现于修辞、句式、色彩等方面。从修辞方面品味,如,《蓝蓝的威尼斯》中的句子:“——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描绘出威尼斯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从句式方面品味,例如,课文《阿里山纪行》中的句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里除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外,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于音乐美。又如,该文中“即令受此巨创——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基本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二)品味课文的结构美。
语文教学中要启迪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结构美:或金丝串珠,或曲径通幽,或呼应有方。这样能激起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强烈的审美能力。小说《变色龙》围绕一个“变”字,刻画了主人公见风使舵的性格。小说《父母的心》通过送子、换子、索子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游记《美丽的西双版纳》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即五个角度,突出总标题中的“美丽”二字,也使文章显得结构匀称、脉络分明。《“长征”节选》文中先运用大镜头、远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进行特写,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三)品味课文的内涵美。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背影》中的老父亲给人印象深刻,传达出一片赤诚的爱子之心;《谁是最可爱的人》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都市精灵》描写旧金山渔人码头:“上百头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显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友好共存的美好图景。
三、表现美
在品味美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表现美,表现美的方式很多:
(一)朗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取美感的主要途径。“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使文章中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不仅能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精神得到升华。读要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美。
(二)表演。
学了游记,可以组织学生撰写导游词,并指导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在“导游”过程中展示景物美、风情美。学了童话、戏剧,可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例如,学完了《皇帝的新装》,学生把皇帝的丑态表演出来,在讽刺的笑声中鞭挞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学完了《威尼斯商人》,学生通过表演把鲍西亚的美丽、善良、正义、机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
(三)创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创造美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美的生活,展现美的心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妙笔把它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又大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道结合”的特点,又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更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