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善待问题学生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在思想、心理或行为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暂可看作为问题学生。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每一个问题学生,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们谈理性善待学生,最主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多姿多彩、和谐美丽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特别是对有问题的学生,出现歧视,教育就会出现“黑洞”。教育最耀眼的是把真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生命负责。为避免问题学生出现偏激,需要我们理性看待学生,理智对待学生,理解教育学生。
  
  理性看待学生
  
  我们谈理性看待学生,就是用教育生态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用教育爱的眼光正确看待有错误的学生,而不是过于片面或感情用事。对后进生或有问题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为避免因师生冲突而导致教育的失败,需要理性看待问题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1.不同的学生都需要教育的阳光
  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不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学习品质,表现出异彩纷呈,简直是一个学生一个样。正是这样不同性格心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品质的学生走到了一起,走进了学校,社会上才有令人瞩目的教师这一职业。不同的学生走进了学校,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这更需要教育的阳光。善待、转化了一个犯有过失的学生,和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样重要。学生如同成长的树苗,缺少阳光雨露就容易成为弱苗,受风雨影响会倾斜难以正常成长。人们赞美教师是园丁,就要像园丁那样精心爱护树苗,及时修剪、除害、施肥和浇水,树苗才能茁壮成长,这是园丁的美德和责任。
  2.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主体
  对个别在课堂违规的学生,有的教师采取了“请出”课堂或“推拉”的处理方式,而有的学生做了反抗性的举动,并反诘教师:“你干吗推我?”。教师感情用事,用过激的方式对待学生,以为理所当然。但学生内心却认为:你(教师)也是人,我(学生)也是人,你为什么推我?这是学生“人本”意识、维权意识的反应。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赞成教师过激的做法,从内心情感方面是同情“那个”学生的。
  作为教育者,要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主体的人。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主体,他们有同教师一样的情感,同时具有内在的本真的人性。从对生命主体的人来说,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无论怎样,教师首先应把学生当“人”看,而不能当作任意驱使的“机器”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热爱祖国和民族,就更要热爱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真爱,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师生的情感与心灵就难以沟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产生厌师、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辍学,教育就会失败。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人看,以诚相待,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3.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
  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不同,性格学习心理品质不同,家庭生活、学习条件又不完全一样。中小学生处于外部不同环境影响与内部心理不断变化的特殊矛盾生活环境中,且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因而,中小学生对事物发展的认识会出现偏差,甚至偏激,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幼稚、不成熟,与学校要求的实际会有距离,甚至违规犯了错误。这是中小学生和正常的成年人不一样的地方。学生犯错误不足为怪,他们是在不断同错误斗争中成长的。客观地看待学生犯错误,关键是要及时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
  
  理智善待学生
  
  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教育者如何面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当有教师批评、训斥学生时,学生不服顶撞教师,进而发生了冲突,师生扭在了一起,也有的因体罚学生的教师被告上法庭。这是很尴尬的事。到底是学生无礼不尊重教师呢?还是教师管教学生行为失当?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指出:“导师自己如果任情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对问题学生,教师管教行为失当,会导致教育失败。法国哲学家卢梭告诫说:“热情的教师,你要保持纯朴,谨言、慎行。”面对学生违规而令人不愉快事情的出现,需要的是理智,这是教育成功的思想策略基础。
  1.控制自己的行为
  粗暴激起愤怒。还是那位英国哲人约翰洛克说得好:“教师应是一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面对犯了错误而又不服气的学生,教师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到不动气,不迁怒,不破口,不动手。所谓不动气,就是心态平和,首先自己别生气;不迁怒,就是沉稳心情,对学生不发火;不破口,就是不出言不逊,辱骂学生;不动手,就是克制不体罚学生。教育者这“四不”能把握住了,就够理智。那将会出现另一种情形:教师心平气和,同学生的气就不会生起来;教师不发火,学生不会同教师顶撞起来;教师不辱骂学生伤及心灵,就不会发生口角;教师不动手体罚学生,就不会出现不测后果。教育者控制了自己的行为,是妥善处理师生冲突、转化教育好学生的第一步。
  2.了解事实,辨明是非
  了解问题,调查研究,辨明是非。学生出现的问题可能比较复杂,但事出有因,也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冷静分析:从问题性质上分析,学生的问题属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问题?是学习生活纪律问题,还是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问题?从事出原因上分析,是学生本人有意制造的事非,还是因他人引起或另有原因背景的问题?是真有其事,还是有“水分”地“告状”等等。了解了事实真相,辨出了青红皂白,才可避免问题处理草率,这是理智处理学生问题的第二步。
  3.分析利害关系,拟定妥善处理方法
  所谓分析利害关系,就是根据学生问题的事实真相,是非曲直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教育转化为根本宗旨,冷静思考分析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方法,考虑好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分析利弊,要拟设好治病救人教育方案:能个别谈话教育的,就不采取当众批评方式;能说服教育自我改正的,就不用纪律处理方式;态度端正了,就不要抓住不放。总之,对学生问题处理要谨慎。
  
  理解教育学生
  
  所谓理解教育学生,就是以教师对学生和教育的正确理解为前提,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增进理解,讲究和谐,把对犯有错误学生的批评教育的着力点放在矫正与转化上,多一些沟通和宽容,促使学生进步发展。理解教育学生,是教育成功的金钥匙。
  1.教育在理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教师与问题学生的教育谈话中,会出现对甲用一种方法奏效,而对乙却无济于事的情况,有时发生师生冲突,情况弄得很糟。那么果真有冥顽不化的学生吗?其实并不是这样。教育是要理解的,缺少理解,会碰“钉子”。
  理解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问题学生的矛盾的心理世界。那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用在不同学生身上都能奏效的想法是幼稚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了教学“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的教育转化也要“因人施教”。我们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为每个学生心理性格特点不同,所应采取的教育略策方法也就不同。比如:针对胆小偶尔违规者,多用自我批评方法;针对绩劣与教师对抗情绪者,多用动情感化策略方法;针对问题严重有“破罐子破摔”的悲观厌学者,多用励志策略方法;针对性情直率粗鲁者,多用劝解引导策略方法。总之,学生违规厌学问题复杂,教育转化策略方法多种多样,教育在理解,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理解在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有一些教育现象是值得深思的。面对问题学生,有的居高临下,先责备、训斥一通,接着责令写“检查”“保证”,并命令学生“改正”。对此,学生口服心不服,也有的与教师顶撞发生冲突,也有的从此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下降或辍学。出现上述情况,教师不“理解”学生,认为学生“不好管”;学生不“理解”教师,对教师产生反感。师生双方互不“理解”,是有“误解”在其中,实际上缺少心灵的沟通。要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教师要主动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思想的转化,主要在于学生主体思想的唤醒和觉悟,需要教师与学生心灵情感的沟通。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以爱相拥。微笑是阳光,学生从教师脸上看到了灿烂阳光,其心灵上的幼芽萌生,产生对教师的信赖感,消除了戒备心理,就能打开心扉,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第二,与学生沟通要真诚,让学生说心里话。教师最好让学生谈看法诉真情,学生谈吐心声,教师耐心倾听,换位思考,适时引导。学生在教师耐心的倾听中体验出了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教师在学生的倾诉中也“理解”了学生。第三,对话交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可能是偏激的,教师要以温和的方式亮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教师与学生对话一道反思,感情是真挚的,批评是善意的,学生消除了抵触情绪,会在内心愿意改正错误。学生“认识”并“改正”的想法是在与教师心灵沟通过程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一道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误解”就会消失在沟通中。
  3.宽容,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比责罚好得多。”这话很有道理。宽恕就是友善,友善伴着学生,他看见洒向人间的是爱。只有爱,学生才会健康成长。实践表明,动辄责罚学生,最终使学生讨厌在学校里学习,因为“无穷无尽的批评与惩罚使得他们痛恨学校,觉得读书没意思。”
  我们说宽容,并不是纵容,而是教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理解、宽恕、接纳,善待犯了错误的学生,给学生以改过的机会,激励其进步成长。首先,要允许学生申辩。学生申辩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不要以为学生申辩是“狡辩”,“如果蛮横制止学生申辩,不但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考力,还会损伤自尊心,破坏其耻辱感,导致学生自我能力下降。”学生在申辩中会增强自己的思考力和自尊心,会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第二,善待学生反抗。在教育谈话中,对因话不投机而出现的学生拂袖而去,或有对抗性的反抗行为,教师要冷静、克制和善待。学生的反抗意味着维权意识的萌生和不盲从。即使学生思想一时转不过弯而出现偏激,教师也要保持明达、和善的心境。如果压制打击学生,可能引起师生冲突升级,导致教师自身教育能力的下降。教师善待学生,也是善待自己。第三,要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成长的空间。教师不能用“朽木”“没出息”之类封杀的话伤及学生的心灵。这样不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失去学生对学校教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事实上学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成长的人,不是“朽木”。对问题学生,责罚批评过滥,学生被批评得“习惯了”,被责罚得“不愿读书了”,被处分得“辍学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宽容会使学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信任。学生思维之花在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绽放,学习才会有创新,宽容能为学生进步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当然,我们谈理性善待学生,并不是教育的最终追求,而是让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少犯或不犯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为本,使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性和教育艺术性。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中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较快,但师资队伍建设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周边绩效理论为全方位认识电大教师的整体绩效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引入周边绩效理
介绍了小型远离报警器的电路组成和报警原理.调节发射器中电位器RP的大小,可调节报警距离的长短.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离高考作义的要求差距甚远,有的审题不清,有的语言表现力差,但最主要的表现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时态语态用法混乱;高级表达方式使用不多,包括高级词汇、句型;有效连接词不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开展了“活用《学生双语报》,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尝试。    利用阅读报纸夯实词汇基础    词汇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输入输出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具有特定语义和结构并
儒家释诗不是从作品出发,而是从观念,即孔子关于诗的论说出发,由此造成对一些诗的解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王逸用儒家释诗的方法释骚,造成如王船山指出的“唯意谓然,不度其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近年来,我们党把群众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各方面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文章探究了目前做好群
在工矿企业,特别是水泥行业,与生料磨、水泥磨、煤磨等配套使用的物料输送及配比皮带,常因各种原因造成物料在下料口被卡住,出现物料配比失控或空磨现象.若处理不及时,则影响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换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本文从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语言认知规律、任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所处环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