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走近苏曼殊之后避开李叔同的,其实是为了避开弘一法师。我可以去阅读李叔同,却没有心力去阅读弘一法师,只能远远张望,如一滴水对一泓水,只安享,不敢有丝毫靠近。我以为,与佛接缘者所游离的境界,不是我所能观瞻的。丰子恺也是与佛有缘者,但佛尘合一,我更多看到他朴素的心意。
冬日晴好,窗前满盈着明朗温暖的阳光。落地窗前那些花草的碎影,被光投射到洁白的墙面上,如一幅幅简约的素描。这和谐的光影的妙手,也是可以回春的。
观赏丰子恺古诗词漫画《指冷玉笙寒》。
塞北的冬,凛冽的风吹得指尖冰凉,好在深冬严寒,正孕育着灿烂的春消息,就像指、冷、玉、笙、寒,这几个字微凉,却蕴藏了美好的诗意。这诗意来自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相思甚苦,终究“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古诗词中不乏此例,如“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生动旖旎,各具情深。
这阙小令烂漫着早春意象,莺儿小嘴啄红花,燕子一尾剪绿波,活泼泼的,惹人怜爱。这“红溜”“绿皱”之象,恰合一幅嫩嫩的水墨,温润的动感,渲染出一派春色浓浓。却没想,小楼一夜吹彻,恁叫一管玉笙冰寒,一抹指尖冰凉,眼望处,寒梅点点,忍把心伤透。念春光依旧,相思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于春风微冷。
丰子恺的画,淡去“瘦”意,情意尽现,单取“指冷玉笙寒”,已足够丰韵。温婉女子,低眉颔首,敛情自守,纤指握笙,怎奈一指冰冷一笙尽寒,相思刻骨,只吹成一笙管的冷,清冽孤寒。无需想象眉眼盈盈处凝结怎样的凄婉忧伤,“指冷玉笙寒”已然足够冷意。简单的线条,轻易地将读者牵入一个笙声悠扬、相思幽幽的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湖水脉脉,杨柳依依,天涯之人,尚在天涯之外。
这,便是丰子恺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与伦比。先生画笔,无意丰盛画面,只摄取一方小小之境,简约处蕴深意,细微处显真情,淡然中寄厚望。这是不俗的画风。这画境里的人生境遇,一场场都是现实的缩影。我们所能做的,是用心读他的画,以生命的触须去感触画里人生,从而观照现实,面对自己,也面对世界。
走出惯常的相思情意,我们还可获得这样的情感体验:我念着的你,昨天没在,今天没在,明天也许还没在;但只要这一面湖水、一树杨柳、一把玉笙在了,这相思的独奏,就不会停息。不管咫尺天涯,不管有无消息,只要你还是人世的风景,人生何其美丽?
沈从文《边城》的收尾历来被人们赏叹: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诗词、画意、小说,皆合一处,善意美好。倘若将小小画境再作延展,将相思放大,那个念着的“你”,又是何等地丰富?恋人、亲人、朋友,陌生人或者自然万物,哪一个不是冷了指尖却暖了心窝?悲剧一直在上演,但别忘了,喜剧也一直在同步。爱与恨、悲与喜、得与失、相聚和离别,都是丰富的生命印记。命运多舛,亲情剥离,相思刻骨,但只要有蓬勃的爱念,又有何惧?
丰子恺是大师,不管为人、为画、为师。不敢说自己在以阅读的方式观照大师,以文字的方式走近大师,只能说我在看着他的画,赏着他的意,瞻望着他画境内外的人生之境。这个时候,他不再是大师,他只是丰子恺,一个朴素的人,正在以朴素的简笔,勾勒着种种人生风景,传达着朴素的体味,诠释着朴素的道理;我则静立一旁,远远近近地看着,并在这样的观照过程里,性灵舒展,辽阔而丰腴。
生命处处有困顿,却也遍地开花。只要坚守心灵的家园,篱笆外,自有甜甜的草莓。
[怦然心动]
俞平伯曾说,丰子恺的漫画当曰“读”。丰子恺先生的画,线条简单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展现出一个以童稚视角、简单笔画演绎的世界——這个世界离我们很近,又似乎很远,它让你看见亲友也看见仇敌,看见热诚也看见冷漠,看见希望也看见落寞,看见善良也看见残虐。我们的思绪、情怀和感触,都可以在他小小的画幅里寻到栖息之地。
作者由观赏丰子恺的古诗词漫画《指冷玉笙寒》写起,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意境美妙的世界:冷意微凉中,蕴藏着诗意的美好。作者以此画境喻人生,提醒人们观照现实,面对自己,也面对世界,那就是:从人生的寒切冷意里,人们恰恰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妙!
接着,作者又从绘画意蕴讲到文学创作,即艺术都是相通的,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都是从清冽的生命里打捞美好和善意,正所谓“命运多舛,亲情剥离,相思刻骨,但只要有蓬勃的爱念,又有何惧”?如作者所言,观画、赏意,其实是在瞻望着那画境内外的人生之境,虽然“生命处处有困顿,却也遍地开花”,只要我们坚守心灵的美好家园,“篱笆外,自有甜甜的草莓”。
【文题延伸】冷与暖;从一幅画作里看见人生;心生暖意……(平子)
冬日晴好,窗前满盈着明朗温暖的阳光。落地窗前那些花草的碎影,被光投射到洁白的墙面上,如一幅幅简约的素描。这和谐的光影的妙手,也是可以回春的。
观赏丰子恺古诗词漫画《指冷玉笙寒》。
塞北的冬,凛冽的风吹得指尖冰凉,好在深冬严寒,正孕育着灿烂的春消息,就像指、冷、玉、笙、寒,这几个字微凉,却蕴藏了美好的诗意。这诗意来自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相思甚苦,终究“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古诗词中不乏此例,如“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生动旖旎,各具情深。
这阙小令烂漫着早春意象,莺儿小嘴啄红花,燕子一尾剪绿波,活泼泼的,惹人怜爱。这“红溜”“绿皱”之象,恰合一幅嫩嫩的水墨,温润的动感,渲染出一派春色浓浓。却没想,小楼一夜吹彻,恁叫一管玉笙冰寒,一抹指尖冰凉,眼望处,寒梅点点,忍把心伤透。念春光依旧,相思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于春风微冷。
丰子恺的画,淡去“瘦”意,情意尽现,单取“指冷玉笙寒”,已足够丰韵。温婉女子,低眉颔首,敛情自守,纤指握笙,怎奈一指冰冷一笙尽寒,相思刻骨,只吹成一笙管的冷,清冽孤寒。无需想象眉眼盈盈处凝结怎样的凄婉忧伤,“指冷玉笙寒”已然足够冷意。简单的线条,轻易地将读者牵入一个笙声悠扬、相思幽幽的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湖水脉脉,杨柳依依,天涯之人,尚在天涯之外。
这,便是丰子恺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与伦比。先生画笔,无意丰盛画面,只摄取一方小小之境,简约处蕴深意,细微处显真情,淡然中寄厚望。这是不俗的画风。这画境里的人生境遇,一场场都是现实的缩影。我们所能做的,是用心读他的画,以生命的触须去感触画里人生,从而观照现实,面对自己,也面对世界。
走出惯常的相思情意,我们还可获得这样的情感体验:我念着的你,昨天没在,今天没在,明天也许还没在;但只要这一面湖水、一树杨柳、一把玉笙在了,这相思的独奏,就不会停息。不管咫尺天涯,不管有无消息,只要你还是人世的风景,人生何其美丽?
沈从文《边城》的收尾历来被人们赏叹: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诗词、画意、小说,皆合一处,善意美好。倘若将小小画境再作延展,将相思放大,那个念着的“你”,又是何等地丰富?恋人、亲人、朋友,陌生人或者自然万物,哪一个不是冷了指尖却暖了心窝?悲剧一直在上演,但别忘了,喜剧也一直在同步。爱与恨、悲与喜、得与失、相聚和离别,都是丰富的生命印记。命运多舛,亲情剥离,相思刻骨,但只要有蓬勃的爱念,又有何惧?
丰子恺是大师,不管为人、为画、为师。不敢说自己在以阅读的方式观照大师,以文字的方式走近大师,只能说我在看着他的画,赏着他的意,瞻望着他画境内外的人生之境。这个时候,他不再是大师,他只是丰子恺,一个朴素的人,正在以朴素的简笔,勾勒着种种人生风景,传达着朴素的体味,诠释着朴素的道理;我则静立一旁,远远近近地看着,并在这样的观照过程里,性灵舒展,辽阔而丰腴。
生命处处有困顿,却也遍地开花。只要坚守心灵的家园,篱笆外,自有甜甜的草莓。
[怦然心动]
俞平伯曾说,丰子恺的漫画当曰“读”。丰子恺先生的画,线条简单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展现出一个以童稚视角、简单笔画演绎的世界——這个世界离我们很近,又似乎很远,它让你看见亲友也看见仇敌,看见热诚也看见冷漠,看见希望也看见落寞,看见善良也看见残虐。我们的思绪、情怀和感触,都可以在他小小的画幅里寻到栖息之地。
作者由观赏丰子恺的古诗词漫画《指冷玉笙寒》写起,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意境美妙的世界:冷意微凉中,蕴藏着诗意的美好。作者以此画境喻人生,提醒人们观照现实,面对自己,也面对世界,那就是:从人生的寒切冷意里,人们恰恰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妙!
接着,作者又从绘画意蕴讲到文学创作,即艺术都是相通的,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都是从清冽的生命里打捞美好和善意,正所谓“命运多舛,亲情剥离,相思刻骨,但只要有蓬勃的爱念,又有何惧”?如作者所言,观画、赏意,其实是在瞻望着那画境内外的人生之境,虽然“生命处处有困顿,却也遍地开花”,只要我们坚守心灵的美好家园,“篱笆外,自有甜甜的草莓”。
【文题延伸】冷与暖;从一幅画作里看见人生;心生暖意……(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