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学生需要成为反思型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激发反思动机
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如: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学生经过反思由“通常情况下这样做”,立刻想到什么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又怎样算。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当然就能找到特殊情况是“乘数末尾是0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遇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的0可以不用乘?什么时候的0必须乘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很快就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了。
二、抓住反思契机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教师可分下列几个阶段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
(一)学习新知前反思
学习新知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如在给四边形进行分类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回忆、总结,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
(二)学习新知中反思
学习新知中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从而获得统一的有价值的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学习新知后反思
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认识了“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学了分数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教给反思方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一)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是否相交”来分比较合理。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在辨认中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养成反思的习惯
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3.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
4.数学日记: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一、激发反思动机
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如: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学生经过反思由“通常情况下这样做”,立刻想到什么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又怎样算。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当然就能找到特殊情况是“乘数末尾是0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遇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的0可以不用乘?什么时候的0必须乘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很快就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了。
二、抓住反思契机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反思,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教师可分下列几个阶段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
(一)学习新知前反思
学习新知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如在给四边形进行分类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回忆、总结,然后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类。
(二)学习新知中反思
学习新知中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当学生经历、体验了不同的探索方案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从刚才的探究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种思考方法对自己今后学习有什么启发?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从而获得统一的有价值的数学模型,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学习新知后反思
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如认识了“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是怎样得出来的?学了分数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教给反思方法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一)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如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我就“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得出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这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题方法。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是否相交”来分比较合理。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在辨认中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养成反思的习惯
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3.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
4.数学日记: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