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主帅先生是一位谦卑大度之人,耄耋之年形色平和,从容有度。缅甸的青山秀水哺育他成长,福建人的拼搏精神则流淌在血液里,与古玉形影相随的一个甲子,给予了他一生成长的养分,琢玉成器,养玉之温润含蓄性情。与外交好,与内情深,他曾为祖国和缅甸的友好往来贡献力量,默默奉献,纵使没有亲历去创造历史,却见证了历史的起起伏伏,收获了平实简单的幸福。
【王主帅先生,缅甸华侨,打磨玉器是其最享受的过程,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他雕玉为器,并以此为乐。在历史的车轮里,他曾与英雄共举杯,默默奉献个人生命。一辈子,做生意,他诚诚实实;即使是辅助性的工作,他亦兢兢业业;不为功名利禄,不图扬名立万,他的低调为人,实在处世,收获的是坦荡一生。】
琢玉成器有眼力
置身于王主帅先生的家中,自有一种古朴遗韵,与其说客厅是迎来送往之喧哗地,不若称其为王主帅先生的“百宝殿”,那是他的工作室、手工坊,凝聚着一个能工巧匠的智慧。这里呈现着古玉美石的温润光芒,遗留着古时君子的谦谦德风。和这样一位素朴、实诚的老者直面交谈,如沐春风,着实是一种享受,有一份不浅的缘份。
王主帅先生祖籍福建,生长于缅甸,1964年回到香港,并定居至今。王主帅先生已年过八旬,恰若他手中把玩的璞玉,越是时间久远,越发可鉴其珍贵,他的人生阅历、见闻广识、处世态度都值得后辈细细咀嚼、品味,以悟人生真味。
回到香港后的王主帅先生,结识了一位云南的雕琢玉石的老前辈,这位前辈带领他入行,如何分辨真伪,考究价值,精工细作,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悉心学习,全心投入,在实践的历练中王主帅先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岁月的洗礼中,当年的“小王”成为了今天的“老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置身于他的“百宝殿”便可深切感知。他淡淡地说:“当时对这个很有兴趣,就跟随师父慢慢入行了,眼力、耐力等各方面的培养,很不容易。”从业余到专业,从兴趣到一生的职业,王主帅先生和玉石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且乐在其中。
生长于缅甸的经历,为王主帅先生打磨玉器提供了原材料产地,加之与缅甸诸多负责人是旧识,为其长远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王主帅先生先从缅甸采购原材料,然后进行精工细磨,赋予玉石全新的价值和魅力,然后供货给卖场。这种玉雕工艺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世界人民所公认和喜爱。
自古以来,我国将君子比为美玉,言“君子温润如玉”,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王主帅先生自跟随云南李氏前辈接触雕琢美玉以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打磨玉器几十载。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这种人文美的赋予,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做人有五准绳:仁、义、礼、智、信,与玉相伴的岁月,在历史的积淀中洗净铅华,培养了王主帅先生大度从容、真诚实在的品性。
玉文化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缅甸提供服务是爱国的情怀,福建人的团结奋进则流淌在血液中,实实在在、坦坦荡荡为人处世的品性,这些如春雨般沁入了王主帅先生低调而迁回的生命历程。
光明磊落度人生
王主帅先生家里挂着“政通人和,知足常乐”八个字,他很高兴地说:“这是王汉斌送给我的字,我们是老友了,彼此很熟悉。”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国家稳定,人民安乐,自足常乐。这八个字不仅沟通着一份真挚友情,还寄予着对祖国的深情,同时亦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态度,简简单单,知足常乐。
中国与缅甸早在唐朝便开始有了深厚的交往,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持后方供应和国际通道,中国与缅甸的交往更加密切,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与缅甸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王主帅先生是缅甸华侨,生长于缅甸,后回国,做玉器生意时亦是从缅甸采购原材料,友好的历史往来和生养之恩使缅甸成为了他依恋的土地,王主帅先生说:“我与缅甸的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说着他还为我们展示了缅甸政府送给他的礼物,这是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礼物,不是因为上面缀满了宝石,而是因为那一份沉甸甸的跨国友情。
这位八旬老者不仅能识古玉美石,亦与缅甸人民保持着深厚的情谊,还见过诸多创造中国近现代史的民族英雄,甚至与有些友人交情甚笃。1956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缅甸华侨观光团,其中就有王主帅先生;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参与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王主帅先生在幕后也做了一定的辅助性工作;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去缅甸出访时,缅甸华侨也曾接见过他们,其中亦有王主帅先生的身影;宋庆龄去缅甸交流时,他也做过一些辅助性工作……王主帅先生低调谦和,有意于让这些珍贵的记忆,湮没于滚滚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中细节他已不愿过多言及,也许,正是这些波涛汹涌的历史,成就了他今生的从容淡定,不卑不亢,处世实实在在,待人真真切切。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崎岖而沉重,1931年日军的侵华战争警报在祖国富饶的东北土地上拉响了。而今八十多岁的王主帅先生正值这一年出生,虽远在缅甸,但身为一个中国人,八年抗战,多年内战,自然灾害的侵袭,文革的惊梦,香港回归,中国一步步重新走向世界,这一切都印刻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期间,王主帅先生在缅甸和泰国做了不少事情,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虽未亲身参与,却是见证者。他无限感慨地说:“在战火中走过来的中国越来越强了,香港回归后发展也很好。”同样是简单的话语,言辞中却难掩其对祖国崛起的骄傲,流露出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情感。
狂风怒吼的时代已然过去,今日的风平浪静宛如王主帅先生的心境。无论是雕琢古玉做生意,还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他的实实在在、不求名利的人生态度无疑是令人佩服的。
王主帅先生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孩子们受其影响也都懂古玉,得遇佳品亦会兴致勃勃的品鉴一番,聊以自乐。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因为孩子在美国的缘故,王主帅先生也曾随迁至美国,但每次住不到一两个月便返回香港,祖国形势越来越好,他希望能够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将玉石文化传播。
缅甸是他的出生地,福建是他的家乡,香港是他的事业城,云南有他的恩师,湖北、重庆、广东等地有他留下的足迹,泰国亦有他的兄弟,美国有他惦念的儿女……曾往返辗转于祖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王主帅先生眼界开阔,见过大风大浪,反而愈加心态平和,朴实无华。回顾一生,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坦坦荡荡,人生至此,当无憾矣。
【王主帅先生,缅甸华侨,打磨玉器是其最享受的过程,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他雕玉为器,并以此为乐。在历史的车轮里,他曾与英雄共举杯,默默奉献个人生命。一辈子,做生意,他诚诚实实;即使是辅助性的工作,他亦兢兢业业;不为功名利禄,不图扬名立万,他的低调为人,实在处世,收获的是坦荡一生。】
琢玉成器有眼力
置身于王主帅先生的家中,自有一种古朴遗韵,与其说客厅是迎来送往之喧哗地,不若称其为王主帅先生的“百宝殿”,那是他的工作室、手工坊,凝聚着一个能工巧匠的智慧。这里呈现着古玉美石的温润光芒,遗留着古时君子的谦谦德风。和这样一位素朴、实诚的老者直面交谈,如沐春风,着实是一种享受,有一份不浅的缘份。
王主帅先生祖籍福建,生长于缅甸,1964年回到香港,并定居至今。王主帅先生已年过八旬,恰若他手中把玩的璞玉,越是时间久远,越发可鉴其珍贵,他的人生阅历、见闻广识、处世态度都值得后辈细细咀嚼、品味,以悟人生真味。
回到香港后的王主帅先生,结识了一位云南的雕琢玉石的老前辈,这位前辈带领他入行,如何分辨真伪,考究价值,精工细作,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悉心学习,全心投入,在实践的历练中王主帅先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岁月的洗礼中,当年的“小王”成为了今天的“老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置身于他的“百宝殿”便可深切感知。他淡淡地说:“当时对这个很有兴趣,就跟随师父慢慢入行了,眼力、耐力等各方面的培养,很不容易。”从业余到专业,从兴趣到一生的职业,王主帅先生和玉石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且乐在其中。
生长于缅甸的经历,为王主帅先生打磨玉器提供了原材料产地,加之与缅甸诸多负责人是旧识,为其长远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王主帅先生先从缅甸采购原材料,然后进行精工细磨,赋予玉石全新的价值和魅力,然后供货给卖场。这种玉雕工艺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世界人民所公认和喜爱。
自古以来,我国将君子比为美玉,言“君子温润如玉”,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王主帅先生自跟随云南李氏前辈接触雕琢美玉以来,便一发不可收拾,打磨玉器几十载。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这种人文美的赋予,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做人有五准绳:仁、义、礼、智、信,与玉相伴的岁月,在历史的积淀中洗净铅华,培养了王主帅先生大度从容、真诚实在的品性。
玉文化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缅甸提供服务是爱国的情怀,福建人的团结奋进则流淌在血液中,实实在在、坦坦荡荡为人处世的品性,这些如春雨般沁入了王主帅先生低调而迁回的生命历程。
光明磊落度人生
王主帅先生家里挂着“政通人和,知足常乐”八个字,他很高兴地说:“这是王汉斌送给我的字,我们是老友了,彼此很熟悉。”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国家稳定,人民安乐,自足常乐。这八个字不仅沟通着一份真挚友情,还寄予着对祖国的深情,同时亦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态度,简简单单,知足常乐。
中国与缅甸早在唐朝便开始有了深厚的交往,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持后方供应和国际通道,中国与缅甸的交往更加密切,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与缅甸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王主帅先生是缅甸华侨,生长于缅甸,后回国,做玉器生意时亦是从缅甸采购原材料,友好的历史往来和生养之恩使缅甸成为了他依恋的土地,王主帅先生说:“我与缅甸的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说着他还为我们展示了缅甸政府送给他的礼物,这是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礼物,不是因为上面缀满了宝石,而是因为那一份沉甸甸的跨国友情。
这位八旬老者不仅能识古玉美石,亦与缅甸人民保持着深厚的情谊,还见过诸多创造中国近现代史的民族英雄,甚至与有些友人交情甚笃。1956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缅甸华侨观光团,其中就有王主帅先生;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参与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王主帅先生在幕后也做了一定的辅助性工作;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去缅甸出访时,缅甸华侨也曾接见过他们,其中亦有王主帅先生的身影;宋庆龄去缅甸交流时,他也做过一些辅助性工作……王主帅先生低调谦和,有意于让这些珍贵的记忆,湮没于滚滚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中细节他已不愿过多言及,也许,正是这些波涛汹涌的历史,成就了他今生的从容淡定,不卑不亢,处世实实在在,待人真真切切。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崎岖而沉重,1931年日军的侵华战争警报在祖国富饶的东北土地上拉响了。而今八十多岁的王主帅先生正值这一年出生,虽远在缅甸,但身为一个中国人,八年抗战,多年内战,自然灾害的侵袭,文革的惊梦,香港回归,中国一步步重新走向世界,这一切都印刻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期间,王主帅先生在缅甸和泰国做了不少事情,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虽未亲身参与,却是见证者。他无限感慨地说:“在战火中走过来的中国越来越强了,香港回归后发展也很好。”同样是简单的话语,言辞中却难掩其对祖国崛起的骄傲,流露出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深的情感。
狂风怒吼的时代已然过去,今日的风平浪静宛如王主帅先生的心境。无论是雕琢古玉做生意,还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他的实实在在、不求名利的人生态度无疑是令人佩服的。
王主帅先生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孩子们受其影响也都懂古玉,得遇佳品亦会兴致勃勃的品鉴一番,聊以自乐。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因为孩子在美国的缘故,王主帅先生也曾随迁至美国,但每次住不到一两个月便返回香港,祖国形势越来越好,他希望能够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将玉石文化传播。
缅甸是他的出生地,福建是他的家乡,香港是他的事业城,云南有他的恩师,湖北、重庆、广东等地有他留下的足迹,泰国亦有他的兄弟,美国有他惦念的儿女……曾往返辗转于祖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王主帅先生眼界开阔,见过大风大浪,反而愈加心态平和,朴实无华。回顾一生,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坦坦荡荡,人生至此,当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