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大多流于形式,课堂中更是少见与预习相链接的教学。鉴于此,文章针对小学高段的语文预习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课前引领预习方法,课上践行“预习式”教学,课后评价预习成果,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语文素养。
【关键词】预习方法;“预习式”教学;预习评价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大多流于形式,课堂中更是少见与预习相链接的教学,久而久之,自然违背了预习的初衷。鉴于此,笔者针对小学高段的预习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课前引领预习方法,课上践行“预习式”教学,课后评价预习成果,扎扎实实地将预习进行到底,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引领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学习主题,单元内不同课文既体现主题特点又各显风格,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因此,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单元整合”的学习观念,引领学生围绕单元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一)单元预习
学习每一个单元,首先要求学生有个整体的印象:一是认真朗读“单元导读”内容,提炼出单元主题、学习重点与方法、准备事项;二是初读“课文”“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了解大意。
(二)课文预习
学习每一篇课文,实行“四步走”的预习方法:第一步,通读课文,试着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第二步,学会质疑,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三步,完成课后练习或略读提示,可以直接在文中画出答案或写在书上;第四步,查找最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摘抄或打印粘贴,必须读懂,为自己所用。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和“回顾·拓展”预习
“口语交际与习作”和“回顾·拓展”的预习重在材料的收集。“口语交际与习作”的预习可以收集一些新闻报道、生活趣闻、亲身经历等;“回顾·拓展”的预习可以收集相关的课外阅读积累,如名言警句、课外书籍、学习成果等。
二、课上针对预习情况,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地对“预习式”教学进行探索,形成“板块式”教学设计,建构民主合作的生本课堂,扎扎实实地将预习进行到底。
(一)“预习·共享”式教学
“预习·共享”式教学提倡的是一种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课《感悟人生》,分三步进行对话共享。
第一步,分享自学收获,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从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中选一篇你喜欢的,然后说说主要内容。
第二步,关注单元学习重点,实现学生与文本内涵的深层对话。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这些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在书中划出这些启示的相关句子。
第三步,做好課后延伸,实现学生与课外实践的碰撞对话。为了把课文学得更扎实,更深入,我们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有:A.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和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做成书签勉励自己;B.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自然,关注生活;C.推荐阅读文言文《揠苗助长》、孟子格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背影》,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及相关成语故事。
(二)“预习·讨论” 式教学
“预习·讨论”式教学凸显的是讨论的常规化。在“以生为本”的讨论中,使学生的感悟水平得以提升,使其内在的潜力资源得以开发。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教学,分三步进行讨论探究。
第一步,分享自学收获,讨论“年味”。作者写了春节中哪几个重要的日子,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品品年是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第二步,聚焦重点,讨论表达特点。A.认真读读第7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B.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看看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灯的多;C.小练笔(场景描写),联系实际写写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或展开想象,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D.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第三步,拓展延伸,探究“春节习俗”。对比阅读,交流春节各地的习俗。
(三)“预习·检测” 式教学
“预习·检测”式教学更关注学习的效果。将预习与检测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以测导学、以测促学、以测固学”。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每次检测教学设计必须多层次。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结课“回顾·拓展”,分三步进行检测学习。
第一步,“内容回顾 民俗拓展”检测。
A.课前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请连一连。
傣族 藏族 彝族 蒙古族 畲族
火把节 泼水节 那达慕 乌饭节 雪顿节
B.课前你积累了哪些描绘民风民俗的诗文,完成《作业本》第六题:默写古诗并填空。
第二步,“写法回顾 阅读迁移”检测。
A.交流本单元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完成表格1。
B.拓展阅读,完成《作业本》第七题:默读短文《塘栖》节选,完成练习。
第三步,“趣味语文 即兴创作”检测。
A.古诗新编。如本班学生苏忠鑫改编的《回乡偶书》真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B.趣味练习。根据短文情境给句子加上标点。“有一位记者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标题为‘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 以上三种“预习式”教学模式是融会贯通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根据学生已有的预习情况,在生成课堂中及时捕捉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开展教学,真真正正地让学生求知、解惑、提能,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课后评价预习成果,促进良性循环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作为一项巨大而又枯燥的预习任务,除了课堂上的及时反馈,更需要一种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认真预习。
(一)“优秀预习本”的展示
每个单元的总结课上都会进行一次“优秀预习本”的评比展示。由四人小组交流评价,推选出“优秀作业本”悬挂在班级“学习园地”一角。全班学生利用两个午休的时间进行浏览、借鉴、投票(每人手中有两个笑脸),教师根据笑脸的多少颁发学习奖章。从“优秀预习本”评比展示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能根据提供的预习方法美化预习,装扮自己的预习本或课本,使这项枯燥的作业趣味化。
(二)“预习心语”的交流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会举行“预习心语”交流会,可以谈谈自己的预习感受、预习收获或某一次的预习经历,让学生在交流和感受中慢慢地爱上预习。下面是我们班一位孩子的“预习心语”:
通过预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每次做课后题时,我总是静静地思考,学会去文中找答案。每次当我完成课后题时,我惊喜地发现我已经读懂了全文。以前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预习是否多此一举呢?”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事实证明,预习使我上课时思维更活跃了,发言更积极了。每次当我的见解被老师认可时,我就特别地高兴。
(三)“预习点子”的征集
如何让预习更有效,让预习更受学生欢迎呢?这还需问问学生和家长,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出出“点子”。其实,我们目前形成的预习方法都是在家长和学生的“点子”上一步一步完善的。
如家长提的预习点子:
学生的预习作业写在本子上太麻烦了,可以直接写在书上,更好地与课文学习相链接;预习评分制不好打分,可以用等级制……
如学生提的预习点子:
我觉得“生字组词2个”没必要,可以让我们写写难写的生字或新词;摘录文中好词佳句,其实在书上畫出来就可以了,但要写写批注……
只有将预习进行到底,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将继续探索,对预习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继而拓展到小学低段、中段的预习研究上,让小学语文的预习充满实效性!
【关键词】预习方法;“预习式”教学;预习评价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大多流于形式,课堂中更是少见与预习相链接的教学,久而久之,自然违背了预习的初衷。鉴于此,笔者针对小学高段的预习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课前引领预习方法,课上践行“预习式”教学,课后评价预习成果,扎扎实实地将预习进行到底,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引领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学习主题,单元内不同课文既体现主题特点又各显风格,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因此,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单元整合”的学习观念,引领学生围绕单元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一)单元预习
学习每一个单元,首先要求学生有个整体的印象:一是认真朗读“单元导读”内容,提炼出单元主题、学习重点与方法、准备事项;二是初读“课文”“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了解大意。
(二)课文预习
学习每一篇课文,实行“四步走”的预习方法:第一步,通读课文,试着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第二步,学会质疑,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三步,完成课后练习或略读提示,可以直接在文中画出答案或写在书上;第四步,查找最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摘抄或打印粘贴,必须读懂,为自己所用。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和“回顾·拓展”预习
“口语交际与习作”和“回顾·拓展”的预习重在材料的收集。“口语交际与习作”的预习可以收集一些新闻报道、生活趣闻、亲身经历等;“回顾·拓展”的预习可以收集相关的课外阅读积累,如名言警句、课外书籍、学习成果等。
二、课上针对预习情况,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地对“预习式”教学进行探索,形成“板块式”教学设计,建构民主合作的生本课堂,扎扎实实地将预习进行到底。
(一)“预习·共享”式教学
“预习·共享”式教学提倡的是一种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读课《感悟人生》,分三步进行对话共享。
第一步,分享自学收获,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从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中选一篇你喜欢的,然后说说主要内容。
第二步,关注单元学习重点,实现学生与文本内涵的深层对话。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这些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在书中划出这些启示的相关句子。
第三步,做好課后延伸,实现学生与课外实践的碰撞对话。为了把课文学得更扎实,更深入,我们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有:A.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和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做成书签勉励自己;B.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自然,关注生活;C.推荐阅读文言文《揠苗助长》、孟子格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背影》,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及相关成语故事。
(二)“预习·讨论” 式教学
“预习·讨论”式教学凸显的是讨论的常规化。在“以生为本”的讨论中,使学生的感悟水平得以提升,使其内在的潜力资源得以开发。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教学,分三步进行讨论探究。
第一步,分享自学收获,讨论“年味”。作者写了春节中哪几个重要的日子,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品品年是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第二步,聚焦重点,讨论表达特点。A.认真读读第7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B.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看看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灯的多;C.小练笔(场景描写),联系实际写写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或展开想象,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D.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第三步,拓展延伸,探究“春节习俗”。对比阅读,交流春节各地的习俗。
(三)“预习·检测” 式教学
“预习·检测”式教学更关注学习的效果。将预习与检测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以测导学、以测促学、以测固学”。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每次检测教学设计必须多层次。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结课“回顾·拓展”,分三步进行检测学习。
第一步,“内容回顾 民俗拓展”检测。
A.课前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请连一连。
傣族 藏族 彝族 蒙古族 畲族
火把节 泼水节 那达慕 乌饭节 雪顿节
B.课前你积累了哪些描绘民风民俗的诗文,完成《作业本》第六题:默写古诗并填空。
第二步,“写法回顾 阅读迁移”检测。
A.交流本单元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完成表格1。
B.拓展阅读,完成《作业本》第七题:默读短文《塘栖》节选,完成练习。
第三步,“趣味语文 即兴创作”检测。
A.古诗新编。如本班学生苏忠鑫改编的《回乡偶书》真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B.趣味练习。根据短文情境给句子加上标点。“有一位记者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标题为‘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 以上三种“预习式”教学模式是融会贯通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根据学生已有的预习情况,在生成课堂中及时捕捉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开展教学,真真正正地让学生求知、解惑、提能,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课后评价预习成果,促进良性循环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作为一项巨大而又枯燥的预习任务,除了课堂上的及时反馈,更需要一种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认真预习。
(一)“优秀预习本”的展示
每个单元的总结课上都会进行一次“优秀预习本”的评比展示。由四人小组交流评价,推选出“优秀作业本”悬挂在班级“学习园地”一角。全班学生利用两个午休的时间进行浏览、借鉴、投票(每人手中有两个笑脸),教师根据笑脸的多少颁发学习奖章。从“优秀预习本”评比展示活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能根据提供的预习方法美化预习,装扮自己的预习本或课本,使这项枯燥的作业趣味化。
(二)“预习心语”的交流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会举行“预习心语”交流会,可以谈谈自己的预习感受、预习收获或某一次的预习经历,让学生在交流和感受中慢慢地爱上预习。下面是我们班一位孩子的“预习心语”:
通过预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独立思考。每次做课后题时,我总是静静地思考,学会去文中找答案。每次当我完成课后题时,我惊喜地发现我已经读懂了全文。以前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预习是否多此一举呢?”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事实证明,预习使我上课时思维更活跃了,发言更积极了。每次当我的见解被老师认可时,我就特别地高兴。
(三)“预习点子”的征集
如何让预习更有效,让预习更受学生欢迎呢?这还需问问学生和家长,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出出“点子”。其实,我们目前形成的预习方法都是在家长和学生的“点子”上一步一步完善的。
如家长提的预习点子:
学生的预习作业写在本子上太麻烦了,可以直接写在书上,更好地与课文学习相链接;预习评分制不好打分,可以用等级制……
如学生提的预习点子:
我觉得“生字组词2个”没必要,可以让我们写写难写的生字或新词;摘录文中好词佳句,其实在书上畫出来就可以了,但要写写批注……
只有将预习进行到底,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将继续探索,对预习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继而拓展到小学低段、中段的预习研究上,让小学语文的预习充满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