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的特点,即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高自由度、重新赋权这三方面来强调在群体网络社区中议程设置的改变,人肉搜索作为群体社区传播的典例,它利用了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里意见领袖的作用,给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的出现缘何善恶难辨,如何使其变为网络中的正能量,怎样使其充分发挥“技术 文化”的特点来丰富网络传播的形式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肉搜索;群体;网络;议程设置;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前言
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人肉搜索应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应运而生,它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通过网民在网站发帖引起观贴者关注,依靠各人的网络、人际关系等获得更过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细化和调查,最终将结果通过网络发给发帖的人的一种网络传播工具。
人肉搜索的出现一方面作为“类民众监督”的形式显示着网民互动战争的浩瀚与壮阔,另一方面也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犯,甚至沦为网络暴民,人肉搜索曾一度被提出禁止使用,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新技术的形态关闭了判断和感知的大门”[1]。而禁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了人们开始探讨的新问题。
二、理论综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媒体设置的议程具有一种聚集社会群体的功能,这是源于人们都有一种对于“群体的归属感”的需要。[3]
另外还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译为“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人肉搜索恰恰是利用了这个理论,才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特定的目标。
通过以上两种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人们加入社群的需要“高”,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低”,他们对于“方向感”的需要“高”,那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大众传媒的“高”使用程度。同时,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对于需求度“高”的个体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個人加入某个社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要获取某种信息,获得某种方向感和认同感,也就是说“对同一个问题的诉求”是使得毫不相关的人加入同一个社区的动机,而正是“对同一个问题的诉求”这样的兴趣点使得网络社区得以形成。所以说是“兴趣”使得不同空间的人得以聚集在虚拟空间的主要因素。
三、网络中群体传播的特点与人肉搜索的议程设置
网络中的传播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交织的一种传播,但是群体传播却是社区中最主要、使用最频繁的传播方式。群体传播的特点包括:
(一)公开性和匿名性。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环境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例如,人们可以不必公布其合法的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行为方式虽可以刻意掩饰,但网上的言论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某些信息。[4]在社区中注册了的个人在某个社区中有自己的ID地址,有自己在该社区的特定虚拟名字,而对于在这个社区当中的其他成员来说,虽然他们之间不曾相识,但是处于群体之中的互动又使得他们之间相互有了一种认同感和亲密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我们”的群体意识。在“我们”这个群体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又是公开的。首先,在群体之中成员的昵称被冠以像名字一样的代码,利用这个代号来使得处于群体之中的人们便于交流,在群体之内这些代号便是公开的,群体成员心中的意见领袖就是这些代号之中的某一个,而这个意见领袖只有成员们才知道,社区之外的人却不得而知。其次,在社区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内容也是公开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公开性使得在网络中的一些社区中同样存在着议程设置。根据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融合”的理论,人们之所以加入某个社区是为了获取某种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而在一个内容定位很明确的社区,人们很容易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社区里内容交流的公开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变得便捷。
(二)高自由度。正像霍华德·莱茵戈德在他的《虚拟社区》中所写到的那样:“对在线的个人来说,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这些开展互动的人更多的是出于共通的兴趣、目标,而不是由于凑巧离得很近,才走到一起来的。”霍华德的这句话也恰巧告诉我们互联网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而且这种交流并不像电话那样只限于两个人之间的人际传播,而是扩大到一个群体,一个社区,使人们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不需要去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说高自由度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说参与的高自由度,不需要受到物理空间的任何限制就可以加入到社区之中。
网络社区中的高自由度还表现为成员传达信息和意见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把关人”,对于自己想要发表的信息和意见进行“把关”,而缺少了现实中的“把关人”对于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可以说这样的一种高自由度有利于人们掌握更多的从传统媒体中所不能获知的信息。
卢梭说:“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之能捍卫与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免受公共力量之害,通过这个形式,与全体人结合的每个人实际上只服从自己,并且和从前一样自由。”[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这句话同样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群体之中都试图在向他人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所以在网民中当然也不缺乏这样的心态,他们需要一种群体之内的归属感,但是他们同样不希望流俗,不希望与周围的人太过相似,所以在网络中他们可以尽情的释放自我,展示自我。社区成员可以通过发帖的内容来标榜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的之处,而在网络中“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和转移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重新赋权。重新赋权也就是在社区之内的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某些人在社区内如果拥有比其他成员更多的权力,那么一般情况下是因为他掌握的和发布的信息量要比其他成员多,而这种以信息量的多寡来赋予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力的方式可以说是以一种公平的态度在维持社区的发展,同时社区内的成员也会赞同这样的一种制度和模式。现代社会中种种的不平等现象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感,转而在网络世界来寻找这种平衡以期待群体之中的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
群体成员之间的这种平等性更加强调了一种对话的方式。对话产生的基础是两个传播主体之间身份地位的平等,正是因为群体成员在社区当中的这种平等性导致了成员之间交流意见产生的可能性。网络中的议程设置,是在信息传播和意见传播两个层面上实现的。[6]它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强调以“想什么”的方式进行,而是更加强调以“怎样想”的方式来影响人们以达到对议程的设置。
人肉搜索是利用网络能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的特点,这种成员之间的平等讨论对于意见的表达和舆论的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意见的交流往往不仅加强了社区成员对于人肉事件的关注程度,有时也会使社区之外的人关注到这个议题,最后甚至可能会以社会事件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在整个社会的范围之内形成一个讨论的氛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意见的交流有的时候往往因为情感情绪性等非理性因素的出现最后导致事件往往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四、小结
正是利用了群体传播的公开性和匿名性、高自由度及重新赋予权的特点,使人肉搜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可以使事件的传播面延伸到网络触及的任何地方,更可以深度的挖掘事态的真相。在网络的这个平台中意见的表达变得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正是因为意见的表达,议题才可以在网络中显要的位置出现。
利用这些议题展开的人肉搜索一旦被滥用,就会造成了强势话语权对弱势话语权的剥夺,而一旦人肉搜索形成规模后,网络把关人对人肉搜索造成的后果就很难管控,这中间伴随着许多网民的情感情绪性的非理性因素,这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显然是没有掌握好尺度,但是在民主化的进程当中,面对这些非理性行为更应该对于之前的一些传播制度进行思考,而不应该就此指责网民的行为。
人肉搜索是一种工具,本身无错,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当人们能够理性的判断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的真伪,能够合理的预测信息传播后产生的效果,能够在法律法规的正确的引导下应用,使人肉搜索能够在一个健康纯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那么它必将是未来互联网上的一方霸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P214.
[3]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P389.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78.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x13120)。
关键词:人肉搜索;群体;网络;议程设置;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前言
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人肉搜索应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应运而生,它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通过网民在网站发帖引起观贴者关注,依靠各人的网络、人际关系等获得更过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细化和调查,最终将结果通过网络发给发帖的人的一种网络传播工具。
人肉搜索的出现一方面作为“类民众监督”的形式显示着网民互动战争的浩瀚与壮阔,另一方面也对个人隐私权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犯,甚至沦为网络暴民,人肉搜索曾一度被提出禁止使用,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新技术的形态关闭了判断和感知的大门”[1]。而禁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已成了人们开始探讨的新问题。
二、理论综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媒体设置的议程具有一种聚集社会群体的功能,这是源于人们都有一种对于“群体的归属感”的需要。[3]
另外还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译为“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人肉搜索恰恰是利用了这个理论,才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特定的目标。
通过以上两种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人们加入社群的需要“高”,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低”,他们对于“方向感”的需要“高”,那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大众传媒的“高”使用程度。同时,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大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对于需求度“高”的个体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某個人加入某个社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要获取某种信息,获得某种方向感和认同感,也就是说“对同一个问题的诉求”是使得毫不相关的人加入同一个社区的动机,而正是“对同一个问题的诉求”这样的兴趣点使得网络社区得以形成。所以说是“兴趣”使得不同空间的人得以聚集在虚拟空间的主要因素。
三、网络中群体传播的特点与人肉搜索的议程设置
网络中的传播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交织的一种传播,但是群体传播却是社区中最主要、使用最频繁的传播方式。群体传播的特点包括:
(一)公开性和匿名性。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环境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例如,人们可以不必公布其合法的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行为方式虽可以刻意掩饰,但网上的言论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某些信息。[4]在社区中注册了的个人在某个社区中有自己的ID地址,有自己在该社区的特定虚拟名字,而对于在这个社区当中的其他成员来说,虽然他们之间不曾相识,但是处于群体之中的互动又使得他们之间相互有了一种认同感和亲密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我们”的群体意识。在“我们”这个群体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又是公开的。首先,在群体之中成员的昵称被冠以像名字一样的代码,利用这个代号来使得处于群体之中的人们便于交流,在群体之内这些代号便是公开的,群体成员心中的意见领袖就是这些代号之中的某一个,而这个意见领袖只有成员们才知道,社区之外的人却不得而知。其次,在社区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内容也是公开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公开性使得在网络中的一些社区中同样存在着议程设置。根据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融合”的理论,人们之所以加入某个社区是为了获取某种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而在一个内容定位很明确的社区,人们很容易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社区里内容交流的公开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变得便捷。
(二)高自由度。正像霍华德·莱茵戈德在他的《虚拟社区》中所写到的那样:“对在线的个人来说,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这些开展互动的人更多的是出于共通的兴趣、目标,而不是由于凑巧离得很近,才走到一起来的。”霍华德的这句话也恰巧告诉我们互联网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而且这种交流并不像电话那样只限于两个人之间的人际传播,而是扩大到一个群体,一个社区,使人们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不需要去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说高自由度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说参与的高自由度,不需要受到物理空间的任何限制就可以加入到社区之中。
网络社区中的高自由度还表现为成员传达信息和意见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把关人”,对于自己想要发表的信息和意见进行“把关”,而缺少了现实中的“把关人”对于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可以说这样的一种高自由度有利于人们掌握更多的从传统媒体中所不能获知的信息。
卢梭说:“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之能捍卫与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免受公共力量之害,通过这个形式,与全体人结合的每个人实际上只服从自己,并且和从前一样自由。”[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这句话同样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群体之中都试图在向他人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所以在网民中当然也不缺乏这样的心态,他们需要一种群体之内的归属感,但是他们同样不希望流俗,不希望与周围的人太过相似,所以在网络中他们可以尽情的释放自我,展示自我。社区成员可以通过发帖的内容来标榜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的之处,而在网络中“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和转移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重新赋权。重新赋权也就是在社区之内的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某些人在社区内如果拥有比其他成员更多的权力,那么一般情况下是因为他掌握的和发布的信息量要比其他成员多,而这种以信息量的多寡来赋予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力的方式可以说是以一种公平的态度在维持社区的发展,同时社区内的成员也会赞同这样的一种制度和模式。现代社会中种种的不平等现象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感,转而在网络世界来寻找这种平衡以期待群体之中的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
群体成员之间的这种平等性更加强调了一种对话的方式。对话产生的基础是两个传播主体之间身份地位的平等,正是因为群体成员在社区当中的这种平等性导致了成员之间交流意见产生的可能性。网络中的议程设置,是在信息传播和意见传播两个层面上实现的。[6]它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强调以“想什么”的方式进行,而是更加强调以“怎样想”的方式来影响人们以达到对议程的设置。
人肉搜索是利用网络能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的特点,这种成员之间的平等讨论对于意见的表达和舆论的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意见的交流往往不仅加强了社区成员对于人肉事件的关注程度,有时也会使社区之外的人关注到这个议题,最后甚至可能会以社会事件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在整个社会的范围之内形成一个讨论的氛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意见的交流有的时候往往因为情感情绪性等非理性因素的出现最后导致事件往往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四、小结
正是利用了群体传播的公开性和匿名性、高自由度及重新赋予权的特点,使人肉搜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可以使事件的传播面延伸到网络触及的任何地方,更可以深度的挖掘事态的真相。在网络的这个平台中意见的表达变得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正是因为意见的表达,议题才可以在网络中显要的位置出现。
利用这些议题展开的人肉搜索一旦被滥用,就会造成了强势话语权对弱势话语权的剥夺,而一旦人肉搜索形成规模后,网络把关人对人肉搜索造成的后果就很难管控,这中间伴随着许多网民的情感情绪性的非理性因素,这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显然是没有掌握好尺度,但是在民主化的进程当中,面对这些非理性行为更应该对于之前的一些传播制度进行思考,而不应该就此指责网民的行为。
人肉搜索是一种工具,本身无错,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当人们能够理性的判断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的真伪,能够合理的预测信息传播后产生的效果,能够在法律法规的正确的引导下应用,使人肉搜索能够在一个健康纯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那么它必将是未来互联网上的一方霸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P214.
[3]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P389.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P78.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x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