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孤独是一个人站在大街上看着街灯一盏一盏地亮起,周边的人步履匆匆,而你却找不到方向;孤独是一桌人围坐在一起言笑晏晏,你却始终插不上话;孤独是你有着庞大的朋友圈,却找不出一个可以谈心的人。
蒋勋说孤独有声。他时常在台湾听见孤独从角落里发出来的声音。两人贴面而睡,孤独在那里;话语掷地有声,孤独在那里;一人安静思考,孤独在那里。
我喜欢陈绮贞的《孤岛》,她想象自己是蔚蓝海水之中的岛屿,恋人的话语,猜来猜去看不清楚,是岛屿周围一望无际的海水。终点在哪里?那个人也是一座孤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实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猜来猜去,把自己困在心的孤岛里。要互相了解对方,还是直接交流来得简单粗暴。
谁不孤独呢?我们都是孤独的自己。孤零零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不带一片云彩地走。浪漫的人把自己的温暖寄托在“那一头有人在等我”这样的念头上。
昨晚看《东方主战场》回顾二战。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是孤独的,整个中国是孤独的。在祖国的废墟里,尸体是孤独的,哭泣的母亲是孤独的,抽噎的儿童是孤独的。死亡是孤独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S.A.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参加过二战的白俄罗斯女兵,以女性视角重新揭开二战的残酷。有的女孩子刚到14岁,可是她是家里的大姑娘,理当为国家效力。有的刚满18岁,头天还在试新鞋、花裙子,满怀欣喜奔赴约会,以为那天会被求婚,英俊的男友却沉重地告诉她:“战争来了。”年轻人消失在白桦林,没有人来祭奠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千吗来找我?你可以去跟我丈夫谈嘛。他可爱说往事了。指挥员叫什么名字,将军叫什么名字,部队的番号是什么,他全记得。可我只记得我自己,记得我自己的战争。虽然生活在人群中。但总是形单影只,因为在死亡面前,人永远是孤独的。我能记住的就是那种阴森恐怖的孤独感。”
感性的女兵们被迫成为时代的滚轮,倾轧过西伯利亚的土地,倾轧过她们的青春。现在,克里米亚的人们都生活在花丛中。但这些女兵依旧生活在回忆、痛苦中,战争让她们变得不像女人。她们拥有战争遗留的群体性孤独。
战争的孤独离我们渐远了,孤独并没有。
技术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从楼与楼之间喊话,到用座机联系,再到约会时捧着手机谁也不理谁;从面对面的交谈,到网上聊天,到仅仅在别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从与陌生人在公交车上的攀谈,到低头从手机里找朋友尬聊……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和人见面,我把手机调成静音,对方却一直在刷微博,我只好从咖啡厅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看了好久,虽然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虽然我真的没看懂。在列车的候车厅里。我收起手机试图和坐在旁边的女孩交流,她被我打扰抬起头,警惕的眼神让我放弃这想法。
也许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人是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我是双子座,尤其爱自由。曾有追我的男生因为我晚接了电话就生气,以为我是故意的。大概我也不能给别人安全感吧。虚拟世界里也许让人更加自如。于是有这种奇怪现象:网上聊得来的两个人。见了面却无所适从。
但我认为这些(不被束缚和虚拟世界里的自如感)都不能作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理由。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技术性群体孤独的有一部电——Her。
和妻子离婚后的男主角终日沉湎在悲伤中,终于被人工智能救离苦海,这时,电影的色彩开始明快起来。他的人工伴侣是有着温柔声线的女子。会极具效率地帮他整理文件,会为他唱歌,甚至会为他找来年轻貌美的女子,让她代替自己与男主亲热,也不会河东狮吼、无理取闹,简直是完美情人。可是,她终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当男主发现这个“女人”竟然同时和这个世界的其他許多男人在一起时,他是崩溃的。
最终。男主多年的女性好友充当了救世主。
观影时,我觉得新奇的同时也感到恐怖。就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电影中很多东西可能成为现实,甚至可能更加残酷。
不少人抱怨人际关系难处,儿女不孝,婚姻不满。而机器人不仅能温柔待你,想解除关系也不麻烦,他们也不会悲伤。总有一天,机器人与人类备占一半江山。
而我的恐惧感正是来自这种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Her里,男主角站在楼梯中间,上上下下的人低头拿着手机穿梭不息,没有人关心他人如何。他们的肉体虽在,灵魂却已经远行。
如果灵魂远离了肉体,那么是否就如同电影《镰仓物语》中所表述的那样,代表着人已经死亡,将要开始黄泉之旅?飘荡的灵魂可能再也不会去关注被遗弃在原地的、迅速衰老腐败、变得沉重疲软的肉体了。人的神性和兽性被更加明显地区分,神性主导了人的肉体动向,甚至可以运用多种没有感情的方式解决、稀释人的兽性。到那时,战争依然会爆发,不过是以更加隐秘的形式爆发,一个软件病毒就足以让城市瘫痪,引发世界性的灾难,如同《夏日大作战》。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sweetlove.”(如今这世界需要的是爱,甜蜜的爱。)
此歌旋律不错。
孤独是一个人站在大街上看着街灯一盏一盏地亮起,周边的人步履匆匆,而你却找不到方向;孤独是一桌人围坐在一起言笑晏晏,你却始终插不上话;孤独是你有着庞大的朋友圈,却找不出一个可以谈心的人。
蒋勋说孤独有声。他时常在台湾听见孤独从角落里发出来的声音。两人贴面而睡,孤独在那里;话语掷地有声,孤独在那里;一人安静思考,孤独在那里。
我喜欢陈绮贞的《孤岛》,她想象自己是蔚蓝海水之中的岛屿,恋人的话语,猜来猜去看不清楚,是岛屿周围一望无际的海水。终点在哪里?那个人也是一座孤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实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猜来猜去,把自己困在心的孤岛里。要互相了解对方,还是直接交流来得简单粗暴。
谁不孤独呢?我们都是孤独的自己。孤零零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不带一片云彩地走。浪漫的人把自己的温暖寄托在“那一头有人在等我”这样的念头上。
昨晚看《东方主战场》回顾二战。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是孤独的,整个中国是孤独的。在祖国的废墟里,尸体是孤独的,哭泣的母亲是孤独的,抽噎的儿童是孤独的。死亡是孤独的。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S.A.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参加过二战的白俄罗斯女兵,以女性视角重新揭开二战的残酷。有的女孩子刚到14岁,可是她是家里的大姑娘,理当为国家效力。有的刚满18岁,头天还在试新鞋、花裙子,满怀欣喜奔赴约会,以为那天会被求婚,英俊的男友却沉重地告诉她:“战争来了。”年轻人消失在白桦林,没有人来祭奠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千吗来找我?你可以去跟我丈夫谈嘛。他可爱说往事了。指挥员叫什么名字,将军叫什么名字,部队的番号是什么,他全记得。可我只记得我自己,记得我自己的战争。虽然生活在人群中。但总是形单影只,因为在死亡面前,人永远是孤独的。我能记住的就是那种阴森恐怖的孤独感。”
感性的女兵们被迫成为时代的滚轮,倾轧过西伯利亚的土地,倾轧过她们的青春。现在,克里米亚的人们都生活在花丛中。但这些女兵依旧生活在回忆、痛苦中,战争让她们变得不像女人。她们拥有战争遗留的群体性孤独。
战争的孤独离我们渐远了,孤独并没有。
技术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从楼与楼之间喊话,到用座机联系,再到约会时捧着手机谁也不理谁;从面对面的交谈,到网上聊天,到仅仅在别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从与陌生人在公交车上的攀谈,到低头从手机里找朋友尬聊……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和人见面,我把手机调成静音,对方却一直在刷微博,我只好从咖啡厅的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看了好久,虽然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虽然我真的没看懂。在列车的候车厅里。我收起手机试图和坐在旁边的女孩交流,她被我打扰抬起头,警惕的眼神让我放弃这想法。
也许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人是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我是双子座,尤其爱自由。曾有追我的男生因为我晚接了电话就生气,以为我是故意的。大概我也不能给别人安全感吧。虚拟世界里也许让人更加自如。于是有这种奇怪现象:网上聊得来的两个人。见了面却无所适从。
但我认为这些(不被束缚和虚拟世界里的自如感)都不能作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理由。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技术性群体孤独的有一部电——Her。
和妻子离婚后的男主角终日沉湎在悲伤中,终于被人工智能救离苦海,这时,电影的色彩开始明快起来。他的人工伴侣是有着温柔声线的女子。会极具效率地帮他整理文件,会为他唱歌,甚至会为他找来年轻貌美的女子,让她代替自己与男主亲热,也不会河东狮吼、无理取闹,简直是完美情人。可是,她终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当男主发现这个“女人”竟然同时和这个世界的其他許多男人在一起时,他是崩溃的。
最终。男主多年的女性好友充当了救世主。
观影时,我觉得新奇的同时也感到恐怖。就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电影中很多东西可能成为现实,甚至可能更加残酷。
不少人抱怨人际关系难处,儿女不孝,婚姻不满。而机器人不仅能温柔待你,想解除关系也不麻烦,他们也不会悲伤。总有一天,机器人与人类备占一半江山。
而我的恐惧感正是来自这种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Her里,男主角站在楼梯中间,上上下下的人低头拿着手机穿梭不息,没有人关心他人如何。他们的肉体虽在,灵魂却已经远行。
如果灵魂远离了肉体,那么是否就如同电影《镰仓物语》中所表述的那样,代表着人已经死亡,将要开始黄泉之旅?飘荡的灵魂可能再也不会去关注被遗弃在原地的、迅速衰老腐败、变得沉重疲软的肉体了。人的神性和兽性被更加明显地区分,神性主导了人的肉体动向,甚至可以运用多种没有感情的方式解决、稀释人的兽性。到那时,战争依然会爆发,不过是以更加隐秘的形式爆发,一个软件病毒就足以让城市瘫痪,引发世界性的灾难,如同《夏日大作战》。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sweetlove.”(如今这世界需要的是爱,甜蜜的爱。)
此歌旋律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