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一系列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密集出台,促进艺术教育进步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在对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发现: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课程管理不规范”“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科研工作不重视”等方面。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在普通高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这对普通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样本进行调查。学生样本主要采集了3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样本,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学生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态度;二是学校整体艺术氛围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情况。教师样本主要采集了13所重点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教师样本,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艺术教育的师资和开展科研的情况;二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和硬件设施配置情况;三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实际课程开设情况。
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第一,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满意度较高,理科生对艺术类课程更感兴趣。通过高校属性与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评价的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各种统计量的值和相应的渐进显著性水平P值。3个P值均小于0.05,均达到显著水平,拒绝虚无假设,表明高校的不同属性与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理工科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而理科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兴趣要高于文科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科学和艺术的分离,使得理科学生在其专业学习中几乎不会接触到艺术,理工科高校艺术氛围不够浓厚,从而导致他们对艺术相对陌生,也就导致他们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当这种期望和要求不能被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所满足时,也就造成了他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低满意度。
第二,艺术特长生更多参与实践型活动,普通学生更多接受理论教育。由表2可知,艺术特长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方式最多为社团活动,占比74.0%;非艺术特长生则为公选课和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均占比68.2%。说明艺术特长生更多地接受实践型的艺术教育方式,非艺术特长生更多地接受理论型的艺术教育方式。由表3可知,无论是否是艺术特长生,学生们都更多地希望接受艺术实践与体验方式的艺术教育。
第三,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为文艺晚会或公共选修课等参与体验类活动,对讲座兴趣不高。大学生接受最普遍的艺术教育方式为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68.09%;其次是公选课,占比66.31%。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教育方式是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41.35%。学校组织的各类晚会参与度最高,占比59.00%。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北京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学生对于校内校外专家讲座与表演兴趣不高。
2.由高校藝术教师的评价剖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第一,课程管理不规范。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通过调查发现:有46.15%的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共艺术教室等教学场所,只有1所高校的公共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要。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是理工类高校应重视营造人文艺术氛围,进一步调查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了解他们的艺术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他们最为需要的艺术类课程,并且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适应他们的艺术接受能力。
二是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如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工作坊形式呈现的艺术创作类课程,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演奏中,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其艺术表达能力。
三是北京作为全国艺术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加强与艺术家、社会艺术团体和机构的紧密联系,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艺术家、艺术团体的进校,对于整个学校艺术氛围的建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是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使其成为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我们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上提供保障,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确立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高校应按照教育部规定,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开足、开齐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五是学校要重视相关的硬件建设,并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安排专门的音乐、舞蹈等艺术教室,保证公共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要,装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音响系统。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对公共艺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重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姣.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美育学刊,2012,3(6):98-105.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在普通高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这对普通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样本进行调查。学生样本主要采集了3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样本,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学生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态度;二是学校整体艺术氛围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情况。教师样本主要采集了13所重点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教师样本,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艺术教育的师资和开展科研的情况;二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和硬件设施配置情况;三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实际课程开设情况。
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第一,综合类大学的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满意度较高,理科生对艺术类课程更感兴趣。通过高校属性与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评价的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各种统计量的值和相应的渐进显著性水平P值。3个P值均小于0.05,均达到显著水平,拒绝虚无假设,表明高校的不同属性与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理工科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而理科生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兴趣要高于文科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科学和艺术的分离,使得理科学生在其专业学习中几乎不会接触到艺术,理工科高校艺术氛围不够浓厚,从而导致他们对艺术相对陌生,也就导致他们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当这种期望和要求不能被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所满足时,也就造成了他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低满意度。
第二,艺术特长生更多参与实践型活动,普通学生更多接受理论教育。由表2可知,艺术特长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方式最多为社团活动,占比74.0%;非艺术特长生则为公选课和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均占比68.2%。说明艺术特长生更多地接受实践型的艺术教育方式,非艺术特长生更多地接受理论型的艺术教育方式。由表3可知,无论是否是艺术特长生,学生们都更多地希望接受艺术实践与体验方式的艺术教育。
第三,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为文艺晚会或公共选修课等参与体验类活动,对讲座兴趣不高。大学生接受最普遍的艺术教育方式为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68.09%;其次是公选课,占比66.31%。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教育方式是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41.35%。学校组织的各类晚会参与度最高,占比59.00%。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北京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学生对于校内校外专家讲座与表演兴趣不高。
2.由高校藝术教师的评价剖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第一,课程管理不规范。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上述课程”。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通过调查发现:有46.15%的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共艺术教室等教学场所,只有1所高校的公共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要。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是理工类高校应重视营造人文艺术氛围,进一步调查理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了解他们的艺术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他们最为需要的艺术类课程,并且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适应他们的艺术接受能力。
二是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如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工作坊形式呈现的艺术创作类课程,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演奏中,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其艺术表达能力。
三是北京作为全国艺术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加强与艺术家、社会艺术团体和机构的紧密联系,加强在学生中的宣传。艺术家、艺术团体的进校,对于整个学校艺术氛围的建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是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使其成为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我们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上提供保障,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确立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高校应按照教育部规定,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开足、开齐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五是学校要重视相关的硬件建设,并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安排专门的音乐、舞蹈等艺术教室,保证公共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可以充分满足学生需要,装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音响系统。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对公共艺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重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姣.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美育学刊,2012,3(6):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