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符合高校工作实际。结合当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开展实施现状,论述高校开展“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以期为深入持续开展“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路径
1 引言
创新创业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驱动力。在国际复杂环境下,如何培养优质“双创”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业亟需突破的难点问题。2015年,国务院连续颁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措施作出具体安排,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工作指明方向。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各高校开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热点趋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潜在拥有的国际优质资源对于“双创”人才培养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展开探讨,主要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指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并据此提出培养路径,以期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国家宏观战略实施的必然需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当下国际环境复杂、竞争异常激烈,良好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惟有改革者方能前进,惟有创新者方能强大,惟有改革创新者方能取胜。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向全社会发出号召,通过释放全民双创潜能,激发社会“双创”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社会氛围,掀起创新创业浪潮。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动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双创”人才培养的阵地作用,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政策走向,不断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发挥更多力量[1]。
2.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并将长期保持新常态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发展失衡所导致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不足,这对我国创新力水准提出更高要求。智力资本是新经济时代直接且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分工、就业、技术创新、管理效率等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双创”人才培养作为智力资本积累和培育的重要途径,培养更多“双创”人才需要获得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近年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已得到显著提升,但人才能力和层次仍难以匹配经济社会现实需求。鉴于此,高校必须全面系统思考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传统育才观念相融合,主动开展“双创”教育,寻找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2.3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竞争力主要受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3]。近年来,我国高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引发的高校生源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改革、“双一流”建设等促使高校更加重视教育内涵,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但目前部分高校过度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致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配套设施难以惠及每位学生。一方面易导致特色人才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双创”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人才质量,降低其社会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下,深入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既是高校的光榮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突破的重要契机。高校应将“双创”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改革,补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短板,造就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双创”人才,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4]。
3 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3.1树立正确“双创”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双创”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即是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双创”知识、介绍“双创”典型案例,忽略了实践的必要性。这种观念忽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扼杀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观能动性,难以长期开展。“双创”教育的本质是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准人才。因此,高校需结合“双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将培养重点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创新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也应结合本校办学优势,突破“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格局,创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开展多样化、个性化培养。
3.2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建设与完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如下:
1. 建设与完善“双创”课程体系
“双创”人才培养是建立在传统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基础之上。第一类为“双创”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目的是为让学生了解“双创”并获取开展“双创”所需基础知识。第二类为“双创”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国内外关于开展“双创”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第三类为“双创”实践课程,主要面向有意开展“双创”的学生开设。该课程是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实操过程中理解与感悟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理念。第四类为“双创”全真模拟课程,是面向正在创业的学生而设置,目的是通过全真演练模拟出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让学生在演习中探寻解决方法以提升“双创”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2. 打造专业“双创”师资队伍
“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关乎“双创”人才培养计划能否高质量完成。除了在本校及外国合作院校选拔一批“双师型”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也可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创业投资人等组成创业导师团,建立 “校内‘双师型’授课教师”+“校外‘实战型’创业导师”师资队伍。
3. 大力开展“双创”教育培训
为激发学生开展“双创”的主观能动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双创”氛围,应定期组织创业导师开展“双创”主题讲座与培训,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突破创业瓶颈,同时也鼓励外教参与指导学生“双创”项目,学习国外“双创”成功经验,多元开展“双创”培训。此外,除了对学生开展培训,校内老师也需定期开展“双创”能力培训,如参加SYB创业培训项目,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动态,提升自身“双创”素养。
3.3探索国际型“双创”人才培养新机制
国外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高校应充分利用项目带来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因此,高校需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深度,同时联合国内外合作办学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调查社会需求,共同协商确定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双创”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要求较高,在培养过程中,除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将创业实践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除了开展创业计划书比赛,高校还应利用合作办学平台联合国内外企业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高校与国内外企业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创业实践机会,同时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师生主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双创”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3.4健全“双创”教育质量考评机制
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证“双创”教育质量,提高“双创”人才培养效率,高校必须从教学内容、平台建设、实践训练、教学效果等方面采取质量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把控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开展校内自我评估,高校也可通过第三方考评“双创”教育质量,并结合质量评估报告综合评判质量现状,针对出现的缺陷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尽早补齐短板,以此促使高校“双创”教育持续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教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LYJG04)
参考文献
[1]胡海山, 杜文博, 陈平.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34(9):27-29.
[2]刘德才. 地方高校书院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24):67-69.
[3]王紅艳. 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03):162-164.
[4]王占仁. 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35(Z1):113-119.
作者简介
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沙润桐(1994—),男,江苏镇江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路径
1 引言
创新创业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重要驱动力。在国际复杂环境下,如何培养优质“双创”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业亟需突破的难点问题。2015年,国务院连续颁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措施作出具体安排,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工作指明方向。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各高校开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热点趋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潜在拥有的国际优质资源对于“双创”人才培养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展开探讨,主要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指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并据此提出培养路径,以期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国家宏观战略实施的必然需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当下国际环境复杂、竞争异常激烈,良好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惟有改革者方能前进,惟有创新者方能强大,惟有改革创新者方能取胜。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向全社会发出号召,通过释放全民双创潜能,激发社会“双创”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社会氛围,掀起创新创业浪潮。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动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双创”人才培养的阵地作用,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政策走向,不断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发挥更多力量[1]。
2.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并将长期保持新常态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发展失衡所导致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不足,这对我国创新力水准提出更高要求。智力资本是新经济时代直接且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分工、就业、技术创新、管理效率等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双创”人才培养作为智力资本积累和培育的重要途径,培养更多“双创”人才需要获得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近年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数量已得到显著提升,但人才能力和层次仍难以匹配经济社会现实需求。鉴于此,高校必须全面系统思考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传统育才观念相融合,主动开展“双创”教育,寻找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2.3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竞争力主要受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3]。近年来,我国高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引发的高校生源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改革、“双一流”建设等促使高校更加重视教育内涵,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但目前部分高校过度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致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配套设施难以惠及每位学生。一方面易导致特色人才供给量不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双创”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人才质量,降低其社会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下,深入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既是高校的光榮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突破的重要契机。高校应将“双创”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改革,补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短板,造就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双创”人才,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4]。
3 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3.1树立正确“双创”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双创”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即是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双创”知识、介绍“双创”典型案例,忽略了实践的必要性。这种观念忽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扼杀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观能动性,难以长期开展。“双创”教育的本质是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准人才。因此,高校需结合“双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将培养重点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创新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也应结合本校办学优势,突破“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格局,创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开展多样化、个性化培养。
3.2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建设与完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双创”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如下:
1. 建设与完善“双创”课程体系
“双创”人才培养是建立在传统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基础之上。第一类为“双创”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目的是为让学生了解“双创”并获取开展“双创”所需基础知识。第二类为“双创”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国内外关于开展“双创”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第三类为“双创”实践课程,主要面向有意开展“双创”的学生开设。该课程是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实操过程中理解与感悟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理念。第四类为“双创”全真模拟课程,是面向正在创业的学生而设置,目的是通过全真演练模拟出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让学生在演习中探寻解决方法以提升“双创”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2. 打造专业“双创”师资队伍
“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关乎“双创”人才培养计划能否高质量完成。除了在本校及外国合作院校选拔一批“双师型”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也可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创业投资人等组成创业导师团,建立 “校内‘双师型’授课教师”+“校外‘实战型’创业导师”师资队伍。
3. 大力开展“双创”教育培训
为激发学生开展“双创”的主观能动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双创”氛围,应定期组织创业导师开展“双创”主题讲座与培训,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突破创业瓶颈,同时也鼓励外教参与指导学生“双创”项目,学习国外“双创”成功经验,多元开展“双创”培训。此外,除了对学生开展培训,校内老师也需定期开展“双创”能力培训,如参加SYB创业培训项目,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动态,提升自身“双创”素养。
3.3探索国际型“双创”人才培养新机制
国外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高校应充分利用项目带来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因此,高校需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深度,同时联合国内外合作办学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调查社会需求,共同协商确定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双创”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要求较高,在培养过程中,除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将创业实践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除了开展创业计划书比赛,高校还应利用合作办学平台联合国内外企业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高校与国内外企业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创业实践机会,同时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师生主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双创”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3.4健全“双创”教育质量考评机制
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证“双创”教育质量,提高“双创”人才培养效率,高校必须从教学内容、平台建设、实践训练、教学效果等方面采取质量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把控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开展校内自我评估,高校也可通过第三方考评“双创”教育质量,并结合质量评估报告综合评判质量现状,针对出现的缺陷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尽早补齐短板,以此促使高校“双创”教育持续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教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8LYJG04)
参考文献
[1]胡海山, 杜文博, 陈平.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34(9):27-29.
[2]刘德才. 地方高校书院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24):67-69.
[3]王紅艳. 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03):162-164.
[4]王占仁. 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35(Z1):113-119.
作者简介
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沙润桐(1994—),男,江苏镇江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