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前几年,随着手机游戏的出现,手机功能得以拓展,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能玩游戏,于是,手机成了广大年轻人的新“玩伴”,大量年轻的“手机控”随之出现——他们成天机不离手,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而最近两三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手机的功能进一步拓展,看新闻、聊QQ、发微信、刷朋友圈,手机的影响力迅速向中老年人扩展,大量中老年朋友正成为新的“手机控”群体——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能离开手机。一些中老年夫妻,居家生活近在咫尺,却各捧一部手机不停地刷屏,发微信、抢红包、刷朋友圈,甚至因为过度依赖手机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智能手机普及,
催生中老年“手机达人”
2016年7月份,49岁的小学教师鲁萍应邀参加高中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因为平时生活圈子狭窄,鲁萍极少跟同学来往。这次参加同学会,她特意从头到脚换了新行头,到美发店做了头发,还精心挑选了首饰。她觉得,当年自己没考上大学,只当了个小学老师,如今绝不能在老同学面前跌份儿。可她万万没想到,一番精心准备,最终还是在同学面前出了“洋相”。
那天,鲁萍到达聚会的酒店签完到,负责接待的同学让她用手机扫码进群,她当场就愣住了:“什——什——么扫码?进什么群?”同学显然被她的反应雷到了,说:“微信扫码啊,然后就能进同学微信群了。你——没有微信吗?”
鲁萍顿时有些窘,她还真没用过微信!她有一部苹果6手机,是女儿送给她的,当初她还责备女儿花冤枉钱:“我就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要这么高档的手机干什么?”自然,当女儿要教她使用微信等软件时,她也一口回绝:“你们年轻人才玩那些玩意儿!”
就这样,新款苹果手机被她当成老人机使用,女儿说她落伍了她还不以为然。现在,在老同学面前出丑,她脸上有些挂不住。当同学要现场帮她下载微信时,她赶忙给自己找台阶:“回头我自己弄吧,最近眼睛不太好,等眼睛好了我再玩。”
接下来,微信群里抢红包几乎贯穿聚会的全过程,大家抢得热火朝天,鲁萍只能尴尬地坐在一边看热闹。
聚会结束回到家,受了刺激的鲁萍要女儿立即教她玩微信,还下载了QQ、淘宝、唯品会、支付宝、美团等手机应用软件,她要尽快赶上潮流。
不久,学会玩微信的鲁萍主动加入了同学微信群、同事微信群、朋友微信群,并一发而不可收,自己还建起了亲友群、学生家长群。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在各个群里发起话题讨论,转发各类文章,成了十足的“手机达人”。
62岁的刘大妈,同样是一名“手机达人”。她不仅用手机软件聊天、晒照片,还通过手机叫外卖、网购、打车、追剧,就连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机软件计步。
刘大妈是一年前跳广场舞时接触手机上网的。舞蹈队为了联系方便,建了个微信群。刘大妈便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当时老伴还笑她“八十岁学吹鼓手”,如今,老伴却求着她教自己手机上网。在舞蹈队,刘大妈是有名的“手机通”,很多老年舞友都曾向她请教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75岁的陈大爷,两年前还是个抗拒智能手机的倔老头儿,如今也加入了“手机达人”行列,机缘是一次家庭聚会。
陈大爷的一双儿女都很有出息,儿子在北城工作,女儿在深圳上班,都在当地安了家,只有过年一家人才能团聚,平时都靠电话联系。有一次女儿提出给他和老伴买一部智能手机,说可以发微信,可以视频聊天,不用花钱还方便。陈大爷一句话就把女儿呛了回去:“不要!我就看不惯你们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
前年大年夜,儿子女儿两家都从外地回来了,陈大爷跟老伴欢欢喜喜地端上了准备好久的年夜饭,大声吆喝:“吃年饭喽!”可没人响应。老两口举目望去,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女、外孙六个人全都低着头在手机上不停地刷屏。陈大爷气得一把夺过儿子的手机,嗖地一下扔到了沙发上,其他人似乎被他的举动吓到了,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他……最后,陈大爷被老伴劝回了房间,无论几个晚辈怎么道歉,他就是不开门。
那个年过得很沉闷。一连几天儿子女儿都小心翼翼,生怕冒犯了老爸,只有上高中的孙子在就要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大大咧咧地说:“爷爷,您这个样子大家都不敢跟您玩啦!不如我教您玩智能手机,您也加入我们的行列吧!”陈大爷其实也很后悔:好不容易一家人团聚,就因为玩个手机弄得家里如此沉闷,太不值得了。于是,他对孙子点了点头。就这样,孙子用自己的手机,手把手地教陈大爷怎么上网,怎么用微信聊天、发照片、录视频。孩子们离家后,陈大爷立即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主动尝试着跟远在深圳的女儿语音聊天,这一聊就聊上了瘾。他不由得感慨:“又不花钱又方便,可比以往打长途电话划算多了!”
不久,孫子建了一个亲友微信群,把包括陈大爷在内的一家人全拉进了群里。陈大爷又教老伴学会了玩微信,如今一家人经常微信群聊。而陈大爷除了玩微信,还用手机刷微博、看新闻、玩游戏。当一家人再次新年团聚时,陈大爷给孙子孙女的压岁钱也变成了微信红包,一家人过了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
不知不觉成“手机控”,
伤“心”又伤身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步入“微”时代,过上“潮”生活,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体现。但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一些中老年人渐渐形成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到了“无手机不如厕、无手机不等待、无手机不睡觉”的地步,不但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危及夫妻感情和身心健康。
人到中年的张力成、黄兰夫妇最近在闹离婚,起因就是玩手机。黄兰常常半夜醒来发现丈夫在玩手机,有时还对着手机笑,她不禁怀疑丈夫在网恋。而丈夫不但不承认网恋,还说她无理取闹。
张力成夫妇原本是邻居眼里的恩爱夫妻。多年来,张力成工作之余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功课,黄兰买菜做饭料理家务,夫妻关系一直比较和睦。自从一年前孩子上了大学,夫妻俩不用围着孩子转,家务也少了,张力成开始迷恋手机。每天下班一回到家,他便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等黄兰做好饭喊好几遍,他才极不情愿地起身到餐桌上吃饭。而且,吃饭的时候他也把手机放在手边,嘴上吃着饭,眼睛看着手机。有时黄兰跟他说话,他就像没听见似的,精力全在手机上。黄兰好几次伸着脖子想看看他到底在看什么,他总是急忙用手盖住手机屏。黄兰不由得怀疑他在搞网恋,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痴迷,还怕她看见呢?可张力成死活不承认网恋,说自己就是在网上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反而指责黄兰没事找事。两人就此有了口角,原本和睦的夫妻关系逐渐恶化。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两人开始冷战,从互不理睬发展到各玩各的,黄兰有时饭也不做,下班后直接到小区门口跳广场舞,张力成也无所谓,在外面随便吃点饭,回家后就抱着手机刷屏。如今,两人的婚姻关系已岌岌可危。 早有专家断言,手机必将成为影响夫妻关系的第一杀手。目前这一断言正成为现实——不但年轻夫妻因一方痴迷手机而危及婚姻的现象比比皆是,中老年夫妻因为玩手机而导致夫妻感情受损甚至婚姻关系破裂的现象也正日渐增多。
除了危及夫妻关系,“手机控”给中老年人带来的另一不利影响是危及身心健康。70岁的张大爷不爱出门,成天宅在家里,常常开着电视打瞌睡,而晚上又睡不着。女儿怕他闷出病来,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想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想到,用上智能手机后,张大爷“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下子加了几个微信群:花友群、书友群、武侠小说交流群,其中他最沉迷的就是武侠小说群。他年轻时就喜欢看武侠小说,现在找到一群相同爱好的网友,大家经常相互推荐好看的小说,分享读后感,他沉迷其中,觉得成天忙得时间不够用,就更不愿出门了。
前不久,张大爷正在家里用手机看武侠小说,突然眼前一黑,右眼的下半部分失去了光感。他以为是长时间看手机导致视力疲劳,并未在意,强迫自己停了两天没玩手机。可情况不但未见好转,两天后他的整个眼睛似乎都失去了光感。张大爷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赶紧让家人带他去了医院。
经检查,张大爷被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俗称“眼中风”,病因确实与长时间看手机有关,而且他的视力已严重下降,想要恢复几乎不太可能。
像张大爷这样的“手机控”,过度使用手机除了极易引发眼病,还会导致失眠、颈椎病,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此外,中老年“手机控”现象还极易引发安全风险。65岁的李大妈用上智能手机后,迷上了微信晒图,买了新衣服要晒,买了好吃的水果要晒,甚至每天吃的菜也要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再开吃。做菜是李大妈的强项,以往,她只是在晚辈们回家团聚时才大张旗鼓地露两手,自己一个人吃饭总是比较凑合。可自从用上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微信以后,她无时无刻不对做饭做菜保持着浓厚兴趣——不单纯是为了吃,更是为了晒。一周之内每天换菜谱,每做好一道菜都要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被网友点赞让她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后来,在微信朋友圈里老姐妹们的要求下,她又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发视频。去年夏天,她做一道炸鸡翅,边做边拍视频时,因为手上有油,拍得又太专注,结果手机突然滑落掉进了油锅,滚烫的食用油四处飞溅,她的手臂、面部和颈部都严重烫伤。好在她处置妥当,忍着剧痛及时关了燃气,捞出了手机,并打电话叫来儿子立即送她去了医院,并未引发更严重后果,只是出院后手上脸上留下了多处疤痕。
而51岁的秦大妈因为玩手机所导致的后果就严重得多。她是边带孩子边玩手机,险些要了外孙子的命。
秦大妈是在退休后被女儿女婿请去带外孙的。外孙4岁,秦大妈每天下午4点多接他出幼儿园,然后就让他在小区里玩。小区里的车都走地下通道,地面上没有车,秦大妈觉得很安全,常常让外孙跟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玩,而她自己则坐在一旁的石凳上玩手机。秦大妈是典型的“手机控”,每天基本上从起床开始到睡着之前都不会离开手机。做家务、侍弄孩子时把手机放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手机看看八卦刷刷微信或者玩玩小游戏,她随身携带的包里除了孩子吃的用的,还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数据线和移动电源。
2017年1月初的一天下午,秦大妈带外孙到小区里玩,她看到外孙子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旁边还有小朋友的家长陪着,便安心地坐在石凳上拿出手机斗地主。不知过了多久,听到有人大叫着往小区的景观河边跑,她顿时一惊:外孙子不见了!秦大妈慌忙赶到河边,见保安正从水里抱起一个孩子,那孩子就是她的外孙子!她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原来,其他的小朋友早被家长们带回家了,秦大妈的外孙子一个人到河边玩,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幸亏送医院抢救及时,孩子转危为安,但秦大妈的女儿女婿再也不敢让她带孩子了。
如何从“手机控”
变为“控”手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及交际方式,相对于年轻人来讲,中老年人更容易成为“手机控”,原因有二:一是中老年人大都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状态,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年轻人更多,接触手机的机会也相对更多,而心理上对人际交往的渴望让他们对手机也有着特殊的需求,久而久之便会成瘾。二是不少中老年人亲情缺失,更渴望与亲人朋友保持沟通与交流,而手机恰恰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从而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2016年9月,平安人寿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团聚质量白皮书》显示,受访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连续5年的中秋未与家人团聚,家庭普遍存在团聚次数少、时间短、质量低的情况。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中老年人孤单寂寞,一旦接触到智能手机,他们就很容易沉迷,从虚拟世界寻求慰藉。
事实上,中老年人合理使用手机是有益的。首先,能够拓宽视野。比如在手机上看新闻、读书、查阅资料,能随时保持对外界的了解,还可以开启网上购物、玩游戏、打车、叫外卖等智能生活,保持生活不落伍。其次是方便情感交流。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曾经是很多父母的心头痛,但如果能成为智能爸妈,就有可能与子女保持顺畅的沟通,进而改善亲子关系。此外,临床医生认为,“微”生活能够帮助老年人对抗老年失智。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循着标准程序应付日常生活,习惯动作驾轻就熟,神经讯号的传导模式固化,如果多接触陌生事物,多接受新的信息,能够刺激新的神经传导回路,让大脑反应更为敏捷。
但獲益的前提是有节制地使用手机,这就需要变“手机控”为“控”手机。为此相关专家建议:首先中老年人要自律。一是劳逸结合。老年科医生吴永华提醒,中老年人切记不能长时间玩手机。因其身体机能远不如年轻人,所以在玩手机时务必多注意休息,否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他建议,中老年人玩手机时每半小时到1小时要适当运动一下,走走路、拍拍背,睡前尽量别刷朋友圈或抢红包,以平稳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二是转移注意力。可以寻找替代娱乐方式,比如看书、室内或出外运动、旅游等,让休闲生活更充实;多和家人交流,给自己定个规矩,在交谈的时间除了接必要的电话不玩手机;多参加户外活动或聚会,试着不带充电器;给自己制订一个作息计划,将自己的生活排得满满的,不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手机,从减少次数开始,慢慢地从心理上去克制。
其次,子女要多关心、陪伴。高级心理治疗师吴正言说,中老年人喜欢玩手机,乐于抢红包、看小说,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实社会太枯燥乏味,一旦孩子们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他们自然会放下手机。他建议子女们多花些时间与父母共处,既可以和他们分享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可以选择倾听他们的陈年往事,因为良好的沟通远比强行禁止要来得自然、舒畅和有效,相信他们会很快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
卢先生帮助母亲摆脱“手机控”的做法就很值得仿效。卢先生原本也是“手机控”,老婆、儿子也成天手机不离手,一家三口一回到家便各自玩手机。为了让母亲不孤单,他特意教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但没想到,母亲学会后比他还上瘾,每天从早到晚人不离机,身体各种毛病都来了,颈椎、腰椎、视力都出了问题,后来还查出了脑血栓,罪魁祸首就是玩手机过度,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母亲从医院回来后,卢先生给老婆孩子约法三章,每人每天至少抽出一个小时陪老妈,一起做家务、聊天、看电视、散步等。一开始,老妈还时不时看一下手机,后来,见他们都不看手机,老太太也不好意思看了。几天后,老太太感叹道,其实手机上那些都是空的,有你们陪着比什么都好!
老太太的话道出了许多中老年“手机控”的心声:亲情是最好的陪伴,亲情多了,“手机控”自然就少了。
〔编辑:冯士军〕
前几年,随着手机游戏的出现,手机功能得以拓展,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能玩游戏,于是,手机成了广大年轻人的新“玩伴”,大量年轻的“手机控”随之出现——他们成天机不离手,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而最近两三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手机的功能进一步拓展,看新闻、聊QQ、发微信、刷朋友圈,手机的影响力迅速向中老年人扩展,大量中老年朋友正成为新的“手机控”群体——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能离开手机。一些中老年夫妻,居家生活近在咫尺,却各捧一部手机不停地刷屏,发微信、抢红包、刷朋友圈,甚至因为过度依赖手机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智能手机普及,
催生中老年“手机达人”
2016年7月份,49岁的小学教师鲁萍应邀参加高中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因为平时生活圈子狭窄,鲁萍极少跟同学来往。这次参加同学会,她特意从头到脚换了新行头,到美发店做了头发,还精心挑选了首饰。她觉得,当年自己没考上大学,只当了个小学老师,如今绝不能在老同学面前跌份儿。可她万万没想到,一番精心准备,最终还是在同学面前出了“洋相”。
那天,鲁萍到达聚会的酒店签完到,负责接待的同学让她用手机扫码进群,她当场就愣住了:“什——什——么扫码?进什么群?”同学显然被她的反应雷到了,说:“微信扫码啊,然后就能进同学微信群了。你——没有微信吗?”
鲁萍顿时有些窘,她还真没用过微信!她有一部苹果6手机,是女儿送给她的,当初她还责备女儿花冤枉钱:“我就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要这么高档的手机干什么?”自然,当女儿要教她使用微信等软件时,她也一口回绝:“你们年轻人才玩那些玩意儿!”
就这样,新款苹果手机被她当成老人机使用,女儿说她落伍了她还不以为然。现在,在老同学面前出丑,她脸上有些挂不住。当同学要现场帮她下载微信时,她赶忙给自己找台阶:“回头我自己弄吧,最近眼睛不太好,等眼睛好了我再玩。”
接下来,微信群里抢红包几乎贯穿聚会的全过程,大家抢得热火朝天,鲁萍只能尴尬地坐在一边看热闹。
聚会结束回到家,受了刺激的鲁萍要女儿立即教她玩微信,还下载了QQ、淘宝、唯品会、支付宝、美团等手机应用软件,她要尽快赶上潮流。
不久,学会玩微信的鲁萍主动加入了同学微信群、同事微信群、朋友微信群,并一发而不可收,自己还建起了亲友群、学生家长群。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在各个群里发起话题讨论,转发各类文章,成了十足的“手机达人”。
62岁的刘大妈,同样是一名“手机达人”。她不仅用手机软件聊天、晒照片,还通过手机叫外卖、网购、打车、追剧,就连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机软件计步。
刘大妈是一年前跳广场舞时接触手机上网的。舞蹈队为了联系方便,建了个微信群。刘大妈便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当时老伴还笑她“八十岁学吹鼓手”,如今,老伴却求着她教自己手机上网。在舞蹈队,刘大妈是有名的“手机通”,很多老年舞友都曾向她请教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75岁的陈大爷,两年前还是个抗拒智能手机的倔老头儿,如今也加入了“手机达人”行列,机缘是一次家庭聚会。
陈大爷的一双儿女都很有出息,儿子在北城工作,女儿在深圳上班,都在当地安了家,只有过年一家人才能团聚,平时都靠电话联系。有一次女儿提出给他和老伴买一部智能手机,说可以发微信,可以视频聊天,不用花钱还方便。陈大爷一句话就把女儿呛了回去:“不要!我就看不惯你们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
前年大年夜,儿子女儿两家都从外地回来了,陈大爷跟老伴欢欢喜喜地端上了准备好久的年夜饭,大声吆喝:“吃年饭喽!”可没人响应。老两口举目望去,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女、外孙六个人全都低着头在手机上不停地刷屏。陈大爷气得一把夺过儿子的手机,嗖地一下扔到了沙发上,其他人似乎被他的举动吓到了,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他……最后,陈大爷被老伴劝回了房间,无论几个晚辈怎么道歉,他就是不开门。
那个年过得很沉闷。一连几天儿子女儿都小心翼翼,生怕冒犯了老爸,只有上高中的孙子在就要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大大咧咧地说:“爷爷,您这个样子大家都不敢跟您玩啦!不如我教您玩智能手机,您也加入我们的行列吧!”陈大爷其实也很后悔:好不容易一家人团聚,就因为玩个手机弄得家里如此沉闷,太不值得了。于是,他对孙子点了点头。就这样,孙子用自己的手机,手把手地教陈大爷怎么上网,怎么用微信聊天、发照片、录视频。孩子们离家后,陈大爷立即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主动尝试着跟远在深圳的女儿语音聊天,这一聊就聊上了瘾。他不由得感慨:“又不花钱又方便,可比以往打长途电话划算多了!”
不久,孫子建了一个亲友微信群,把包括陈大爷在内的一家人全拉进了群里。陈大爷又教老伴学会了玩微信,如今一家人经常微信群聊。而陈大爷除了玩微信,还用手机刷微博、看新闻、玩游戏。当一家人再次新年团聚时,陈大爷给孙子孙女的压岁钱也变成了微信红包,一家人过了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
不知不觉成“手机控”,
伤“心”又伤身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步入“微”时代,过上“潮”生活,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体现。但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一些中老年人渐渐形成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到了“无手机不如厕、无手机不等待、无手机不睡觉”的地步,不但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危及夫妻感情和身心健康。
人到中年的张力成、黄兰夫妇最近在闹离婚,起因就是玩手机。黄兰常常半夜醒来发现丈夫在玩手机,有时还对着手机笑,她不禁怀疑丈夫在网恋。而丈夫不但不承认网恋,还说她无理取闹。
张力成夫妇原本是邻居眼里的恩爱夫妻。多年来,张力成工作之余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功课,黄兰买菜做饭料理家务,夫妻关系一直比较和睦。自从一年前孩子上了大学,夫妻俩不用围着孩子转,家务也少了,张力成开始迷恋手机。每天下班一回到家,他便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等黄兰做好饭喊好几遍,他才极不情愿地起身到餐桌上吃饭。而且,吃饭的时候他也把手机放在手边,嘴上吃着饭,眼睛看着手机。有时黄兰跟他说话,他就像没听见似的,精力全在手机上。黄兰好几次伸着脖子想看看他到底在看什么,他总是急忙用手盖住手机屏。黄兰不由得怀疑他在搞网恋,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痴迷,还怕她看见呢?可张力成死活不承认网恋,说自己就是在网上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反而指责黄兰没事找事。两人就此有了口角,原本和睦的夫妻关系逐渐恶化。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两人开始冷战,从互不理睬发展到各玩各的,黄兰有时饭也不做,下班后直接到小区门口跳广场舞,张力成也无所谓,在外面随便吃点饭,回家后就抱着手机刷屏。如今,两人的婚姻关系已岌岌可危。 早有专家断言,手机必将成为影响夫妻关系的第一杀手。目前这一断言正成为现实——不但年轻夫妻因一方痴迷手机而危及婚姻的现象比比皆是,中老年夫妻因为玩手机而导致夫妻感情受损甚至婚姻关系破裂的现象也正日渐增多。
除了危及夫妻关系,“手机控”给中老年人带来的另一不利影响是危及身心健康。70岁的张大爷不爱出门,成天宅在家里,常常开着电视打瞌睡,而晚上又睡不着。女儿怕他闷出病来,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想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想到,用上智能手机后,张大爷“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下子加了几个微信群:花友群、书友群、武侠小说交流群,其中他最沉迷的就是武侠小说群。他年轻时就喜欢看武侠小说,现在找到一群相同爱好的网友,大家经常相互推荐好看的小说,分享读后感,他沉迷其中,觉得成天忙得时间不够用,就更不愿出门了。
前不久,张大爷正在家里用手机看武侠小说,突然眼前一黑,右眼的下半部分失去了光感。他以为是长时间看手机导致视力疲劳,并未在意,强迫自己停了两天没玩手机。可情况不但未见好转,两天后他的整个眼睛似乎都失去了光感。张大爷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赶紧让家人带他去了医院。
经检查,张大爷被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俗称“眼中风”,病因确实与长时间看手机有关,而且他的视力已严重下降,想要恢复几乎不太可能。
像张大爷这样的“手机控”,过度使用手机除了极易引发眼病,还会导致失眠、颈椎病,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此外,中老年“手机控”现象还极易引发安全风险。65岁的李大妈用上智能手机后,迷上了微信晒图,买了新衣服要晒,买了好吃的水果要晒,甚至每天吃的菜也要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再开吃。做菜是李大妈的强项,以往,她只是在晚辈们回家团聚时才大张旗鼓地露两手,自己一个人吃饭总是比较凑合。可自从用上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微信以后,她无时无刻不对做饭做菜保持着浓厚兴趣——不单纯是为了吃,更是为了晒。一周之内每天换菜谱,每做好一道菜都要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被网友点赞让她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后来,在微信朋友圈里老姐妹们的要求下,她又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发视频。去年夏天,她做一道炸鸡翅,边做边拍视频时,因为手上有油,拍得又太专注,结果手机突然滑落掉进了油锅,滚烫的食用油四处飞溅,她的手臂、面部和颈部都严重烫伤。好在她处置妥当,忍着剧痛及时关了燃气,捞出了手机,并打电话叫来儿子立即送她去了医院,并未引发更严重后果,只是出院后手上脸上留下了多处疤痕。
而51岁的秦大妈因为玩手机所导致的后果就严重得多。她是边带孩子边玩手机,险些要了外孙子的命。
秦大妈是在退休后被女儿女婿请去带外孙的。外孙4岁,秦大妈每天下午4点多接他出幼儿园,然后就让他在小区里玩。小区里的车都走地下通道,地面上没有车,秦大妈觉得很安全,常常让外孙跟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玩,而她自己则坐在一旁的石凳上玩手机。秦大妈是典型的“手机控”,每天基本上从起床开始到睡着之前都不会离开手机。做家务、侍弄孩子时把手机放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手机看看八卦刷刷微信或者玩玩小游戏,她随身携带的包里除了孩子吃的用的,还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数据线和移动电源。
2017年1月初的一天下午,秦大妈带外孙到小区里玩,她看到外孙子跟几个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旁边还有小朋友的家长陪着,便安心地坐在石凳上拿出手机斗地主。不知过了多久,听到有人大叫着往小区的景观河边跑,她顿时一惊:外孙子不见了!秦大妈慌忙赶到河边,见保安正从水里抱起一个孩子,那孩子就是她的外孙子!她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原来,其他的小朋友早被家长们带回家了,秦大妈的外孙子一个人到河边玩,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幸亏送医院抢救及时,孩子转危为安,但秦大妈的女儿女婿再也不敢让她带孩子了。
如何从“手机控”
变为“控”手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及交际方式,相对于年轻人来讲,中老年人更容易成为“手机控”,原因有二:一是中老年人大都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状态,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年轻人更多,接触手机的机会也相对更多,而心理上对人际交往的渴望让他们对手机也有着特殊的需求,久而久之便会成瘾。二是不少中老年人亲情缺失,更渴望与亲人朋友保持沟通与交流,而手机恰恰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从而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2016年9月,平安人寿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团聚质量白皮书》显示,受访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连续5年的中秋未与家人团聚,家庭普遍存在团聚次数少、时间短、质量低的情况。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中老年人孤单寂寞,一旦接触到智能手机,他们就很容易沉迷,从虚拟世界寻求慰藉。
事实上,中老年人合理使用手机是有益的。首先,能够拓宽视野。比如在手机上看新闻、读书、查阅资料,能随时保持对外界的了解,还可以开启网上购物、玩游戏、打车、叫外卖等智能生活,保持生活不落伍。其次是方便情感交流。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曾经是很多父母的心头痛,但如果能成为智能爸妈,就有可能与子女保持顺畅的沟通,进而改善亲子关系。此外,临床医生认为,“微”生活能够帮助老年人对抗老年失智。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循着标准程序应付日常生活,习惯动作驾轻就熟,神经讯号的传导模式固化,如果多接触陌生事物,多接受新的信息,能够刺激新的神经传导回路,让大脑反应更为敏捷。
但獲益的前提是有节制地使用手机,这就需要变“手机控”为“控”手机。为此相关专家建议:首先中老年人要自律。一是劳逸结合。老年科医生吴永华提醒,中老年人切记不能长时间玩手机。因其身体机能远不如年轻人,所以在玩手机时务必多注意休息,否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他建议,中老年人玩手机时每半小时到1小时要适当运动一下,走走路、拍拍背,睡前尽量别刷朋友圈或抢红包,以平稳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二是转移注意力。可以寻找替代娱乐方式,比如看书、室内或出外运动、旅游等,让休闲生活更充实;多和家人交流,给自己定个规矩,在交谈的时间除了接必要的电话不玩手机;多参加户外活动或聚会,试着不带充电器;给自己制订一个作息计划,将自己的生活排得满满的,不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手机,从减少次数开始,慢慢地从心理上去克制。
其次,子女要多关心、陪伴。高级心理治疗师吴正言说,中老年人喜欢玩手机,乐于抢红包、看小说,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实社会太枯燥乏味,一旦孩子们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他们自然会放下手机。他建议子女们多花些时间与父母共处,既可以和他们分享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可以选择倾听他们的陈年往事,因为良好的沟通远比强行禁止要来得自然、舒畅和有效,相信他们会很快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
卢先生帮助母亲摆脱“手机控”的做法就很值得仿效。卢先生原本也是“手机控”,老婆、儿子也成天手机不离手,一家三口一回到家便各自玩手机。为了让母亲不孤单,他特意教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但没想到,母亲学会后比他还上瘾,每天从早到晚人不离机,身体各种毛病都来了,颈椎、腰椎、视力都出了问题,后来还查出了脑血栓,罪魁祸首就是玩手机过度,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母亲从医院回来后,卢先生给老婆孩子约法三章,每人每天至少抽出一个小时陪老妈,一起做家务、聊天、看电视、散步等。一开始,老妈还时不时看一下手机,后来,见他们都不看手机,老太太也不好意思看了。几天后,老太太感叹道,其实手机上那些都是空的,有你们陪着比什么都好!
老太太的话道出了许多中老年“手机控”的心声:亲情是最好的陪伴,亲情多了,“手机控”自然就少了。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