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什么?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t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孤独是一个人站在大街上看着街灯一盏一盏地亮起,周边的人步履匆匆,而你却找不到方向;孤独是一桌人围坐在一起言笑晏晏,你却始终插不上话;孤独是你有着庞大的朋友圈,却找不出一个可以谈心的人。
  蒋勋说孤独有声。他时常在台湾听见孤独从角落里发出来的声音。两人贴面而睡,孤独在那里;话语掷地有声,孤独在那里;一人安静思考,孤独在那里。
  我喜欢陈绮贞的《孤岛》,她想象自己是蔚蓝海水之中的岛屿,恋人的话语,猜来猜去看不清楚,是岛屿周围一望无际的海水。终点在哪里?那个人也是一座孤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实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猜来猜去,把自己困在心的孤岛里。要互相了解对方,还是直接交流来得简单粗暴。
  谁不孤独呢?我们都是孤独的自己。孤零零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不带一片云彩地走。浪漫的人把自己的温暖寄托在“那一头有人在等我”这样的念头上。
  昨晚看《东方主战场》回顾二战。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是孤独的,整个中国是孤独的。在祖国的废墟里,尸体是孤独的,哭泣的母亲是孤独的,抽噎的儿童是孤独的。死亡是孤独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S.A.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参加过二战的白俄罗斯女兵,以女性视角重新揭开二战的残酷。有的女孩子刚到14岁,可是她是家里的大姑娘,理当为国家效力。有的刚满18岁,头天还在试新鞋、花裙子,满怀欣喜奔赴约会,以为那天会被求婚,英俊的男友却沉重地告诉她:“战争来了。”年轻人消失在白桦林,没有人来祭奠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千吗来找我?你可以去跟我丈夫谈嘛。他可爱说往事了。指挥员叫什么名字,将军叫什么名字,部队的番号是什么,他全记得。可我只记得我自己,记得我自己的战争。虽然生活在人群中。但总是形单影只,因为在死亡面前,人永远是孤独的。我能记住的就是那种阴森恐怖的孤独感。”
  感性的女兵们被迫成为时代的滚轮,倾轧过西伯利亚的土地,倾轧过她们的青春。现在,克里米亚的人们都生活在花丛中。但这些女兵依旧生活在回忆、痛苦中,战争让她们变得不像女人。她们拥有战争遗留的群体性孤独。
  战争的孤独离我们渐远了,孤独并没有。
  技术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从楼与楼之间喊话,到用座机联系,再到约会时捧着手机谁也不理谁;从面对面的交谈,到网上聊天,到仅仅在别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从与陌生人在公交车上的攀谈,到低头从手机里找朋友尬聊……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和人见面,我把手机调成静音,对方却一直在刷微博,我只好从咖啡厅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看了好久,虽然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虽然我真的没看懂。在列车的候车厅里。我收起手机试图和坐在旁边的女孩交流,她被我打扰抬起头,警惕的眼神让我放弃这想法。
  也许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人是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我是双子座,尤其爱自由。曾有追我的男生因为我晚接了电话就生气,以为我是故意的。大概我也不能给别人安全感吧。虚拟世界里也许让人更加自如。于是有这种奇怪现象:网上聊得来的两个人。见了面却无所适从。
  但我认为这些(不被束缚和虚拟世界里的自如感)都不能作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理由。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技术性群体孤独的有一部电——Her。
  和妻子离婚后的男主角终日沉湎在悲伤中,终于被人工智能救离苦海,这时,电影的色彩开始明快起来。他的人工伴侣是有着温柔声线的女子。会极具效率地帮他整理文件,会为他唱歌,甚至会为他找来年轻貌美的女子,让她代替自己与男主亲热,也不会河东狮吼、无理取闹,简直是完美情人。可是,她终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当男主发现这个“女人”竟然同时和这个世界的其他許多男人在一起时,他是崩溃的。
  最终。男主多年的女性好友充当了救世主。
  观影时,我觉得新奇的同时也感到恐怖。就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电影中很多东西可能成为现实,甚至可能更加残酷。
  不少人抱怨人际关系难处,儿女不孝,婚姻不满。而机器人不仅能温柔待你,想解除关系也不麻烦,他们也不会悲伤。总有一天,机器人与人类备占一半江山。
  而我的恐惧感正是来自这种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Her里,男主角站在楼梯中间,上上下下的人低头拿着手机穿梭不息,没有人关心他人如何。他们的肉体虽在,灵魂却已经远行。
  如果灵魂远离了肉体,那么是否就如同电影《镰仓物语》中所表述的那样,代表着人已经死亡,将要开始黄泉之旅?飘荡的灵魂可能再也不会去关注被遗弃在原地的、迅速衰老腐败、变得沉重疲软的肉体了。人的神性和兽性被更加明显地区分,神性主导了人的肉体动向,甚至可以运用多种没有感情的方式解决、稀释人的兽性。到那时,战争依然会爆发,不过是以更加隐秘的形式爆发,一个软件病毒就足以让城市瘫痪,引发世界性的灾难,如同《夏日大作战》。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sweetlove.”(如今这世界需要的是爱,甜蜜的爱。)
  此歌旋律不错。
其他文献
★  小毕跟我小学同班,又是隔壁邻居,当初搬来村子里,毕家已在此地住了十几年。记得第一次看到小毕是搬来当天,我在院子搬花盆,靠着竹篱笆将花一盆盆摆好,忽然篱笆那边蔷薇花丛里有人喊我:“喂!”抬头一看,呸,是个黑头小男生,走过去,他说:“我知道你们姓朱——”当面就把一只绿精精的大毛虫分尸了。焉知我是不怕毛虫的,抓了一把泥土丢他,他见没有吓到我,气得骂:“猪——Biang——啊。”哈哈地笑着跑开了。 
期刊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  你好,之华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周迅/秦昊/杜江/张子枫/邓恩熙  上映日期:2018-11-09  片长:114分钟  在电影《你好,之华》中,第一个镜头对着一个色调清冷的房间,我们看到的是
期刊
那是一个动荡而传奇的时代。文人墨客,官宦商人,无一不在家国之下颠沛流离,无一不看着满目疮痍心忧天下,无一不是在内优外患之间踩着钢丝度日。但可惜的是,在传奇时代之下,某一个人的大起大落、沉浮一生,根本不重要,他不过是这个时代的蝼蚁,无足轻重的牺牲品。可叹的是留给后人纷说的却变成了一段历史、一个平面的英雄或平面的小人、一段好与坏的对峙与抗衡。胡雪岩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就变成了这样一段传奇。  编剧要去创
期刊
打我记事起,系着深蓝围裙的胖胖的阿南婶和她的便利店就在那里了——小巷的入口处,于是我上学放学都会跟她打个招呼,零用钱也多花在她那里。今天,空气中已凝结了一些夜色,我打完球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阿南婶的小店。  “阿南婶!”  “小滋!”阿南婶背后的货架已近全空,棚户区改造促使她限期搬离,“留了一瓶无糖汽水给你,现在是大姑娘了,爱漂亮了!”阿南婶打开水柜,递给我。  “什么时候走?”  “今晚就走了。
期刊
明人宋懋澄曾云自己年岁渐长,见识日增,但人品日减,这并非他真正损了人品,只是他在经历风雨之后,对一些事不再循规蹈矩,看得更开。所以才有了今人这一说:“见识越广,计较越少;经历越多,抱怨越少。”一个人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就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地方,能学会包容,求同存异;一个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心智见长,自然无暇抱怨太多琐碎之事。  年岁渐长,看到更多的东西,经历更多的人和事,我們大多会选择摒弃
期刊
我老了的时候要穿紫色的衣服,  配一顶既不搭衣服也不过合我的红帽子。  把我所有的养老全都用来买  白兰地和防晒于套  还育绸缎凉鞋。  然后说我们没钱买黄油了。  累了的时候。我要坐在人行道上,  我要在店里疯狂试吃  我要按警铃。  我要用我的拐杖划过公家的栅栏,  还要为我年轻时做人太正经找些借口。  我要穿才也鞋出门淋雨  摘别人家院子里的花,  还要学着吐口水。  你可以着且到惊人的衫,
期刊
近日,新华网发布署名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予以严厉批评,认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一些网民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娘炮”刷屏的现象表示担忧,呼吁“好好治治这股‘娘炮’歪风”“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我不喜欢“娘炮”之类的称呼。也不喜欢所谓“小鲜肉”的明星。但在我看来,“娘”文化应当是一种有尊严的亚文化。  所谓“娘”的男生也应受到尊重。人是生而有
期刊
白话文的自然跳脱、清新随性是今人得以直抒胸臆的关键。今声聚焦现当代美文与时文阅读,今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振聋发聩,声声入耳。活在当下,既严肃又幸福。  当你说“我的名字是麦肯齐·阿尔特曼”时,享受人们脸上惊讶的表情吧。当他们问起,解释说,是的,你的母亲去中国领养了你;不,你不认识你的亲生父母;不,你不会说中文。当他们说你没有口音时,礼貌地微笑。  十八岁时,接纳俄亥俄州一所小型文科学校的席位,四小时路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  五  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在沙发上迷迷糊糊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还是骑着自行车穿来穿去的高中生,和卜阳一起坐在河堤旁喝汽水,两人说说笑笑。可能是自己一直在探索高中的回忆。就做了一个这样的
期刊
真正的不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