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中风,人们都不陌生。“这是老年病,年轻人离它还远着呢。”“中风在天冷时易发作,天热不会有事儿。”这是生活中不少人对中风的认识。
事实真是如此吗?44岁的张先生,常常喝酒应酬,年纪不大却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前些天他出现头痛、眩晕、眼前发黑等不适,以为工作太累了,并没放在心上。可是前一天早晨,他起床后发现自己右半身麻木无力、说不清话,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结果确诊为脑梗死,颅内已轻度水肿,因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延误了病情。
“冬季天气寒冷,确实是一年中中风的高发季节。为此,不少人放松了夏季预防中风的警惕性。”夏季闷热潮湿的天气也会诱发或加重中风,而且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45岁以下的青壮年患者越来越多。所以不管老人还是青年人,只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这些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就应时刻绷紧预防中风这根弦,有过中风史者更要加倍小心。一旦出现中风征兆要马上就诊,以减少致残、致死的危险。
中风高发人群预防做好五点
闷热天气为何能诱发中风呢?天气闷热潮湿时,人的情绪易烦躁、激动,导致血压上升;闷热会影响睡眠,休息不足也易使夜间血压升高,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夏季出汗多,人体水分散失快,若不及时补水,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增高使血流减慢,促进血栓形成;夏天普遍使用空调,若室内温度过低,与外界温差悬殊,频繁出入这样的房间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有动脉硬化者就易出现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这些因素都会诱发或加重中风。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以及有中风史者,应积极预防中风,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注意水分的补充。即使不太渴时也要喝水,出汗过多时更应及时补水,尤以热茶或凉开水为好。半夜醒来、晨起后也应适量饮水,降低血黏度,预防血栓形成。其次,避免高盐和高脂肪饮食。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同时应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和豆制品的摄入,少吃高脂肪肉食,戒烟限酒。第三,保证规律生活,充足睡眠,适当午睡,避免过度劳累。第四,稳定情绪,避免激动。第五,即使天热也要坚持适量运动,老人可打太极拳、快走等,运动时间以清晨和傍晚为宜,别在烈日下活动。第六,坚持规律用药控制基础病,别凭自觉症状擅自减药、停药,定期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服药的剂量和种类。
越早治,致残致死率越低
“中风的治疗,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秒钟抢救就多一分治愈的把握,少一分致残、致死的危险。尤其对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抢救效果最好。”临床上超过95%的病人因不认识中风征兆,刚开始有轻微表现时,认为“没事儿,是没休息好,睡会儿觉就没事儿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45岁以下的青壮年患者延误治疗的情况更突出。
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史,多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起病,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严重时在数分钟内恶化,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并可有头痛和血压升高等症状。而脑梗死则起病缓慢,有的需要数小时至数天,初期症状也不明显,且多在睡眠等静息状态发病。
总的说来,头痛、头晕,一过性视物模糊,眩晕、耳鸣,偏身麻木、感觉迟钝和肢体运动障碍、活动失灵,是中风的五大报警信号,中风高发人群要多加留心。临床实践证明,脑梗死患者发病6小时内若接受溶栓治疗,疗效非常理想,甚至可恢复至病前状态。而一旦超过6小时,基本不能再行溶栓。治疗只是减慢病情进展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疗效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