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变化,学生和家长也在变化,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思路,要因时因人而异,所以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整。”
做个好老师
冯文广当老师二十四年了,当被问到第一次走上讲台是什么感受时,他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带着十二分的不情愿才踏上三尺讲台。
当老师并不是他对人生最理想的选择,师范毕业的时候,他正处于大多数年轻人必经的阶段,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助。转折发生在2002年前往仁怀市鲁班镇共心小学的一场支教。
“去之前我先做了一番心理准备,想着那里的条件肯定不好,但事实还是超出我的想象。”冯文广形容当时的心情是荒凉与悲壮相互交织在寒山瘦水中。上课的教学楼裂开了缝,老师们吃住在一间低矮的小破房子,几块简易的木板架起就是一张床。最令人尴尬的是,学校没有厕所,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借附近农户家的猪圈“方便”。
物质环境的贫瘠只是第一道冲击,更大的震撼在冯文广去学生家里家访时。平时班上总有一个经常打瞌睡的学生,性格沉默寡言,冯文广去家访时才明白背后的辛酸。两年前,孩子的妈妈已经去世,为了生活,孩子的爸爸到当地小煤窑挖煤,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夺走了他的右手。父子俩的生活举步维艰,家庭重担落在孩子身上,他既要上山做活,又要料理家务,还要护理父亲。
命运对于这个家庭太过不公,那一夜冯文广彻夜难眠。心想着自己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也许,唯一能做的便是把这个孩子教育好,帮助他好好学习,依靠读书走出大山。也正是在此刻,他似乎找寻到了当老师的价值感。
“那一年与其说是在教书育人,还不如说是我在接受乡亲和孩子们的洗礼,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担当与责任。”冯文广说,离开共心小学的2003年7月8日,那是他永生难忘的日子。学生和家长们自发组织步行五十里山路到镇上购买鞭炮为他送行,孩子们眼神中的不舍令他记忆犹新。
多年过去,乡亲们深情的送行场面仍然是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一刻,曾经迷茫的“愣头青”开始真正明白了教育的“以人为本”,他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做个好老师。
终身学习
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算得上好老师?多年来,在“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之下,冯文广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历代表现在,学习才代表未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更需要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有进步,成就自己也不耽误学生。”数学老师冯文广是个真实的探索者,他善于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
多年的教书生涯让他慢慢探索出一条破旧立新、始于课堂的教学改革之路。他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烂熟于心,他的课堂常常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开展跨单元、跨学段融合教学。每周他用一至二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熟悉一个单元的课程。随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尽可能提出新问题、再讨论、再解答。
在冯文广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课堂角色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到讲台讲解时,他便在台下引导提问,遇到共性的或学生不能当场解答的,他就上台引导、点拨,让学生讨论解决。
“没遇到冯老师之前,我害怕上数学课,担心不会的问题成为学习中的拦路虎,但是自从冯老师允许我们暴露不会的问题,鼓励我们多与同学交流,那些难题似乎变得简单了,数学课成为我最喜欢的课。”曾经对数学课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喜欢数学、喜欢学习。
他在乡村小学任教二十年,连年带学习基础最薄弱的班级,却又创造了无数次逆袭成为全市第一的“神话”。近年来,多次被评为仁怀市优秀班主任、仁怀市优秀教师、仁怀市教育三年攻坚先进个人、仁怀市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仁怀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多人次获省、市级奖励。多年来,他成了仁怀市当地最具标杆意义的乡村名师。
励志教育
2018年,冯文广考调入仁怀市城南小学任教,担任三个年级47个班的教研组长,并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引领更多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成长。相比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他说,新环境下工作难点是如何满足学生家长越来越高的期待值。
“社会在变化,学生和家长也在变化,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思路,要因时因人而异,所以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整。”冯文广每次都接手生源偏弱的班级,他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起来,孩子们在家长眼中完全大变样。
背后究竟有什么方法?“学习本身是痛苦的,如果让学生在玩游戏和做作业之间选择,毫无疑问他会选择玩游戏。”冯文广告诉记者,自己的处理办法就是给予学生一个期待值。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无论有多难带,三天的励志教育之后,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被激发了出来。“有教无类,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聪明的孩子,也不能忽视那些调皮的孩子。”冯文广记得,曾经班上有一个学生,上小学几年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母亲有精神障碍,父亲也是六十多岁,家里根本无人教育。这个孩子从小就偷东西,从来不受人喜欢,但是他动作灵敏,练就了一身爬窗、翻墙的本领。冯文广知道后,便鼓励他将特长发挥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还鼓励他好好学习,长大了去杂技团当演员,一定可以有个好出路。
这个学生从此以后便开始认真学习,改掉了偷东西的毛病,上初中以后成了学校的运动健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冯文广不仅对学生进行远大的人生观引导,也会给学生一些近在眼前的承诺,比如“只要能做到全市第一名,每一个同学都在合格以上,老师请你们吃肯德基,一人一套新班服!”。平日里,他会省下食堂早餐里的鸡蛋带到教室,在那些生活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表现有进步时,就奖励一枚鸡蛋,给这些孩子送上默默的关心。
“二十多年了,到今天为止,我对我的学生做过调查,没有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都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冯文广说,做个平凡而又幸福的老师就是一种满足。
做个好老师
冯文广当老师二十四年了,当被问到第一次走上讲台是什么感受时,他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带着十二分的不情愿才踏上三尺讲台。
当老师并不是他对人生最理想的选择,师范毕业的时候,他正处于大多数年轻人必经的阶段,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助。转折发生在2002年前往仁怀市鲁班镇共心小学的一场支教。
“去之前我先做了一番心理准备,想着那里的条件肯定不好,但事实还是超出我的想象。”冯文广形容当时的心情是荒凉与悲壮相互交织在寒山瘦水中。上课的教学楼裂开了缝,老师们吃住在一间低矮的小破房子,几块简易的木板架起就是一张床。最令人尴尬的是,学校没有厕所,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借附近农户家的猪圈“方便”。
物质环境的贫瘠只是第一道冲击,更大的震撼在冯文广去学生家里家访时。平时班上总有一个经常打瞌睡的学生,性格沉默寡言,冯文广去家访时才明白背后的辛酸。两年前,孩子的妈妈已经去世,为了生活,孩子的爸爸到当地小煤窑挖煤,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夺走了他的右手。父子俩的生活举步维艰,家庭重担落在孩子身上,他既要上山做活,又要料理家务,还要护理父亲。
命运对于这个家庭太过不公,那一夜冯文广彻夜难眠。心想着自己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也许,唯一能做的便是把这个孩子教育好,帮助他好好学习,依靠读书走出大山。也正是在此刻,他似乎找寻到了当老师的价值感。
“那一年与其说是在教书育人,还不如说是我在接受乡亲和孩子们的洗礼,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担当与责任。”冯文广说,离开共心小学的2003年7月8日,那是他永生难忘的日子。学生和家长们自发组织步行五十里山路到镇上购买鞭炮为他送行,孩子们眼神中的不舍令他记忆犹新。
多年过去,乡亲们深情的送行场面仍然是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一刻,曾经迷茫的“愣头青”开始真正明白了教育的“以人为本”,他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做个好老师。
终身学习
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算得上好老师?多年来,在“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之下,冯文广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历代表现在,学习才代表未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更需要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有进步,成就自己也不耽误学生。”数学老师冯文广是个真实的探索者,他善于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
多年的教书生涯让他慢慢探索出一条破旧立新、始于课堂的教学改革之路。他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烂熟于心,他的课堂常常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开展跨单元、跨学段融合教学。每周他用一至二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熟悉一个单元的课程。随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尽可能提出新问题、再讨论、再解答。
在冯文广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课堂角色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到讲台讲解时,他便在台下引导提问,遇到共性的或学生不能当场解答的,他就上台引导、点拨,让学生讨论解决。
“没遇到冯老师之前,我害怕上数学课,担心不会的问题成为学习中的拦路虎,但是自从冯老师允许我们暴露不会的问题,鼓励我们多与同学交流,那些难题似乎变得简单了,数学课成为我最喜欢的课。”曾经对数学课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喜欢数学、喜欢学习。
他在乡村小学任教二十年,连年带学习基础最薄弱的班级,却又创造了无数次逆袭成为全市第一的“神话”。近年来,多次被评为仁怀市优秀班主任、仁怀市优秀教师、仁怀市教育三年攻坚先进个人、仁怀市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仁怀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多人次获省、市级奖励。多年来,他成了仁怀市当地最具标杆意义的乡村名师。
励志教育
2018年,冯文广考调入仁怀市城南小学任教,担任三个年级47个班的教研组长,并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引领更多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成长。相比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他说,新环境下工作难点是如何满足学生家长越来越高的期待值。
“社会在变化,学生和家长也在变化,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思路,要因时因人而异,所以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整。”冯文广每次都接手生源偏弱的班级,他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起来,孩子们在家长眼中完全大变样。
背后究竟有什么方法?“学习本身是痛苦的,如果让学生在玩游戏和做作业之间选择,毫无疑问他会选择玩游戏。”冯文广告诉记者,自己的处理办法就是给予学生一个期待值。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无论有多难带,三天的励志教育之后,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被激发了出来。“有教无类,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聪明的孩子,也不能忽视那些调皮的孩子。”冯文广记得,曾经班上有一个学生,上小学几年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母亲有精神障碍,父亲也是六十多岁,家里根本无人教育。这个孩子从小就偷东西,从来不受人喜欢,但是他动作灵敏,练就了一身爬窗、翻墙的本领。冯文广知道后,便鼓励他将特长发挥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还鼓励他好好学习,长大了去杂技团当演员,一定可以有个好出路。
这个学生从此以后便开始认真学习,改掉了偷东西的毛病,上初中以后成了学校的运动健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冯文广不仅对学生进行远大的人生观引导,也会给学生一些近在眼前的承诺,比如“只要能做到全市第一名,每一个同学都在合格以上,老师请你们吃肯德基,一人一套新班服!”。平日里,他会省下食堂早餐里的鸡蛋带到教室,在那些生活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表现有进步时,就奖励一枚鸡蛋,给这些孩子送上默默的关心。
“二十多年了,到今天为止,我对我的学生做过调查,没有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都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冯文广说,做个平凡而又幸福的老师就是一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