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不同血缘的再婚家庭如何将把各自不同的理财模式像魔方一样融合在一起,做到人合与财合呢?
美国婚姻专家露丝女士说:“再婚夫妇必须将双方的孩子、金钱、投资方式以及以前的配偶等诸多问题协调解决好,而且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策略性思考,这些问题都是对第二次婚姻的重大挑战。”
的确,财务问题对于重组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家庭经济结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不论哪种模式,都需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试行一段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基金型”财务模式
所谓“基金型”财务模式,是指夫妻双方在一定期间内按固定比例,从各自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生活基金”,用于生活中各项费用的支出,以及为满足长期需求而进行的储蓄或投资,其余的收入各自打理,互不干涉。这种形式其实就是将“私房钱”明确化了,最大的好处是保留了夫妻双方各自的私有空间,同时又共同承担了家庭责任。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家庭因素有些复杂的重组家庭,能够一定程度地避免财务上的矛盾。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有较好的执行力,也就是说“生活基金”不管由谁来打理,都需要夫妻双方定期沟通,家庭的大项开支或长期理财计划也要双方参与意见。
小贴士:
婚前财产公证
多数再婚者再婚前会有个人积蓄,有的还会有工厂、店铺等固定资产。为了保持经济上的合理平等以及防止婚姻破裂而引发经济纠纷,双方或一方婚前财产较大的再婚家庭,宜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从而避免纠纷,更好地维护家庭和睦。
▇“集中型”财务模式
“集中型”财务模式也称“传统型”,通常这种模式的家庭中财务管理完全由夫妻之间一人担当,另一方定期将收入悉数上缴,再根据需要二次分配,统一规划,这种形式有点像国家财政政策的“收支两条线”,一般建立在夫妻双方相互非常信任的基础上,当然家庭的财务主管也会很辛苦。
有些家庭夫妻收入可能差距较明显,也可采取“主外、主内型”的财务模式,就是说一方赚钱主要用于支付家庭大项开支比如子女教育、家庭旅游、购房购车等等,或者用于积累和投资,而另一方的收入主要用于家庭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开支。这种方式分工明确,也会很协调。
小贴士:
有效融合夫妻开支模式的5个窍门
任何一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经济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婚姻,如果夫妻双方将以前的开支习惯带到新的家庭中,那么有的分歧就可能被人为地放大。如何有效地将夫妻双方的开支模式融合到一起来?
1.形成统一战线
孩子们一般很快就能学会如何利用父母处理金钱的不同方式;如果你们对给孩子零花钱、购物等问题态度不一致,孩子们也很快会利用这种差异,最终会对父母的婚姻形成隐患。
2.不要忽视自己
由于再婚的父母需要对双方的孩子教育做出计划,这有可能使你忘记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千万不能如此,再婚夫妻也需要对你们的未来做出统一规划。
3.使用现金避免信用卡负债
在支付了孩子们的日常所需和前妻的赡养费之后,通常男方就差不多成了“月光族”。而压缩开支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信用卡的循环负债,现金和信用卡结合使用,这样,你每月能节约15%的开支。
4.忘记旧日的伤疤
再婚夫妻难免因钱的问题争吵,这有可能勾起你们过去那一次失败婚姻的痛苦回忆,夫妻中的一方可能因此有激烈反应。因此,建议要用不同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每一次分歧,多些宽容与体谅。
5.每周讨论一次钱的问题
任何一次婚姻中,总有一方对钱的问题更敏感,或者更节俭一些。因此建议夫妻双方定期就家庭财政开支问题进行会商,以此提高伴侣的“财商水平”,从而在家庭开支方面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和谐。
▇ “AA型”的模式
“AA型”的模式较多存在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较强的夫妻之间。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在经济状况相对透明的状态下,夫妻俩可以实行AA制理财,因为再婚夫妇的双方不但要负担各自父母的养老等正常开支,还要对不跟随自己的子女尽到责任和义务,如果“财务集中”的话,容易因“此多彼少”等问题引发矛盾。所以,各自财务独立的AA制对他们来说最合适不过。
当然,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相应也有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你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进行尝试,在适应中调整,在调整中适应,甚至你还可以结合两种或三种方式摸索出自己的新模式。总之,不必太拘泥于某种框架,只有夫妻双方都接受和认可的才是最适合你们的。
小贴士:
着眼于未来
如果你决定再婚,一定要为孩子考虑得更长远些。因为父母再婚后,你的孩子可能要与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同处一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有相同的未来。
1.建立信托计划。如果再婚夫妻的一方希望自己身后的财产留给自己的亲生骨肉,那么就应该建立一个信托计划。
2.合理设立遗产继承信托计划。通过设立一个继承信托计划,你的财产可以直接传给你的亲生孩子。与此同时,配偶可以在其有生之年从你的信托计划中继续获得收入,甚至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动用本金。同样,如果祖父母希望确保孩子的继承权,你还可以建立一个监管人账户,或者设立一个隔代遗产信托计划。
3.为第二次婚姻起草新的遗嘱,尤其是要为你的亲生骨肉或再婚对方的儿女指定监护人。(责编/诗坤 shikun01@163.com)
美国婚姻专家露丝女士说:“再婚夫妇必须将双方的孩子、金钱、投资方式以及以前的配偶等诸多问题协调解决好,而且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策略性思考,这些问题都是对第二次婚姻的重大挑战。”
的确,财务问题对于重组家庭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家庭经济结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不论哪种模式,都需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试行一段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基金型”财务模式
所谓“基金型”财务模式,是指夫妻双方在一定期间内按固定比例,从各自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生活基金”,用于生活中各项费用的支出,以及为满足长期需求而进行的储蓄或投资,其余的收入各自打理,互不干涉。这种形式其实就是将“私房钱”明确化了,最大的好处是保留了夫妻双方各自的私有空间,同时又共同承担了家庭责任。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家庭因素有些复杂的重组家庭,能够一定程度地避免财务上的矛盾。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有较好的执行力,也就是说“生活基金”不管由谁来打理,都需要夫妻双方定期沟通,家庭的大项开支或长期理财计划也要双方参与意见。
小贴士:
婚前财产公证
多数再婚者再婚前会有个人积蓄,有的还会有工厂、店铺等固定资产。为了保持经济上的合理平等以及防止婚姻破裂而引发经济纠纷,双方或一方婚前财产较大的再婚家庭,宜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从而避免纠纷,更好地维护家庭和睦。
▇“集中型”财务模式
“集中型”财务模式也称“传统型”,通常这种模式的家庭中财务管理完全由夫妻之间一人担当,另一方定期将收入悉数上缴,再根据需要二次分配,统一规划,这种形式有点像国家财政政策的“收支两条线”,一般建立在夫妻双方相互非常信任的基础上,当然家庭的财务主管也会很辛苦。
有些家庭夫妻收入可能差距较明显,也可采取“主外、主内型”的财务模式,就是说一方赚钱主要用于支付家庭大项开支比如子女教育、家庭旅游、购房购车等等,或者用于积累和投资,而另一方的收入主要用于家庭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开支。这种方式分工明确,也会很协调。
小贴士:
有效融合夫妻开支模式的5个窍门
任何一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经济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婚姻,如果夫妻双方将以前的开支习惯带到新的家庭中,那么有的分歧就可能被人为地放大。如何有效地将夫妻双方的开支模式融合到一起来?
1.形成统一战线
孩子们一般很快就能学会如何利用父母处理金钱的不同方式;如果你们对给孩子零花钱、购物等问题态度不一致,孩子们也很快会利用这种差异,最终会对父母的婚姻形成隐患。
2.不要忽视自己
由于再婚的父母需要对双方的孩子教育做出计划,这有可能使你忘记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千万不能如此,再婚夫妻也需要对你们的未来做出统一规划。
3.使用现金避免信用卡负债
在支付了孩子们的日常所需和前妻的赡养费之后,通常男方就差不多成了“月光族”。而压缩开支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信用卡的循环负债,现金和信用卡结合使用,这样,你每月能节约15%的开支。
4.忘记旧日的伤疤
再婚夫妻难免因钱的问题争吵,这有可能勾起你们过去那一次失败婚姻的痛苦回忆,夫妻中的一方可能因此有激烈反应。因此,建议要用不同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每一次分歧,多些宽容与体谅。
5.每周讨论一次钱的问题
任何一次婚姻中,总有一方对钱的问题更敏感,或者更节俭一些。因此建议夫妻双方定期就家庭财政开支问题进行会商,以此提高伴侣的“财商水平”,从而在家庭开支方面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和谐。
▇ “AA型”的模式
“AA型”的模式较多存在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较强的夫妻之间。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在经济状况相对透明的状态下,夫妻俩可以实行AA制理财,因为再婚夫妇的双方不但要负担各自父母的养老等正常开支,还要对不跟随自己的子女尽到责任和义务,如果“财务集中”的话,容易因“此多彼少”等问题引发矛盾。所以,各自财务独立的AA制对他们来说最合适不过。
当然,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相应也有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你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进行尝试,在适应中调整,在调整中适应,甚至你还可以结合两种或三种方式摸索出自己的新模式。总之,不必太拘泥于某种框架,只有夫妻双方都接受和认可的才是最适合你们的。
小贴士:
着眼于未来
如果你决定再婚,一定要为孩子考虑得更长远些。因为父母再婚后,你的孩子可能要与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同处一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有相同的未来。
1.建立信托计划。如果再婚夫妻的一方希望自己身后的财产留给自己的亲生骨肉,那么就应该建立一个信托计划。
2.合理设立遗产继承信托计划。通过设立一个继承信托计划,你的财产可以直接传给你的亲生孩子。与此同时,配偶可以在其有生之年从你的信托计划中继续获得收入,甚至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动用本金。同样,如果祖父母希望确保孩子的继承权,你还可以建立一个监管人账户,或者设立一个隔代遗产信托计划。
3.为第二次婚姻起草新的遗嘱,尤其是要为你的亲生骨肉或再婚对方的儿女指定监护人。(责编/诗坤 shiku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