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惠东的红海湾畔,我们的海鲜馆,一度是生意最红火的。它曾为岳母,挣下一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岳母的“炒花甲”有祖传秘方,是一道让人赞不绝口的招牌菜。在红海湾成为度假村以前,大排档是外婆一个人开起来的。外婆现在患了老年痴呆,人称“痴婆婆”。海鲜馆也被人称为“痴婆婆海鲜馆”。海鲜馆掌勺的大厨,从外婆到岳母再到小余,三十多年来,已历经三代。手艺没丢,外婆立下的规矩,也一直在延续。但今年五一前夕,海鲜馆被迫凄然关门。
  海鲜馆是被人吃倒闭的。
  门前冷落车马稀。现如今,只有外婆,还终日坐在门前的矮凳上,呆呆地望着大海出神。回应她的,只有一波波来去不止的浪潮。
  说到小余的外公外婆,我不得不说,他们的身世简直就是一团迷雾。不仅小余不清楚,连岳母也说不明白。一说,外婆祖籍山东,另一说是河南。
  听外婆说话,我觉得她的口音,似乎有点山东味也有点河南味。但最地道的,还是客家味。对了,外婆的俄语很好,她床头放有几本俄语书籍。当然不用你猜,我们都知道,外婆建国前参加过革命。建国后在汕尾一所学校教书。外公一说是国民党的军官,建国前去了台湾;另一说,他是共产党特工,下落不明。
  妈妈无数次问过外婆,但外婆一直讳莫如深。
  有一天,我们听到妈妈和外婆拌嘴,妈妈从外婆屋里走出来,气哼哼地说,都解放几十年了,早改天换地了,你还在那里保密,一点意思也没有。随后,外婆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出来,一脸宽容地说,那些又不碍你事,放那就行了。你爸离家多年,提起他的事,大家都伤心。
  我和小余赶过去劝妈,妈还是气不过,嘟囔了一句,我都五十岁了,竟然打记事起,既没见过我爸,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是死是活,一概不知。就看过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还真假难辨。你这特工当得也太“特工”了吧。
  那张布满黄斑的老照片,我也看过,只能隐约看出,是一位身着军装的男人,但面目模糊。追问外公的身世及其他,外婆一律说不记得。不过,外婆高兴的时候,曾给我们讲过两次外公。一是说外公曾在汕尾当过渔民,特别喜欢吃炒花甲;再是说,外公曾從某个信箱寄过钱给她治病。
  流年如水,时过境迁。革命、战争、解放,这些沉重的字眼,都该随远去的历史沉睡了。如今还活着的,就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外婆。五年前,外婆患了老年痴呆,一时糊涂,一时明白。明白的时候,就要妈妈扶她到门前的矮凳上坐着,痴痴地看海。
  那海,成了外婆永远看不完的一部天书。开端是红日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海面;高潮是波涛汹涌,浪花四溅;结局是夕阳西沉,无边的墨绿变成深蓝,和天际连在一起,变成没有时间和空间,深不可测的潮声。
  天气晴好的时候,当外婆的目光越过大海,最后落在岛屿的轮廓上,她就会无声地笑着,喃喃自语着:“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外婆到底看见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外婆嘴角的笑纹,会一直僵到暮色降临,四周只剩浪潮的轰鸣。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和小余拉起外婆回屋。偶尔,外婆意犹未尽,我就乘机问外婆:“外婆,你看见外公了吗?”她笑眯眯地回:“看见了。”我连着问:“他长得什么样啊?”“他个子很高,很瘦,很英俊。”我还想问,被小余止住了。
  外婆沉浸在她依然鲜活年轻、刻骨铭心的爱里。透过外婆满头的银丝,朦胧中,我仿佛看见在那些潮涨潮落的日子,年轻的外婆,腰身丰挺。她汗流浃背地在门前栅栏上,晾晒一大串衣裳。海在很远的地方看见了,就委托风告诉摇橹的汉子,那是岸。
  外婆真的很老了,容颜枯槁。前来就餐的游客,经常能看见她坐在矮凳上,面朝大海,眼神凄迷,就像是静默在海边的一座石雕。她的额头上,刻满了只有海风才能读懂的文字。如果说大海是一部深厚难懂的书,外婆就是这部书的注脚。他们合在一起,就成了红海湾不可多得的风景。
  我和小余接手经营海鲜馆时,曾想废除外婆立下的规矩:军人和渔民,可凭证件免费就餐。但妈妈看着呆傻的外婆,摇了摇头。就因为这条“清规戒律”,我们经常被人钻空子。海鲜馆的生意,一直红火,但不赚钱。总有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涌进来吃完了饭,嬉皮笑脸地拿一张假证件,走到外婆身边说,我们是军人,吃饭要不要钱?外婆回过神来,对他们说:免费。碍于让外婆开心,我们一次次吃了哑巴亏。
  外婆,作为一位曾经的渔民的妻子,她的思念一直不曾苍老,像一首长生不老的歌。在外婆的眼底,从几十年前开始,就一直有一条从海岛那边出发,穿越了枪林弹雨的船。
  外公经过海湾时,总会远远地,对正在门前粗绳上晾衣的她,高喊着要吃炒花甲。
  那船上的帆,总被海风鼓得满满的。
  选自《荷风》
其他文献
三年前,秦硕硕,四十多岁了,走起路来挺拔而优雅,说起话来轻缓而有力,做起事来果断而迅速。同事们背后议论,咋这个女人就不显老呢,长相不是最漂亮,却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让好多女人羡慕,让好多男人倾慕。  一天,一个刚入职一年的小妹妹忍不住问道:“秦姐,你有什么秘密呀?能够保持青春的风采依旧,我都有点儿‘恨’你了。”秦硕硕回答:“好啊!‘恨’我,那就向我学习吧。”小妹妹赶紧凑过去:“快告诉我秘诀。”秦
期刊
那天深夜,当兵马指挥使陈林心急火燎地冲进梓州城府衙时,却见新任知州冯瓒大人,正与州同杨大人一起,和几位白发苍苍的更夫喝茶聊天呢。  二位大人,好悠闲啊!陈林心中很是不满,上前躬身施礼说:大人哪,匪首上官进果真纠集了数千名逃兵悍匪,还有城外的数万百姓,已经将梓州团团围住了。看来,今夜我梓州城必破矣,城中百姓的命休矣……  冯瓒听了,便默了脸放下茶杯说:陈指挥使,休得再胡言乱语,难道你忘了本州的严令吗
期刊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精书画,尤其鉴赏。  当年,宋徽宗知道米芾书法不错,一次召他进宫书一大屏,还指定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刷字淋漓尽致,博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求宋徽宗说,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過,现在不能够再进御还给皇上了……宋徽宗听后哈哈大笑,就将此珍贵的砚台赐给他。米芾捧着砚台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余墨染了衣服,也不理睬了。宋徽宗叹说,癫名不虚传啊。从此,“米癫”
期刊
天与地之间,只剩下白茫茫的雪了。晚玉说,真干净,天与地真干净。  晚玉心里也在下着雪,因为她的阿瑞另有新欢。阿瑞的烟榻里躺着的是美丽的小青,小青的声音像涂了蜜,优美得像翠鸟动听的鸣啾,但那声音落在晚玉心里,似一条冰冷的小蛇咬噬着她的心,晚玉含着泪转身走了。  晚玉喜欢白家二少爷阿瑞。阿瑞长衫一穿,说不出的风流倜傥,一举手一投足尽显大户人家的少爷风范。阿瑞喜欢眯起眼晴对着晚玉笑,晚玉娇羞地低头摆弄着
期刊
自从提倡重视传统文化以来,诗词之风再度掀起,这让宋词很是暖心。  只是不久宋词就发现,大街上、网络上,以及各种文学杂志里,很多诗词看上去都冷血冷肉,仿佛戴着面具。  这让宋词非常困惑。  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呢?  不久,宋词观一场诗词大赛,却意外地知道了里面的玄机。  大赛的稿件里,有那么一批诗词,虽不像另一些诗词灵动,且有震撼力,却用词精准,句子工整,平仄合韵,无可诟病。评委们以为后生可畏,超拔得
期刊
宝庆城最热闹的,要数元宵节的舞狮大会。  舞狮者,大多另有他业,打铁的、卖饼的……也有靠舞狮为生的,碰上红白喜事,你往东家那一舞,好吃好喝伺候着,临走,还管帮你把口袋装满银子。  宝庆舞的狮,分双人狮和单人狮两种。双人狮讲的是协调,前后两人的默契,娱乐为主。单人狮不单。单人狮一出,必定成双,必有一场精彩的斗狮。  宝庆城的首届舞狮大会,是在康熙十年的元宵节。这一天,知府大人赵中青也来了。  大街上
期刊
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的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
期刊
平平仄仄平平仄,左左右右左左右……宋词行走在平仄的独木桥上,一不小心,啪嗒一下,就跌了下来。宋词顿时便如卡住喉咙般窒息。她逐渐陷入一种昏沉状态,她感觉自己离断气已不远。  依稀,她还记得,自己生于梁代,长于唐代,到了宋代,就出脱成一位深受文人喜爱的“美人儿”。  那时,她新鲜而充满朝气,不在意自己来自民间,生长于胡夷里巷,也不在意世人称她“诗余小道”。她吸取民间艺术的长处,在广阔天地,努力把自己锻
期刊
路大理坐在窑前忙活。土窑从日军打进来开始歇窑,已废弃好几年了。昨晚乍一启用,好像贫困潦倒的汉子肩上勒负了一辆重车,不是咳嗽就是喘,弱不禁风。  乌鸦乱飞,让暮色染上不祥的聒噪与恓惶。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  窑前荒芜的空场,堆满他准备的一垛垛榛柴、一捆捆干草、一摞摞劈柴,还有几堆牛粪、一堆黑褐色的煤炭。窑膛里,烈焰熊熊、烟雾纵横,累累的砖坯高耸至窑口,接受着火舌灼
期刊
西梨园村出美女,一看长相二看穿,拔头筹的是我姨表姐李美娟。初中毕业到公社开民兵会,被主持会议的公社青年干部张梦周一眼相中,死磨硬缠,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碰撞着年轻人敏锐的心弦:哇,搞对象啊!  红颜薄命,正在谈婚论嫁,“文化大革命”来了。重新划分阶级,姨夫李春堂被高拔一格,划成富裕中农、专政对象,运动中被斗得死去活来;张梦周在公社带头造反,夺权成功,当上公社革委会主任。为表示忠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