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运用消耗战思想论证处于消耗战困境的国产手机厂商是成败的关键因素,进而做出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 消耗战 产业链
一、我国手机产业的市场发展格局
手机行业本身是高新科技行业,拥有很多技术、资本等多种进入壁垒。目前我国已有4亿手机用户,而且还在以每年四、五百万的速度增加。他们平均每两年手机更换一次。所以,每年都会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中国手机市场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国产手机从1998年起步以来,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国内企业最早进入手机制造业的是东方通信。该企业在1991年夏通过引进技术, 采用技贸结合组装生产摩托罗拉模拟手机。1997年,东方通信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条手机生产流水线,标志着国产手机开始起步。1998年10月,中国第一台手机科健KGH—2000型上市。1999年本土品牌手机产量只有113万部, 占全部产量的5%。2000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9%。2001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02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0%。2003年, 本土品牌的GSM手机产量达到4800万部, 占全国手机产量的26%,占国内市场52%。加上CDMA手机, 本土品牌的份额更高。2004年,业界传出了国内手机市场有8000万过剩产能的消息。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1.7亿台,而市场需求还不到1亿。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到2005年底,国家核发了四批手机生产牌照,国内手机生产厂商数量迅速增加,共61家。2006年1月16日,发改委正式发布通告,核准深圳宇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宇阳科技”)生产GSM手机。国内厂商总计62家,手机产商之间的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2006年,在中国市场上,中国内陆及中国台湾手机制造商在与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以及索爱等国际厂商的较量中纷纷落败。目前中国手机制造商占据着中国市场约30%的份额,预计到2006年年末会跌至25%,而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联手掌控了中国手机市场50%以上的份额。而且在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5年电子百强统计数据中,国内手机企业大多数均面临亏损。
对于民族手机品牌,面对供大于求,竞争对手众多,核心技术依赖于人的市场困境。出路在哪里?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分析,但是还没有系统的模型论证。下面作者运用消耗战思想论证处于消耗战困境的国产手机厂商哪些因素是成败的关键?进而做出战略调整。
二、消耗战中的手机企业突围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共有手机厂商62家,其中大部分是GSM制式,很多企业开工不足,面临亏损,价格站,消耗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手机产业已经步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我们这里假定,而且市场已经饱和,不能使所有企业同时盈利,而且目前也没有特别有价值的新市场开发前景,最后一定会进行整合兼并,只有少数几家竞争力强的厂商能够存活。这种情况符合我国实际。但是,为了方便分析,这里设定只有两家企业i和j进行竞争。
首先,消耗战分析假设条件:(1)两个企业:i=1,2;(2)单位时间毛利润:∏m>∏d>0;(3)单位时间固定成本(经营成本加机会成本)f1,f2>0;(4)双头垄断:∏d-fi;只有一个企业处于垄断时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利润是:∏m-fi;离开的企业利润是0;(5)信息不对称:对手分布函数密度是:gi(fi);分布函数Gi(fi);(6)分析(r代表利率):如果企业1在T时离开,第2个企业那时就是一个垄断者。则两企业在整个时间的利润贴现值为:
其次,有了前面的假设条件,就要考虑企业合适退出,作为竞争者,你什么时候退出?你的退出会给你带来什么?每个企业的战略都很简单,它将达到一个停止点Ti,如果另一个企业在此时没有离开,另一个企业就要离开。假定固定成本为f1的企业1选则停止点T,则它随时间的利润贴现值为:
+{T2(f2)<T}g2(f2)
根据利润表达式不难证明:如果f1>f2,则T1(f1)≤ T2(f2)。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成本越大,就越早离开,成本小的留下来。
最后,函数Ti可以被证明是严格下降的,而且几乎处处可微,我们定义Fi(t)≡Ti-i为第i的企业将于第t期退出的固定成本水平。现在我们来推导决定函数Fi(t)。
企业i的策略:Fi(t)是i的决定函数,现在假定i留在产业内直到t+dt,如果j厂商还不离开,他就离开,而如果j离开的条件是固定成本介于Fj(t)到Fj(t+d)),它就会在t到t+dt这段时间放弃。那么第j个企业的固定成本介于者二者之间的条件概率是:
根據损失与垄断后所得利润一样的原则,可得下面均衡公式:(Fi(t)-∏d为单位时间损失)
由这个均衡公式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愿意战斗的企业必须经得起微小的双头垄断损失。就是不要看到没有利润就是立即退出市场。(2)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留下来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gi(fi),也就是你关于对手的概率分布的认识不完全,直接决定了你的贴现值有多大。你对手的贴现值有多大。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策略。
三、本土手机厂商困境分析及解决建议
下面作者将根据第二部分推导得出的决定竞争成败因素并揉和目前的手机市场格局与产业链上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建议。
首先,给定义个企业固定成本越大,就越早离开,成本小的留下来。下面根据国内外的手机厂商的在手机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方面的对比做出分析。中国手机产业链划分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产业链的最顶层,也就是芯片、原材料(包括配件厂商);第二个环节是方案设计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esign house和手机软件开发公司;第三个环节是生产厂商,也就是品牌厂商,他们将方案转换成为成品;第四个环节是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由于国产手机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同时还有“重市场轻研发”的短视行为使得自身缺少核心技术与质量低下,而据估计, 核心模块也就是第一个环节可能占到手机成本的80%到90%以上。而剩余的10%左右, 几乎也是国内厂商惟一可以增加利润的10%。所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可以在性能和国产厂商同样的前提下,提供更加便宜的手机。也就是说,国产手机厂商在竞争中成本处于劣势。如此下去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被兼并。
建议:首先不要放松市场渠道,继续保持优势。虽然现在国外手机厂商在渠道方面有效地适应了中国市场,可是毕竟不是中国的企业,其相对较低的“根植性”,决定了本土厂商在市场运作上的优势。其次,对于本土手机厂商而言应尽量与芯片制造等厂商建立稳固的联系。或者在技术上创新,掌握知识产权,以尽量压低成本。如现在3G领域中的TD-SCDMA技术中国的大唐通信就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在未来的3G市场,本土在成本方面的压力会进一步减少。
其次,愿意战斗的企业必须经得起微小的损失。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留下来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最近,国际通信行业内掀起了合并浪潮,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诺基亚与西门子,阿而卡特与朗讯等。而目前我国有62家手机牌照,其中拥有自有品牌的就有几十家,但真正称得上“大牌”的却寥寥无几,形成不了集中的品牌竞争力,造成手机市场的混战不可避免,重复建设情况较为严重。众多的手机企业的规模、技术、品牌又无法与“洋品牌”抗衡, 所以,这样的企业效率低是正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建议政府必须对产业发展予以指导、引导, 加强调控力度, 严格控制把好市场准入原则, 让真正具有技术经济实力的企业进来, 塑造品牌。同时,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 以充分利用现有手机生产企业的资源, 避免低水平重复,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增强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张晓林吴育华:新一轮手机价格战的深层思考.企业营销,2005.9
[4]花海燕李蔚:中国手机产业命悬一线.企业管理,2006.5
[5]沈克明王伟:国产手机和VCD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比较市场经纬,2005.23
[6]中国手机产业链网:http://www.cmc96.com/
[7]通信产业网:http://www.ccidcom.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消耗战 产业链
一、我国手机产业的市场发展格局
手机行业本身是高新科技行业,拥有很多技术、资本等多种进入壁垒。目前我国已有4亿手机用户,而且还在以每年四、五百万的速度增加。他们平均每两年手机更换一次。所以,每年都会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中国手机市场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国产手机从1998年起步以来,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国内企业最早进入手机制造业的是东方通信。该企业在1991年夏通过引进技术, 采用技贸结合组装生产摩托罗拉模拟手机。1997年,东方通信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条手机生产流水线,标志着国产手机开始起步。1998年10月,中国第一台手机科健KGH—2000型上市。1999年本土品牌手机产量只有113万部, 占全部产量的5%。2000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9%。2001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02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0%。2003年, 本土品牌的GSM手机产量达到4800万部, 占全国手机产量的26%,占国内市场52%。加上CDMA手机, 本土品牌的份额更高。2004年,业界传出了国内手机市场有8000万过剩产能的消息。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手机产量达到1.7亿台,而市场需求还不到1亿。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到2005年底,国家核发了四批手机生产牌照,国内手机生产厂商数量迅速增加,共61家。2006年1月16日,发改委正式发布通告,核准深圳宇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宇阳科技”)生产GSM手机。国内厂商总计62家,手机产商之间的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2006年,在中国市场上,中国内陆及中国台湾手机制造商在与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以及索爱等国际厂商的较量中纷纷落败。目前中国手机制造商占据着中国市场约30%的份额,预计到2006年年末会跌至25%,而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联手掌控了中国手机市场50%以上的份额。而且在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5年电子百强统计数据中,国内手机企业大多数均面临亏损。
对于民族手机品牌,面对供大于求,竞争对手众多,核心技术依赖于人的市场困境。出路在哪里?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分析,但是还没有系统的模型论证。下面作者运用消耗战思想论证处于消耗战困境的国产手机厂商哪些因素是成败的关键?进而做出战略调整。
二、消耗战中的手机企业突围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共有手机厂商62家,其中大部分是GSM制式,很多企业开工不足,面临亏损,价格站,消耗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手机产业已经步入产业发展的成熟期。我们这里假定,而且市场已经饱和,不能使所有企业同时盈利,而且目前也没有特别有价值的新市场开发前景,最后一定会进行整合兼并,只有少数几家竞争力强的厂商能够存活。这种情况符合我国实际。但是,为了方便分析,这里设定只有两家企业i和j进行竞争。
首先,消耗战分析假设条件:(1)两个企业:i=1,2;(2)单位时间毛利润:∏m>∏d>0;(3)单位时间固定成本(经营成本加机会成本)f1,f2>0;(4)双头垄断:∏d-fi;只有一个企业处于垄断时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利润是:∏m-fi;离开的企业利润是0;(5)信息不对称:对手分布函数密度是:gi(fi);分布函数Gi(fi);(6)分析(r代表利率):如果企业1在T时离开,第2个企业那时就是一个垄断者。则两企业在整个时间的利润贴现值为:
其次,有了前面的假设条件,就要考虑企业合适退出,作为竞争者,你什么时候退出?你的退出会给你带来什么?每个企业的战略都很简单,它将达到一个停止点Ti,如果另一个企业在此时没有离开,另一个企业就要离开。假定固定成本为f1的企业1选则停止点T,则它随时间的利润贴现值为:
+{T2(f2)<T}g2(f2)
根据利润表达式不难证明:如果f1>f2,则T1(f1)≤ T2(f2)。也就是说,企业的固定成本越大,就越早离开,成本小的留下来。
最后,函数Ti可以被证明是严格下降的,而且几乎处处可微,我们定义Fi(t)≡Ti-i为第i的企业将于第t期退出的固定成本水平。现在我们来推导决定函数Fi(t)。
企业i的策略:Fi(t)是i的决定函数,现在假定i留在产业内直到t+dt,如果j厂商还不离开,他就离开,而如果j离开的条件是固定成本介于Fj(t)到Fj(t+d)),它就会在t到t+dt这段时间放弃。那么第j个企业的固定成本介于者二者之间的条件概率是:
根據损失与垄断后所得利润一样的原则,可得下面均衡公式:(Fi(t)-∏d为单位时间损失)
由这个均衡公式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愿意战斗的企业必须经得起微小的双头垄断损失。就是不要看到没有利润就是立即退出市场。(2)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留下来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gi(fi),也就是你关于对手的概率分布的认识不完全,直接决定了你的贴现值有多大。你对手的贴现值有多大。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策略。
三、本土手机厂商困境分析及解决建议
下面作者将根据第二部分推导得出的决定竞争成败因素并揉和目前的手机市场格局与产业链上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建议。
首先,给定义个企业固定成本越大,就越早离开,成本小的留下来。下面根据国内外的手机厂商的在手机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方面的对比做出分析。中国手机产业链划分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产业链的最顶层,也就是芯片、原材料(包括配件厂商);第二个环节是方案设计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esign house和手机软件开发公司;第三个环节是生产厂商,也就是品牌厂商,他们将方案转换成为成品;第四个环节是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由于国产手机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同时还有“重市场轻研发”的短视行为使得自身缺少核心技术与质量低下,而据估计, 核心模块也就是第一个环节可能占到手机成本的80%到90%以上。而剩余的10%左右, 几乎也是国内厂商惟一可以增加利润的10%。所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可以在性能和国产厂商同样的前提下,提供更加便宜的手机。也就是说,国产手机厂商在竞争中成本处于劣势。如此下去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被兼并。
建议:首先不要放松市场渠道,继续保持优势。虽然现在国外手机厂商在渠道方面有效地适应了中国市场,可是毕竟不是中国的企业,其相对较低的“根植性”,决定了本土厂商在市场运作上的优势。其次,对于本土手机厂商而言应尽量与芯片制造等厂商建立稳固的联系。或者在技术上创新,掌握知识产权,以尽量压低成本。如现在3G领域中的TD-SCDMA技术中国的大唐通信就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在未来的3G市场,本土在成本方面的压力会进一步减少。
其次,愿意战斗的企业必须经得起微小的损失。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留下来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最近,国际通信行业内掀起了合并浪潮,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诺基亚与西门子,阿而卡特与朗讯等。而目前我国有62家手机牌照,其中拥有自有品牌的就有几十家,但真正称得上“大牌”的却寥寥无几,形成不了集中的品牌竞争力,造成手机市场的混战不可避免,重复建设情况较为严重。众多的手机企业的规模、技术、品牌又无法与“洋品牌”抗衡, 所以,这样的企业效率低是正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建议政府必须对产业发展予以指导、引导, 加强调控力度, 严格控制把好市场准入原则, 让真正具有技术经济实力的企业进来, 塑造品牌。同时,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 以充分利用现有手机生产企业的资源, 避免低水平重复,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增强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张晓林吴育华:新一轮手机价格战的深层思考.企业营销,2005.9
[4]花海燕李蔚:中国手机产业命悬一线.企业管理,2006.5
[5]沈克明王伟:国产手机和VCD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比较市场经纬,2005.23
[6]中国手机产业链网:http://www.cmc96.com/
[7]通信产业网:http://www.ccidcom.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