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传统考试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随之改革,以适应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成长。
关键词:兴趣话题 ;课本框架 ;思维导图 ;习题讲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为主,课下学生根据任课教师安排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教育改革就要求将课堂的主体进行反转,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本文将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课堂
如何丰富课堂内容已经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教育话题,很多教师已了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了很多次的尝试,但大多数情况是尝试一次两次之后就被打回原形。课堂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枯燥乏味的课堂,任课教师依然还是照着课本内容讲解,学生也还是拿着笔看着任课教师发呆,所谓的改革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如果真的希望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认清楚想要把课堂的气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是一个长久的奋斗历程,要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长久计划来执行。
那么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思考,如果是自己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在如此高压之下的学习,需要一个怎样的课堂。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不妨和学生进行交谈,侧面的从学生口中得知他们所需要和喜爱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这样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改革。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尚未成熟,所以他们生活所能接触的范围比较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生活范围内找寻题材,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可以将最近流行的时事新闻或者可以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话题改编成课堂导入的题目,以课堂前五分钟为界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并且随着话题内容的深入而更加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的学习课本知识,这样也会帮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巩固和吸收。
二、熟练讲解课本框架内容,掌握章节联系
初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的编排上,每一本书和每一章节都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初中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十分的积极,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任课老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安排,通过对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的讲解,对学生灌输主动理解课本内容框架之间的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通过对课本框架的筛选和排查可以发现,编者在对课本内容进行编排时有意识的为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背诵创造有利条件,每一个章节之下的模块和小标题都有着逻辑上的理解和联系。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每一模块以及小标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可以将编者的逻辑思维转变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背诵。
当然,能够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正确进行逻辑上的理解的前提是,任课教师能够对课本内容以及框架进行熟练的掌握。很多情况下,课本内容有一些涉及到时事政治的话语比较难懂,学生的水平可能会很难理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采取将标题联系起来串成故事、绕口令等朗朗上口的趣味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种方式也可以延长学生的记忆时间。
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式学习方式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内容,那么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我们通过对中考的思想品德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题目不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而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在每一个考察的重点上对当前的国家形势、时事政治以及初中生必须掌握的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提升,以比较灵活的题型和方式考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本内容,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内容熟练的与相关题目进行衔接,进而应用到考试中。
在测试中不难发现,出卷人在出题的过程中也有对题目的思考和逻辑方式。学生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可以找到课本相关内容的痕迹,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字的分析,找出课本相关章节内容,加上平时学习时的框架积累,学生可以根据关键字在脑海中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的排查,从而把题目中所考察的内容和重点筛选出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答题,没有思维逻辑而漏掉要点内容。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还具备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将不同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连接,保证相关知识的充分掌握和使用。在中考等大型考试中的考察并不是某一单元或者某一模块的考察,每道题涉及的课本内容可能比较分散,就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将课本内容进行拆分和整合。如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学习和答题,可以很熟练的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筛选出来,不至于漏掉要点和得分点。
四、学生自主讲解课堂内容,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学习能力不仅是学习方法的体现,也是表达学生工作能力等全方位的体现。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讲解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学生在讲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所讲习题正确的把握,准确无误的分析题意,并能够正确衔接课本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充足的勇气和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习题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准备、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可能有些做题的技巧就比较简单易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让不同的学生进行独立讲解题目去发掘学生精炼的解题技巧,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学生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会介绍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关于这个题目的思维过程,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的整个过程进行点评,及时发现思维中的错误,及时改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不局限在某一道题上,可以根据学生介绍的解题过程举一反三。教师多介绍一些题目给学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熟练应用此类型题目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兴趣话题 ;课本框架 ;思维导图 ;习题讲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上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为主,课下学生根据任课教师安排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教育改革就要求将课堂的主体进行反转,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本文将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课堂
如何丰富课堂内容已经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教育话题,很多教师已了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了很多次的尝试,但大多数情况是尝试一次两次之后就被打回原形。课堂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枯燥乏味的课堂,任课教师依然还是照着课本内容讲解,学生也还是拿着笔看着任课教师发呆,所谓的改革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如果真的希望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认清楚想要把课堂的气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是一个长久的奋斗历程,要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长久计划来执行。
那么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思考,如果是自己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在如此高压之下的学习,需要一个怎样的课堂。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不妨和学生进行交谈,侧面的从学生口中得知他们所需要和喜爱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这样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改革。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尚未成熟,所以他们生活所能接触的范围比较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生活范围内找寻题材,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可以将最近流行的时事新闻或者可以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话题改编成课堂导入的题目,以课堂前五分钟为界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并且随着话题内容的深入而更加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的学习课本知识,这样也会帮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巩固和吸收。
二、熟练讲解课本框架内容,掌握章节联系
初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的编排上,每一本书和每一章节都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初中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十分的积极,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任课老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安排,通过对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的讲解,对学生灌输主动理解课本内容框架之间的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通过对课本框架的筛选和排查可以发现,编者在对课本内容进行编排时有意识的为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背诵创造有利条件,每一个章节之下的模块和小标题都有着逻辑上的理解和联系。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每一模块以及小标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可以将编者的逻辑思维转变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背诵。
当然,能够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正确进行逻辑上的理解的前提是,任课教师能够对课本内容以及框架进行熟练的掌握。很多情况下,课本内容有一些涉及到时事政治的话语比较难懂,学生的水平可能会很难理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采取将标题联系起来串成故事、绕口令等朗朗上口的趣味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种方式也可以延长学生的记忆时间。
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式学习方式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内容,那么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我们通过对中考的思想品德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题目不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为主,而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在每一个考察的重点上对当前的国家形势、时事政治以及初中生必须掌握的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提升,以比较灵活的题型和方式考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本内容,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内容熟练的与相关题目进行衔接,进而应用到考试中。
在测试中不难发现,出卷人在出题的过程中也有对题目的思考和逻辑方式。学生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可以找到课本相关内容的痕迹,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中的关键字的分析,找出课本相关章节内容,加上平时学习时的框架积累,学生可以根据关键字在脑海中对课本内容进行详细的排查,从而把题目中所考察的内容和重点筛选出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答题,没有思维逻辑而漏掉要点内容。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还具备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将不同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连接,保证相关知识的充分掌握和使用。在中考等大型考试中的考察并不是某一单元或者某一模块的考察,每道题涉及的课本内容可能比较分散,就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将课本内容进行拆分和整合。如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学习和答题,可以很熟练的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筛选出来,不至于漏掉要点和得分点。
四、学生自主讲解课堂内容,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学习能力不仅是学习方法的体现,也是表达学生工作能力等全方位的体现。所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讲解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学生在讲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所讲习题正确的把握,准确无误的分析题意,并能够正确衔接课本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充足的勇气和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习题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准备、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可能有些做题的技巧就比较简单易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让不同的学生进行独立讲解题目去发掘学生精炼的解题技巧,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学生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会介绍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关于这个题目的思维过程,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的整个过程进行点评,及时发现思维中的错误,及时改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不局限在某一道题上,可以根据学生介绍的解题过程举一反三。教师多介绍一些题目给学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熟练应用此类型题目的解题过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