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伸。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员工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到达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目前,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很多一定规模或成功企业往往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自身特有的形象加以宣传和拓展,而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还存在着企业文化和安全工作孤立的现象,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起源与现状
企业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漫长过程。在世界工业生产范围内,有意识并主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源于高技术和高危的核安全领域。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提出,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编写了《安全文化》,明确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的面世标志着安全文化正式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实践。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列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2008年、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分别颁发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5-2008)和《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团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分为三个层次:直观的表层文化、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和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和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企业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為方式等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保护员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既包括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员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安全的精神因素。同时,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人本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和同化等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实践出发,经归纳总结形成,再应用于安全生产实践中,因此,企业安全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文明生产环境和秩序的建设,形成协调的人机环境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谐气氛;审核与评估,安全行为的激励,通过检查激励功能使每个人从不自觉变成自觉;持续学习与改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内形成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舆论氛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
(一)完善安全生产指导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指导机制,如我们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就是严格企业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实行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除了关注人的安全知识、技能、意识观念等内在素质外,更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设备、工具材料、作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的安全化,要达到上述目的,不是靠少数人可以实现的,只有当企业安全文化提出的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接受内化为每个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才能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消灭隐患,控制事故的发生。同时集团公司及所领导很重视安全工作经费的投入,所内各职能部门思想统一,整改措施到位,有力保障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推广,提升整体安全生产工作。
(二)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激励功能。
企业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和责任感。我们可根据本所的生产要求、特点,制定一个年度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得科学合理与否,对于企业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安全目标考核中要注意“惩教结合”,既不能只“惩”不“教”,又不能只“教”不“惩”,要注意减少其负面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变“事故处理、事后防范”为“本质安全、超前预控”,从安全思想到安全方法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走上“预防为主”的轨道。 (三)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
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管理者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性,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性,反之,只有主要领导带头,从上做起,奖惩分明,员工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员工的吸烟现象,以前所区内随处吸烟比比皆是,既影响环境卫生和职业健康又存在火灾隐患,通过制度落实规范了员工的吸烟行为,提高了环境和职业健康水平,同时消除了火灾隐患。又如安全大检查,严格按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检查生产车间、科研办公及实验场所的人、机、环,经常督促员工自觉做好各方面安全工作。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不断强化管理者在安全生产业绩中的综合考评,并与相关部门领导的奖励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和行为。
(四)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辐射和同化功能。
经验表明企业大量违章行为都不是员工故意的,而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而造成的。要保证人的行为,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手段,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橱窗、宣传横幅、安全警示片等宣传媒体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对特种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并定期进行专项应急演练;对基层班组长和安全员每年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考试;每年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及安全知识考试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对各级安全责任人和专职安全干部每年参加安监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考试。
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演练活动,形成和保持企业特有的企业安全文化,使新入职的员工在此安全文化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使他们接受这种文化并继续保持与传播,使企业安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持久。
(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在生产活动中能形成“自控机制”。
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观念始终作用于生产中的每一员工,如果我们建立起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不论决策层、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会在企业安全文化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关键是各级领导首先从自己做起,严明纪律,以身作责,对违章违纪人员每位员工发现都能主动予以制止,对新员工严格按标准化进行培训,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不合格一律不予上岗,一丝不苟地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习惯,在企业范围内形成很强的现代安全文化,使每个进入厂里的人员都能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企业员工遵章守纪的行为,而不愿做出违章违纪的言行来。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拉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在生产中违章作业发生了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就是人的安全意识,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企业安全文化把安全的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上升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升到成为激励人們为之奋斗的目标,调动人的潜能,主动自我完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观念。
结束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统一布置,分步实施,通过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改变员工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把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建好小环境,形成大氛围,逐步构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自觉安全”的文化氛围。让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自主管理、团队管理目标发展,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工作环境和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目标、制度的执行力,进而有力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作者简介:金春铭,现于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担任后勤保安部主任。
目前,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很多一定规模或成功企业往往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自身特有的形象加以宣传和拓展,而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还存在着企业文化和安全工作孤立的现象,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起源与现状
企业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漫长过程。在世界工业生产范围内,有意识并主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源于高技术和高危的核安全领域。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提出,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编写了《安全文化》,明确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的面世标志着安全文化正式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实践。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列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2008年、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分别颁发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5-2008)和《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团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分为三个层次:直观的表层文化、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国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生产和奋斗目标,为保护员工身心安全和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是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企业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為方式等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保护员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既包括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员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安全的精神因素。同时,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人本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和同化等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实践出发,经归纳总结形成,再应用于安全生产实践中,因此,企业安全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文明生产环境和秩序的建设,形成协调的人机环境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谐气氛;审核与评估,安全行为的激励,通过检查激励功能使每个人从不自觉变成自觉;持续学习与改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内形成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舆论氛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
(一)完善安全生产指导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指导机制,如我们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就是严格企业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实行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除了关注人的安全知识、技能、意识观念等内在素质外,更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设备、工具材料、作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的安全化,要达到上述目的,不是靠少数人可以实现的,只有当企业安全文化提出的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接受内化为每个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才能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消灭隐患,控制事故的发生。同时集团公司及所领导很重视安全工作经费的投入,所内各职能部门思想统一,整改措施到位,有力保障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推广,提升整体安全生产工作。
(二)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激励功能。
企业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和责任感。我们可根据本所的生产要求、特点,制定一个年度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得科学合理与否,对于企业领导的安全生产意识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安全目标考核中要注意“惩教结合”,既不能只“惩”不“教”,又不能只“教”不“惩”,要注意减少其负面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变“事故处理、事后防范”为“本质安全、超前预控”,从安全思想到安全方法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走上“预防为主”的轨道。 (三)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
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管理者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性,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性,反之,只有主要领导带头,从上做起,奖惩分明,员工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员工的吸烟现象,以前所区内随处吸烟比比皆是,既影响环境卫生和职业健康又存在火灾隐患,通过制度落实规范了员工的吸烟行为,提高了环境和职业健康水平,同时消除了火灾隐患。又如安全大检查,严格按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检查生产车间、科研办公及实验场所的人、机、环,经常督促员工自觉做好各方面安全工作。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不断强化管理者在安全生产业绩中的综合考评,并与相关部门领导的奖励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引导员工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和行为。
(四)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辐射和同化功能。
经验表明企业大量违章行为都不是员工故意的,而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而造成的。要保证人的行为,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手段,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橱窗、宣传横幅、安全警示片等宣传媒体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对特种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并定期进行专项应急演练;对基层班组长和安全员每年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考试;每年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及安全知识考试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对各级安全责任人和专职安全干部每年参加安监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考试。
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演练活动,形成和保持企业特有的企业安全文化,使新入职的员工在此安全文化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使他们接受这种文化并继续保持与传播,使企业安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持久。
(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在生产活动中能形成“自控机制”。
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观念始终作用于生产中的每一员工,如果我们建立起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不论决策层、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会在企业安全文化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关键是各级领导首先从自己做起,严明纪律,以身作责,对违章违纪人员每位员工发现都能主动予以制止,对新员工严格按标准化进行培训,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不合格一律不予上岗,一丝不苟地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习惯,在企业范围内形成很强的现代安全文化,使每个进入厂里的人员都能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企业员工遵章守纪的行为,而不愿做出违章违纪的言行来。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拉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在生产中违章作业发生了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就是人的安全意识,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企业安全文化把安全的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上升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升到成为激励人們为之奋斗的目标,调动人的潜能,主动自我完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观念。
结束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统一布置,分步实施,通过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改变员工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把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建好小环境,形成大氛围,逐步构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自觉安全”的文化氛围。让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自主管理、团队管理目标发展,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工作环境和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目标、制度的执行力,进而有力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作者简介:金春铭,现于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担任后勤保安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