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伦理认同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q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夷夏之辨”的本质是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即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认同.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中华文化正统地位的认同及对传统人伦纲常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服膺基础之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夷夏之辨”为背景衍生出的伦理认同,一方面表现为“五胡乱华”局势中汉族与内迁各族政权对正统地位的认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异质文化的交锋与交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影响下,这一时期凝聚成的伦理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相伴相生,使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在此基础上,汉族与各族人民互相依存、彼此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了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发展;华夏文化与各族文化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彼此影响,共同铸就了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的中华文化.
其他文献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耕耤典礼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一项礼仪传统,承载着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十八世纪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耕耤典礼是中国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一项符号象征,有助于建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国家认同,因此突破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将耕耤典礼纳入到国家祭祀体系,并不断提升其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以此为清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合法依据.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乾隆,都充分利用耕耤典礼所阐发的勤劳奋斗、天人合一、以德治国、重农固本等民族精神,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进程走向深入,从而为十八世
由于家庭结构的残缺,失独家庭陷入经济、养老、情感交流等功能丧失的多重困境,这其中就体现出家庭抗逆力不足的问题.家庭抗逆力包括家庭信念系统、组织模式与沟通过程三个方面.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提升家庭抗逆力,其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两个维度.通过对上海市W镇的实地调研,发现以政府兜底性支持、“三社联动”机制为主导的正式支持,及亲属网络和志愿者等主体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借助功能补全机制和沟通增强机制两种微观机制,增强了W镇失独老人的家庭抗逆力.建构包含政府、社区、亲属网络等多主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