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官家庭的“红包纠纷”
关于春节的新闻总是老话题新看点。《北京晚报》有报道《压岁钱少了孩子要求家长补偿》(以下简称《压岁钱》)说:中央“反四风”,家长为防变相行贿,致孩子过年红包减少。孩子因压岁钱锐减要求家长给予补偿。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处理了不少家庭的“红包纠纷”。
春节发红包,是中国春节传统之一,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但“红包纠纷”中的红包显然已非这类传统红包,应是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红包,送者接者都心知肚明。
家庭的“红包纠纷”怎么揪扯?红包似乎是孩子的“工资”,发工资的是与家长打交道的那些颇有来历的各色人等,孩子的对立面却是家长,好像被家长剥削了。
据《压岁钱》描述:莹莹的“官爸爸”说,为防止有人用送孩子红包的形式行贿,春节前跟妻子和女儿订了“廉洁协议”,不许收别人的红包。现在孩子发现压岁钱锐减,不干了,非让爸爸妈妈补偿损失。高二学生小勇不断跟咨询师埋怨爸爸这个“官”当得窝囊,收点压岁钱都要被人管。据说他去年压岁钱收了几千元,即使上交了三千,自己还是留下了小金库。但是今年爸爸不许他收了。“不让我收可以,爸妈必须每天给我一百块零花钱。”
“红包纠纷”有看点
对“红包纠纷”的描述有看点:一、这影响了谁家孩子的红包收入?二、这样的“官二代”怎么带?三、这年头高压之下还有送红包的吗?四、“廉洁协议”和心理咨询有效吗?
显然有这样红包收入的人家非平头百姓,当属那些有背景的人家。今年红包“锐减”,前几年想必很可观。这样的“官二代”也真厉害:保廉洁得与之“协议”,不高兴可以撕毁协议,但也心明眼亮,知红包虽非出自父母但源自父母,令爸妈补损天经地义。
“红包纠纷”的根源在家长
大人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红包纠纷”也可见家风,可见家长这个第一任老师的问题。纠纷看似问题在孩子,其实根源在家长。
没有以前的“红包”污染,也不会有现在的孩子“索赔”。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主要通过具象来熏陶和影响的。每年那些来路不正的红包,不禁诱惑孩子,还会告诉孩子:啊,钱可以这样容易到手;啊,红包和官帽子连着!金钱、权力非常具象地冲击了孩子心灵,家庭和社会的负面现象就这样“从孩子抓起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给孩子请心理咨询师前不妨先诊治一下家长心理是否健康。至于给孩子请心理咨询,慎重为好。
“红包纠纷”折射出的“四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有人说:年年过节讲廉洁,年年难过廉洁节。“红包纠纷”折射出“四风”非反不可的重要和必要。
这种红包,被有求于权势者“包装”上给孩子的名义送出,既有权利“寻租”的制度使然,也有巴结权力的媚骨恶俗。从“红包纠纷”可看出中央“反四风”已见成效,也可看出贪腐之风对下一代的祸延。
“四风”延揽各种不正之风而成,“反四风”自然会产生连带效应,特别是家庭这个后院很多问题被推上前台。期待“反四风”反得更给力,反得更有深度广度,反得更有溯及力和整治力。
“四风”这类东西属性很顽固,死灰复燃性很强,消灭这类东西,需保持高压态势,万万不可打开减压阀,制度上铲除寻租土壤更得硬起来。君不见有媒体报道:在中央严令之下,春节送礼之风确实有所遏制,老百姓普遍拍手称快。不过,记者在部分地区采访发现,这股歪风并未彻底根除,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
“反四风”治好风源,“红包纠纷”就会迎刃而解。
链接看点
“红包纠纷”事件透露出“三个信号”:一是传递反腐好声音,二是送礼方式更为隐蔽,三是家庭教育亟待跟进。
“红包纠纷”在传递反腐好声音的同时,也折射出反腐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负责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层层落实、一抓到底,彻底铲除“贪腐温床”。
——网易新闻
关于春节的新闻总是老话题新看点。《北京晚报》有报道《压岁钱少了孩子要求家长补偿》(以下简称《压岁钱》)说:中央“反四风”,家长为防变相行贿,致孩子过年红包减少。孩子因压岁钱锐减要求家长给予补偿。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处理了不少家庭的“红包纠纷”。
春节发红包,是中国春节传统之一,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但“红包纠纷”中的红包显然已非这类传统红包,应是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红包,送者接者都心知肚明。
家庭的“红包纠纷”怎么揪扯?红包似乎是孩子的“工资”,发工资的是与家长打交道的那些颇有来历的各色人等,孩子的对立面却是家长,好像被家长剥削了。
据《压岁钱》描述:莹莹的“官爸爸”说,为防止有人用送孩子红包的形式行贿,春节前跟妻子和女儿订了“廉洁协议”,不许收别人的红包。现在孩子发现压岁钱锐减,不干了,非让爸爸妈妈补偿损失。高二学生小勇不断跟咨询师埋怨爸爸这个“官”当得窝囊,收点压岁钱都要被人管。据说他去年压岁钱收了几千元,即使上交了三千,自己还是留下了小金库。但是今年爸爸不许他收了。“不让我收可以,爸妈必须每天给我一百块零花钱。”
“红包纠纷”有看点
对“红包纠纷”的描述有看点:一、这影响了谁家孩子的红包收入?二、这样的“官二代”怎么带?三、这年头高压之下还有送红包的吗?四、“廉洁协议”和心理咨询有效吗?
显然有这样红包收入的人家非平头百姓,当属那些有背景的人家。今年红包“锐减”,前几年想必很可观。这样的“官二代”也真厉害:保廉洁得与之“协议”,不高兴可以撕毁协议,但也心明眼亮,知红包虽非出自父母但源自父母,令爸妈补损天经地义。
“红包纠纷”的根源在家长
大人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红包纠纷”也可见家风,可见家长这个第一任老师的问题。纠纷看似问题在孩子,其实根源在家长。
没有以前的“红包”污染,也不会有现在的孩子“索赔”。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主要通过具象来熏陶和影响的。每年那些来路不正的红包,不禁诱惑孩子,还会告诉孩子:啊,钱可以这样容易到手;啊,红包和官帽子连着!金钱、权力非常具象地冲击了孩子心灵,家庭和社会的负面现象就这样“从孩子抓起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给孩子请心理咨询师前不妨先诊治一下家长心理是否健康。至于给孩子请心理咨询,慎重为好。
“红包纠纷”折射出的“四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有人说:年年过节讲廉洁,年年难过廉洁节。“红包纠纷”折射出“四风”非反不可的重要和必要。
这种红包,被有求于权势者“包装”上给孩子的名义送出,既有权利“寻租”的制度使然,也有巴结权力的媚骨恶俗。从“红包纠纷”可看出中央“反四风”已见成效,也可看出贪腐之风对下一代的祸延。
“四风”延揽各种不正之风而成,“反四风”自然会产生连带效应,特别是家庭这个后院很多问题被推上前台。期待“反四风”反得更给力,反得更有深度广度,反得更有溯及力和整治力。
“四风”这类东西属性很顽固,死灰复燃性很强,消灭这类东西,需保持高压态势,万万不可打开减压阀,制度上铲除寻租土壤更得硬起来。君不见有媒体报道:在中央严令之下,春节送礼之风确实有所遏制,老百姓普遍拍手称快。不过,记者在部分地区采访发现,这股歪风并未彻底根除,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
“反四风”治好风源,“红包纠纷”就会迎刃而解。
链接看点
“红包纠纷”事件透露出“三个信号”:一是传递反腐好声音,二是送礼方式更为隐蔽,三是家庭教育亟待跟进。
“红包纠纷”在传递反腐好声音的同时,也折射出反腐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负责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层层落实、一抓到底,彻底铲除“贪腐温床”。
——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