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独创的,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上,相互间都存在互涉关系。互文对读,就是抓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将与所阅读文本相关或相类的其他文本汇集起来,以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在词句、结构、题旨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比勘,以期达到互注、互释、互训、互补、互证的目的,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透彻领悟文本意蕴,进一步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当代著名学者孙绍振也说:“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而没有其他的作品作参照,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互文对读古已有之,古人阅读诗词,总要寻找出处,探寻典故,在史籍中印证,在经典中附会。在阅读教学中,师生打开一个文本,在脑海中就会涌现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文本,与之对话,进行跨越时空的、连绵不断的交流与沟通。但由于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尚不能展开与相关文本的沟通对话,无法自行完成互文对读,教师应搭好对读的桥梁,链接相关文本,点拨启悟,让学生在相关文本的参照中尝试理解,深入领悟,触类旁通。这样,既可以避免“讲有余而悟不足”的弊病,又为学生搭建好自主阅读的舞台,让学生在相关文本的相互交叉中促进、提升。
词句及其意义是互文对读普遍关注的重点,读懂词句才能打开进入文本的门户,进而抵达文本的堂奥。任何文本的词句及其意义都不是作者独创的,而是诸多文本词句的传承、转换、深化、翻新的结果。我们阅读、理解某一文本,都要参照与之相关的其他文本,词语及其意义才能得到准确、全面、完整的阐释。
以《赤壁赋》为例,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含蓄且富有深意,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与古典渊源紧密联系,逐字逐句地字面讲解分析难以激发学生体悟语言的美感,难以品味苏东坡语言的独特魅力。文中用语自然生动,但多有所本,只有联系相关文本对读才能获得准确完整的揭示,体会语言的精妙。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里“徘徊”一词不好懂,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却并非本文独有,古诗屡见。可链接含有“徘徊”一词的诗句来对读: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经过参照比较,学生不难领悟“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的缓慢移动,还写出月亮对人的眷恋含情,实则表现作者对月亮的愉悦之情。至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不联系《诗经》中的《月出》,就难以读解苏轼此时虽陶醉于山水之乐但仍无法掩饰内心深处哀愁的复杂心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说月亮很好,美人很好,可我的心却因思念而烦恼。教师讲清这首诗的大意后,学生就不难悟出第一段表面写游之乐,实则已露悲苦之意,作者只是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而暂时忘掉了忧愁。这样理解不但与下文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相呼应,而且与全篇的情感基调相吻合。
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诗句都是化用古诗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凭虚御风”、“孤舟嫠妇”、“逝者如斯”等等,皆有所本,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多提供相关文本,让学生比较对照,互释互训,温故知新,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感悟能力。
互文对读,不仅限于词句上,同样适用于题旨思想等方面。《赤壁赋》是一篇充满哲理思辨的文章,通过赤壁之游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面对灾难性的打击,作者拿起哲学武器,辩证看待变与不变问题,在清风明月中寻求真正的解脱,用旷达乐观战胜悲伤消极,以潇洒超脱的情怀取代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而学生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积淀和心灵体验,理解起来有难度,尤其是第四段的说理。如果采取生硬的讲解往往只会在面上绕弯,无法抵达文本的内核。而借助其他文本来启悟则能够曲径通幽,直逼堂奥。比如,讲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链接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临皋闲题》中的一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两相对读,学生不难悟出苏轼被贬黄州是不幸的,但也因此有幸成了闲人,可以尽情享受清风明月。物各有主,失去功名,换来风月,得志淡然,失意泰然。由此便能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旷达超脱,更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往往被学生视同消极避世,及时行乐,这样理解难免有些简单化。我们不妨再链接苏轼的《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认为匹夫之勇不足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大勇,志向高远者应如是。苏东坡的一生都在努力践行着这句话。他在《赤壁赋》虽然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法,翻转出一个无羡无哀、得失淡然的大勇境界,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从而达到一种智慧的、理性的、成熟的高度,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吧。
我们还可以链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的许浑,用生命去殉道的屈原,豪放也不免颓废的李白,以及林语堂、余秋雨等对苏轼的相关评价,选择相应文本与课文对读,在对比参照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自主发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苏轼,走进苏轼。
体裁方面的对读也同样值得关注,不同体裁或同一体裁间的对读有益于揣摩各类文本的特色。《赤壁赋》是一篇赋文,但却不拘泥于古赋,是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如果不稍加注意,学生往往还以为是一篇散文,链接以铺张渲染为能事,繁缛富丽、鸿篇巨制的司马相如的汉赋《子虚赋》,以及唐代杜牧的文赋《阿房宫赋》与《赤壁赋》对读,就知道《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的方式是来自汉代的大赋,《赤壁赋》继承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但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仅仅是在有限的几处使用了赋的对偶、排比句式和押韵,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这正体现了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互文对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是读解文本的一种有效策略,尤其是多媒体的普及,为互文对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使之操作更加便捷。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原则,因人因文而异,讲究有关、有效、有度,避免链接不当,游离文本。本文仅就《赤壁赋》管中窥豹,而不一一赘述。总之,互文对读如蛟龙潜海、鸢飞戾天,为阅读教学开启一片广阔的探索空间。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二附中)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当代著名学者孙绍振也说:“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而没有其他的作品作参照,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互文对读古已有之,古人阅读诗词,总要寻找出处,探寻典故,在史籍中印证,在经典中附会。在阅读教学中,师生打开一个文本,在脑海中就会涌现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文本,与之对话,进行跨越时空的、连绵不断的交流与沟通。但由于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尚不能展开与相关文本的沟通对话,无法自行完成互文对读,教师应搭好对读的桥梁,链接相关文本,点拨启悟,让学生在相关文本的参照中尝试理解,深入领悟,触类旁通。这样,既可以避免“讲有余而悟不足”的弊病,又为学生搭建好自主阅读的舞台,让学生在相关文本的相互交叉中促进、提升。
词句及其意义是互文对读普遍关注的重点,读懂词句才能打开进入文本的门户,进而抵达文本的堂奥。任何文本的词句及其意义都不是作者独创的,而是诸多文本词句的传承、转换、深化、翻新的结果。我们阅读、理解某一文本,都要参照与之相关的其他文本,词语及其意义才能得到准确、全面、完整的阐释。
以《赤壁赋》为例,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含蓄且富有深意,遣词造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与古典渊源紧密联系,逐字逐句地字面讲解分析难以激发学生体悟语言的美感,难以品味苏东坡语言的独特魅力。文中用语自然生动,但多有所本,只有联系相关文本对读才能获得准确完整的揭示,体会语言的精妙。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里“徘徊”一词不好懂,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却并非本文独有,古诗屡见。可链接含有“徘徊”一词的诗句来对读: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经过参照比较,学生不难领悟“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的缓慢移动,还写出月亮对人的眷恋含情,实则表现作者对月亮的愉悦之情。至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不联系《诗经》中的《月出》,就难以读解苏轼此时虽陶醉于山水之乐但仍无法掩饰内心深处哀愁的复杂心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说月亮很好,美人很好,可我的心却因思念而烦恼。教师讲清这首诗的大意后,学生就不难悟出第一段表面写游之乐,实则已露悲苦之意,作者只是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而暂时忘掉了忧愁。这样理解不但与下文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相呼应,而且与全篇的情感基调相吻合。
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诗句都是化用古诗词,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凭虚御风”、“孤舟嫠妇”、“逝者如斯”等等,皆有所本,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多提供相关文本,让学生比较对照,互释互训,温故知新,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感悟能力。
互文对读,不仅限于词句上,同样适用于题旨思想等方面。《赤壁赋》是一篇充满哲理思辨的文章,通过赤壁之游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面对灾难性的打击,作者拿起哲学武器,辩证看待变与不变问题,在清风明月中寻求真正的解脱,用旷达乐观战胜悲伤消极,以潇洒超脱的情怀取代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而学生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积淀和心灵体验,理解起来有难度,尤其是第四段的说理。如果采取生硬的讲解往往只会在面上绕弯,无法抵达文本的内核。而借助其他文本来启悟则能够曲径通幽,直逼堂奥。比如,讲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链接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临皋闲题》中的一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两相对读,学生不难悟出苏轼被贬黄州是不幸的,但也因此有幸成了闲人,可以尽情享受清风明月。物各有主,失去功名,换来风月,得志淡然,失意泰然。由此便能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旷达超脱,更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往往被学生视同消极避世,及时行乐,这样理解难免有些简单化。我们不妨再链接苏轼的《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东坡认为匹夫之勇不足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大勇,志向高远者应如是。苏东坡的一生都在努力践行着这句话。他在《赤壁赋》虽然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法,翻转出一个无羡无哀、得失淡然的大勇境界,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从而达到一种智慧的、理性的、成熟的高度,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吧。
我们还可以链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的许浑,用生命去殉道的屈原,豪放也不免颓废的李白,以及林语堂、余秋雨等对苏轼的相关评价,选择相应文本与课文对读,在对比参照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自主发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苏轼,走进苏轼。
体裁方面的对读也同样值得关注,不同体裁或同一体裁间的对读有益于揣摩各类文本的特色。《赤壁赋》是一篇赋文,但却不拘泥于古赋,是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如果不稍加注意,学生往往还以为是一篇散文,链接以铺张渲染为能事,繁缛富丽、鸿篇巨制的司马相如的汉赋《子虚赋》,以及唐代杜牧的文赋《阿房宫赋》与《赤壁赋》对读,就知道《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的方式是来自汉代的大赋,《赤壁赋》继承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但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仅仅是在有限的几处使用了赋的对偶、排比句式和押韵,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这正体现了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互文对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是读解文本的一种有效策略,尤其是多媒体的普及,为互文对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使之操作更加便捷。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原则,因人因文而异,讲究有关、有效、有度,避免链接不当,游离文本。本文仅就《赤壁赋》管中窥豹,而不一一赘述。总之,互文对读如蛟龙潜海、鸢飞戾天,为阅读教学开启一片广阔的探索空间。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二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