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 心同佛定,目极天高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是判断一个人智慧程度的标尺,更是对为官为吏者的要求。
  左宗棠以终身勤勉和卓越功绩,为后世树立了做事的榜样。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一生为国,戎马倥偬,费尽移山心力,功高盖世,炳彪千秋,堪称民族脊梁和中华英雄。
  左宗棠一生经历坎坷。他自幼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年轻时先后三次赴京赶考,却三次落榜。因为未能考取功名,左宗棠开始遍读群书,留意农事,钻研舆地兵法,研读经济水利,走上了科举之外的另一条报国之路,并把历史交付自己的使命做到了极致和完美。
  能够做成大事,左宗棠首先拥有无比的自信和傲骨。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是左宗棠始终学习的偶像。左宗棠年轻时自称“今亮”,以“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自许,后来的实践证明,他在事功上超过了诸葛亮。
  耕读传家的左宗棠,内心始终激荡一股奋进之气。年轻时,他就自题“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自勉。尽管天才杰出,心高气傲,现实却是三考失利,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给了左宗棠巨大的打击,也将他内心澎湃的力量全部激发出来,使他锻就了自立自信的铮铮傲骨,养成了敢于做事的勤勉果断。
  没有考取功名的左宗棠自出山起,就在做事上下功夫。作为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左宗棠的才华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关注。两江总督陶澍对左宗棠不凡的才学、志气和远大的抱负甚为嘉许。1849年,林则徐途经湖南,左宗棠也早慕林则徐大名,急于相见,慌忙之间落入水中。林则徐对左宗棠“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两人秉烛长谈,留下了湘江夜话的美谈。林则徐把自己对西域时务的关注倾囊而尽,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并向左宗棠赠送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嘱咐:“年轻人,好好干吧!”
  咸丰二年(1852年),在湖南乡下隐居多年后,40岁的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幕府,在骆秉章幕中做师爷,这是他正式跻身于政治舞台的开始。当时,太平天国军队驰骋湘北,抢城掠地,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左宗棠殚精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全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饷,备足军械和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这时的左宗棠不怕事大事多,再大的权力也敢用,再大的责任也敢承担。作为师爷的左宗棠曾经怒骂满族武职二品大员樊燮“王八难,滚出去”,并且因此差点招致杀身之祸,震动朝廷。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便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咸丰皇帝也给予左宗棠极大的关注,因为,暮气沉沉的朝廷,从左宗棠身上看到了一点阳刚之气,国家也许有救了。1861年,左宗棠就任浙江巡抚,之后升任闽浙总督、改任陕甘总督,直至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能够做成大事,左宗棠更是拥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
  左宗棠志向高远,从小坚信“一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历史的挑战终于出现在左宗棠面前,他面对压力,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奇功伟业,使中华版图得以保全。
  清朝末年,中国的塞防、海防同时遭遇致命威胁。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主张舍弃新疆,“自断手脚,以保心脏”,唯有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单独主张海、塞并防,坚决收复新疆。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左宗棠不顾众人反对,毅然上了一道约五千言的奏折,详细阐述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他首先肯定“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然后分析了当时国外国内形势,进而指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清廷终于下定决心,支持塞防,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授予他筹兵、筹饷和指挥军队的全权,组成了西征军最高统帅部。
  根据当时新疆实情和地形地貌,左宗棠把所有难事预见到了极致,用兵新疆有四大困难:兵、粮、饷、运四难。特别是新疆位置偏僻,粮食和运输就成了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左宗棠从一开始就主抓粮食和运输问题,定下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左宗棠整顿军队,筹粮、筹饷、筹转运,筹集了4000万斤粮食,然后逐步地艰难地把粮食运到前线。打仗是烧钱的事情,当时清政府财政危机,地方财政困难,没钱。左宗棠提出了借钱打仗的主张,最后清朝政府批准左宗棠借了500万两的外债,同时又要求海关划拨200万两,中央财政解决300万两,给西征军凑足了1000万两的军费,筹饷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西征的路上,左宗棠发动守疆各营兵士在道路两旁,栽种柳树,后人赞为“左公柳”。
  1876年,左宗棠率西征军向新疆进发,他的身边,是一口黑漆棺材相随,新疆不复,此躯捐国。短短一年多时间,西征军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1878年,新疆除伊犁外,尽归祖国怀抱。
  1880年初,根据左宗棠的意见,清政府与俄国谈判收复伊犁问题。为了支持外交活动,左宗棠率兵前往哈密。雄关漫道,漫漫征程,那口棺材仍然走在队伍的前面,表明左宗棠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年近古稀的左宗棠说:“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怀益壮,差堪告慰。”正是左宗棠誓死如归的精忠报国,震惊中外的豪情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清政府的外交斗争,终于迫使俄国将伊犁归还中国。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左宗棠由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之序列。
  至此,善做大事的左宗棠,终于为中华补上了西北一片天。
  能够做成大事,源于左宗棠始终拥有坚定的意志和执行力。
  左宗棠性格倔强,做事坚韧不拔,具有超人的坚定意志,也具有看准就办的雷厉风行作风。作为睁眼看世界的封疆大臣,左宗棠认为应该坚决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光绪六年,经过左宗棠的积极筹划,在兰州建立了甘肃机器织呢局。在西北地区,办一个现代化的织呢厂是一个创举,这个里程碑事件成为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建起的兰州第二毛纺厂,就是在左宗棠原来开办的这个企业留下的两台顺毛机的基础上兴建而起。
  左宗棠强调执行力,特别是他带兵打仗更是严格有序。他创办楚军,只训练一个月就上火线,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练心、练胆、养气。这与偏重训练刺杀技术的方法不同,确实惊世骇俗。从组建楚军到成立西征军,再到筹划恪靖定边军,左宗棠一生亲征百战,很少打过败仗,而取胜的秘诀,全靠士兵的胆魄与军队的气势,靠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左宗棠统帅的军队,每逢大战,斗志顽强,总以雷霆万钧之势,取霹雳手段,将敌军于瞬间压垮。
  左宗棠清正廉明,忧国忧民,当时官场送他一绰号“湖南骡子”。他对当时的一些贪官污吏非常痛恨,追求一种亲民的政治。虽官至一品,但左宗棠一生非常清廉。他与晚清巨富胡雪岩交往颇深,因胡雪岩筹措粮饷有功,左宗棠保荐他为候补道,后来更奏请皇帝,给胡加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但在经济上,他则泾渭分明,分文不取。左宗棠曾经有一次遗产分割, 当时他给他的几个儿子讲,他这一辈子只有25000两银子的遗产。
  左宗棠是一个实干兴邦的官员。克复闽浙,遣散洋将,整顿吏治,赈抚灾民,安排春耕、筹办书院,兴建船厂,开办洋务等等,充分展现了一位治世能臣的深谋远虑。
  尽管用实干担当起了匡复社稷主权的重任,但左宗棠本为一文人,是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戎马倥偬间,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对联和诗意,忧国忧民之情,读来荡气回肠。特别是左宗棠的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更是把做人做事的中华智慧演绎到精彩,值得后人仔细品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