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正处于减负与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推进阶段,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深入与增效减负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政治教学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减负形势 实效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中学,受社会择校风的影响,好生源大量流失到市区重点中学和周边有择校班的纯初中去了;在教学时间上,我校向来严格执行上级的减负政策,对于初中政治学科来讲,每周的课时数七、八、九年级都是2课时;再加上我校初中政治教师的编制异常紧张,三个年级只配备了两位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任务非常重,可以说:“生源差、时间紧、师资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三大考验。作为教研组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当然对于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因素我只能尽力呼吁,但教学层面的改革理所当然是我的责任。近两年来,我们抓住减负契机,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成绩进步显著,教研组知名度在本辖区也大大提高,我想我们的点滴进步得益于以下的尝试。
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起点
减负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能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与效果的好坏,而且从长远来讲,中学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从七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如何提高听课效率、做好课堂笔记、有效完成作业、订正作业,到如何有效进行考试复习、应对开卷考试、如何进行试卷分析等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开始虽然辛苦,但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学和老师教都觉得轻松很多。
二、以引导学生掌握反思性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为依托
开卷考试下的政治学科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原来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所能胜任的。因此,我把教学功能定位为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的解题思路、对照方法与规律自我反思、自我纠错补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例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对于重要题型的答题步骤、重要考试的试卷分析都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再提供方法和规律指导,最重要的是最后不是要学生纠正答案而是让学生对照规律方法找出自己在自主学习阶段中的问题,从而不断地纠正自己习以为常的错误方法和思维习惯。我认为这种自我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相比灌输式教学方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地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知识和方法,把学习这件事真正变成自己的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轻松、和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基础上的,这种爱不应该仅是出于对学生成绩的功利性的关心,而更应该是基于对学生个性了解基础上的思想、行为习惯等成长过程的关注;这种爱也不仅仅是学优生的专利品,更应洒向平时少有关注的学困生身上,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其实就是要做到真诚、公平地爱你的每一个学生。学生也是人,也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你对他的关心、尊重,定会换来他的以诚相待,亲其师必能信其道。
四、以加强考试研究为导向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考试明确方向是减负增效的必要途径。只有我们多作研究,才能让学生减轻负担,少走弯路。研究考试,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做做中考题,归纳归纳解题的方法,考前猜猜热点、压压题型,而是要通过研究考试把握课改理念,把新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行为中去,练就学生的基本功,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就2010常州中考政治卷而言,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重视基础知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语言组织的规范性、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多元综合能力的训练。
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自身成长为最终落脚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是花再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也不会觉得疲劳和辛苦,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感受到学科教学的魅力与对自身成长的巨大价值。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瞬息万变的社会,备千差万别的学生,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做有心人,了解社会关注学生,例如:在七、八年级的道德、心理教育中可以以平时班级中班队活动、学生交往、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争论班级中的一些问题,既提高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促进班级管理与建设,又达到明辨是非的德育目标。又如九年级的国情教育是可以适时地把社会热点如就业、教育公平等民生问题、低碳理念、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感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堂根.教育艺术(京),2007.11:15-16.
[3]刘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4.
[4]蔡安平.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23-124.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减负形势 实效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中学,受社会择校风的影响,好生源大量流失到市区重点中学和周边有择校班的纯初中去了;在教学时间上,我校向来严格执行上级的减负政策,对于初中政治学科来讲,每周的课时数七、八、九年级都是2课时;再加上我校初中政治教师的编制异常紧张,三个年级只配备了两位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任务非常重,可以说:“生源差、时间紧、师资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三大考验。作为教研组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当然对于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因素我只能尽力呼吁,但教学层面的改革理所当然是我的责任。近两年来,我们抓住减负契机,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成绩进步显著,教研组知名度在本辖区也大大提高,我想我们的点滴进步得益于以下的尝试。
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起点
减负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能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与效果的好坏,而且从长远来讲,中学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从七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如何提高听课效率、做好课堂笔记、有效完成作业、订正作业,到如何有效进行考试复习、应对开卷考试、如何进行试卷分析等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开始虽然辛苦,但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学和老师教都觉得轻松很多。
二、以引导学生掌握反思性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为依托
开卷考试下的政治学科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原来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所能胜任的。因此,我把教学功能定位为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的解题思路、对照方法与规律自我反思、自我纠错补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例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对于重要题型的答题步骤、重要考试的试卷分析都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再提供方法和规律指导,最重要的是最后不是要学生纠正答案而是让学生对照规律方法找出自己在自主学习阶段中的问题,从而不断地纠正自己习以为常的错误方法和思维习惯。我认为这种自我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相比灌输式教学方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地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知识和方法,把学习这件事真正变成自己的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轻松、和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基础上的,这种爱不应该仅是出于对学生成绩的功利性的关心,而更应该是基于对学生个性了解基础上的思想、行为习惯等成长过程的关注;这种爱也不仅仅是学优生的专利品,更应洒向平时少有关注的学困生身上,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其实就是要做到真诚、公平地爱你的每一个学生。学生也是人,也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你对他的关心、尊重,定会换来他的以诚相待,亲其师必能信其道。
四、以加强考试研究为导向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考试明确方向是减负增效的必要途径。只有我们多作研究,才能让学生减轻负担,少走弯路。研究考试,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做做中考题,归纳归纳解题的方法,考前猜猜热点、压压题型,而是要通过研究考试把握课改理念,把新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行为中去,练就学生的基本功,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就2010常州中考政治卷而言,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重视基础知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语言组织的规范性、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多元综合能力的训练。
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自身成长为最终落脚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是花再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也不会觉得疲劳和辛苦,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感受到学科教学的魅力与对自身成长的巨大价值。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瞬息万变的社会,备千差万别的学生,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做有心人,了解社会关注学生,例如:在七、八年级的道德、心理教育中可以以平时班级中班队活动、学生交往、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争论班级中的一些问题,既提高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促进班级管理与建设,又达到明辨是非的德育目标。又如九年级的国情教育是可以适时地把社会热点如就业、教育公平等民生问题、低碳理念、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感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堂根.教育艺术(京),2007.11:15-16.
[3]刘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4.
[4]蔡安平.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