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潇洒的转身离开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li1989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秀兒,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事认真且小心谨慎、考虑周全。在父母、老师、同学眼里,是一个做事有计划、细心的姑娘。出门前会提醒大家带钥匙、手机等,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提前检查物品是否收拾完整。只要秀儿在,就不会落东西,大家很喜欢和秀儿相处。

优势变成困扰




  大四这一年,秀儿进入一家外企公司实习,她的优点逐渐展示出来。实习一段时间后,组长便让她参与重要事情的策划和处理。同学和实习的同事很羡慕她的“待遇”,组长也透露公司唯一的招聘名额留给秀儿。
  就在一切都那么顺利的时候,秀儿的一个表现困扰到所有人。她离开一个地方时总要反复检查,似乎有重要的物品落下需要找回,细心原本是她的优点,也是领导认可的优势,可这“过分”的细心让人觉得她不正常。因为,她无论在任何场合,即将离开时都要反复查看,如去其他部门送材料、开完重要的谈判会议等,要离开时都会反复查看办公桌和地面,低头看桌子和椅子下面。如果反复检查的过程被打断,秀儿还得重新开始找一遍才能离开。每当这时候,大家都不解地看着秀儿,秀儿也经常急出一身汗,她负责的工作也被叫停。

我为什么做不到转身就离开


  秀儿也十分困扰,明知道没有物品落下,但即将离开的时候还是觉得有重要的物品(手机、钥匙、钱包)落下,必须检查三四遍才放心,而且不能被打断,否则要重新检查一遍,久久无法离开。自知没有必要,但难以控制,为此她自己也十分恐慌和痛苦,在母亲的陪伴下到我院就诊。
  秀儿的表现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疾病,即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且无法控制的闯入性思维、冲动、意向及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深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或摆脱,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

认知心理治疗之路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对强迫障碍治疗效果明确,也被推荐作为强迫障碍的一线治疗。秀儿和母亲暂拒绝服药,选择认知行为治疗。针对秀儿的情况,我和她协商后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治疗计划,共进行14次的治疗。

□ 治疗前期


  与秀儿建立了良好的治疗关系后,她主动和我讲述了成长的经历、症状的发生和发展,我对她的强迫思维/行为的频率、程度进行了评估。
  其次,秀儿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同时担心症状加重,甚至变成影视剧里的“疯子”。针对这样的担忧,我引导她认识到“强迫”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会存在,只是频率和程度不一样而已。同时,我给秀儿灌注希望,增强她的治疗动机;明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列出症状清单,并制订治疗计划。

□ 治疗中期


  结合秀儿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当她准备下地铁时,总是控制不住地反复检查。这时脑海里会出现一个闯入性的想法“我的钱包、钥匙是不是掉在座位下面啦”,这一想法的出现带来了紧张、担心的情绪,伴随的行为:低头反复检查座位及座位下面。而反复检查这样的行为又反过来强化她的认知“幸亏仔细检查,所以才没有丢东西。”引导她认识到“想法、情绪、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关系,启发秀儿领悟到强迫症治疗关键在于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秀儿一起识别和挑战认知歪曲,帮助她形成新的适应性认知。
  另外,秀儿意识到反复检查这一行为在短期内能快速缓解焦虑情绪,但长期则会强化适应不良的认知,也是强迫症状维持的一个因素。焦虑情绪与强迫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放弃强迫行为,焦虑强度就会越来越高,从而越希望通过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相反,放弃强迫行为且不断耐受焦虑情绪,反反复复暴露于这样的情境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焦虑水平必然会下降。根据症状清单,与秀儿协商制定了暴露等级,进行暴露治疗。

□ 治疗后期


  经过12次的治疗,秀儿离开一个地方时,反复查看的时间明显缩短了,也不需要低头检查,与秀儿探讨在治疗中习得的认知行为方面的技能,巩固有效的技术,教给秀儿压力管理、预防复发的方法。

潇洒地转身离开


  还记得秀儿第1次的治疗,距离治疗结束还有5分钟左右,我观察到她有一些变化,面部变红,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结束时我先离开诊室,透过门缝我看到秀儿弯腰反复检查。而最后一次治疗结束,秀儿起身和我拥抱表示感谢,随后便潇洒地转身离开。
  一年后,秀儿妈妈出现在我治疗室外,向我表示感谢。告诉我,秀儿已经是当初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了。
其他文献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政策将生涯决策前置,高考不再实施文理科二选一的“简单粗暴”划分,改为6选3或7选3自由组合的学科选择进行走班教学,这几十种不同的科目组合方式不仅关系着高中生当下的学业发展,由于科目选择与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要求相关,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因而新高考政策要求学生更早开始思考未来—“我要成为什么
期刊
一老头陪一老太跳了一周广场舞,老太就把他的名字加到了自己的房产证上。  房子是儿子和媳妇还在月供的,儿子急眼了,老太理直气壮地说:“房子还是你的呀,加他的名字又怎么了?”  你可以说老太糊涂,也可以说她自私,甚或说,她其实没想那么多,眼前自己想要这个男人的陪伴,他说需要这个条件交换,就这么干了。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过得好”,没有人不想,但是用的方法和手段,会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至少,是
期刊
陈老师以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乐观、开朗,精气神十足,工作积极努力,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疫情网络教学阶段,她却笑容不再,满脸憔悴。  接到上网课的任务,陈老师就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心情紧张,总担心出错,或者不会操作程序导致教学事故。“做直播究竟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平时教室里,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板书演示,可以巡视,可以敲黑板;但如今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顺畅完成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学生专注度,如何提高课堂互
期刊
方女士滿面愁容,唉声叹气。她急迫地说:“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真的快撑不住了,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倒下。”方女士虽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但是能看得出来,她非常不安,紧张,迫切需要找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疫情如同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问题  本来方女士的生活是“别人家的日子”:丈夫在当地是一个公务员,自己也在政府机关上班,有个聪明帅气的儿子,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学科竞赛,展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我界限模糊的情况。  比如: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我有困难时却没人管?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我是家中长子,成年后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弟弟妹妹,我是不是自私自利?成年后在经济上享受父母的照顾,又厌烦他们的种种控制,我是不是很坏?当父母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时,我
期刊
通过创伤促成改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悖,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危机过后,从自己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有研究者发现,无论年纪大小,大约有30%~90%遭遇创伤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创伤后心理压力与创伤后成长可以并存,而创伤后心理压力似乎是创伤后成长的引擎。创伤的积极意义  不可否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
期刊
压力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由变化和威胁导致的情绪唤起。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唤起,能够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鞭策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前行;从消极的角度讲,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忧虑的破坏性压力反应,这不仅会让防御系统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成为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拦路虎”。  随着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压力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困扰,自从上初中后,我慢慢发现周围的同学越来越疏远我,原因是他们说跟我聊天没有意思,说我是“杠精”,因为我很少赞同别人的观点,总会找到各种反面证据,甚至非常牵强。“杠精”的沟通方式让我非常苦恼,我不是故意成为“杠精”,有的时候是不自主的,我都意识不到。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内心感到非常孤独,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总控制不住地表达相反的意
期刊
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他们饱受争议与歧视,人们常常给他们贴上“疯子”“冷血”“麻木”等负面的标签,可是,你知道吗?疾病固然可以令他们短期地丧失理智与控制能力,但是急性期过后,当病情趋于稳定时,他们是一群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人。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每天近距离接触他们,就像参演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有无厘头,有冷幽默,有感人瞬间……有人说精神障碍患者是失心的天使,他们需
期刊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上虽然存在着暴力、攻击、传播谣言等负面行为,但也存在着安慰他人、分享有用信息等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完美主义”是指人们在道德领域设定高个人标准或者担心在道德方面犯错的人格倾向。无论是道德完美主义的高个人道德标准还是担心犯道德错误的心理倾向,都会促使他们从事亲社会行为。  博士研究生曾攀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