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科普创作的创新思考

来源 :海峡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科幻巨片《阿凡达》曾经在我国的电影市场上风靡一时。围绕电影《阿凡达》的讨论、评论和争论至今余波未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反思和深思。
  1文学类科普创作的范围和意义
  科普创作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分领域。在总体上讲,科普创作的目的是向公众传播新的科学信息和科学理念,向公众精确、清晰、全面地解释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兴趣。
  科普创作在国际上被称作“科学写作”或“写科学”(Writing Science)。其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文学类科学写作(fictional Writing)和非文学说类科学写作(Non-fictional Writing)。
  非文学类科学写作(Non-fictional Writing)主要包括:科学新闻报道、描述科学现象和事实、反映科研成果、阐述科学原理、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各种科普及专业科学文章、书籍和研究报告等。非文学类科学写作的重点在于用简单明白的语言,强调科学事实的准确性和科学原理的明确性。
  文学类科学写作主要包括充满想象的科学/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科普表演剧、科学传奇故事和科学卡通和动漫作品等。文学类科学写作,特别是科幻作品,是对科学提炼的解析模拟进行逻辑预测,其任务是激励读者开阔视野,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可能性。
  2我国文学类科学创作中的问题和误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幻片的创作领域,依然步履艰难,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问世以来,至今没有制作拍摄出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更谈不上拍摄展示当代最新科技及发展趋势的3D科幻大片。各类科学中心、科学博物馆、电视频道、网络媒体和影院所基本上被国外引进的科学影视片和科幻大片等一统天下。笔者多年参加上海每年一次的优秀科普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评审,但期望中的文学/小说类原创科学作品则始终不曾出现。电影《阿凡达》的热播反映了我国科幻电影编导和制作的尴尬和滞后,更放映了我国科普创作领域中存在的科学理念、理论和实践创新、创作方法及手段、想象力贫乏等诸多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领域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当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商业化的倾向和收视率的影响,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创作思想存在误区:
  2.1 过分强调科学的正面作用和作品主题的教育意义
  科普创作,特别是文学类科学写作更要强调基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遵循科技自身发展的轨迹,充分发挥科学的想象力,展示科学的神秘和有趣,吸引和带领公众进入符合科学预测和科学推理的想象空间。电影《阿凡达》的主题是反映科学与自然的冲突:当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人类在糟蹋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后,试图凭借手中的高科技武器去占领新的星球,但结果是代表先进技术的地球人最终在代表自然的外星人面前败下阵来,只得狼狈地返回地球。而著名科普书籍《寂静的春天》和《没有我们的地球》也都反映了技术滥用所造成的恶果,从而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关注科技、人类、自然之间的和谐,提高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当然,科普创作的重点在于向公众传播科技的进步及其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恩惠和积极作用,但过分地、单一地、不加批判地强化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就会使我们的创作思路狭隘,作品内容空洞,题材雷同,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反而失去科普作品的目的意义和教育意义。
  2.2 作品人物脸谱化和简单化
  由于陷入单一强调科学正面作用的围城,多维度思考科学成为一种禁区,因而我国的文学/小说类科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普遍出现脸谱化倾向,如:科学家总是以严肃、认真、勤奋的形象出现,故事的结局都是由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和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和化解危机;爱科学的儿童形象总是淘气顽皮,有点小聪明,喜欢提问题;而缺乏创新精神的,需要被教育的对象总是有点木讷,有点懒惰,不爱学习等等。然而,国外许多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在这类(科幻或科学)电影和电视节目中,除了一些装摸作样的小丑、不合社会时宜的书呆子、邪恶天才和傲慢的人类救世主,科学家没有一个正面形象。当然目前,这种状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科学家不再被脸谱式地描绘成一群穿着实验室服装、举止怪异的人。其实,不必担心科幻作品中对科学家的形象塑造会影响公众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和正面宣传,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科学家的尊重和敬仰,对科学的神秘和探索充满兴趣,科学事业和科学生涯依然是青少年和广大公众的向往和追求。而多维度地描述科学及科学家使文学、小说类科学作品更具意想不到的故事内容和结局,从而具有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2.3 编创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电影《阿凡达》也引起了我国电影界的广泛评论。有人认为:《阿凡达》的成功完全依靠金钱的堆积。如果我们有雄厚的资金投入,我们也能够拍出如此效果的科幻大片。应该承认我国将信息技术、虚拟技术运用于电影制作的水平已不亚于国际同行。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文学类科学作品的剧本编创。像电影《阿凡达》、《盗梦空间》、《2012》、《未来世界》等科幻大片中无不充满着当今和未来科技的运用、想象和预测。令人称奇的是,科幻片《日本沉没》中的想象灾难,几乎是对现实中的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一次精确预测。如果没有良好扎实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根本不可能创作出如此震撼的文学/科学作品,也没有众多高新科技的用武之地。今天我们不断地拍摄题材重复撞车的历史剧、古装戏,热衷于同名作品的翻拍和重拍正是反映了我国电影及文学类科学作品创作中的源头枯竭,视野狭窄,恶性循环,资源浪费的现状。
  3文学类科普创作的创新和思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们在科普创作,特别是文学类科学创作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正视问题和接受挑战需要从根本上创新科普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3.1 变“寓教于乐”为“寓乐于教”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寓教于乐”作为教育和文学创作的一个指导原则,习惯于在教育和文学创作中/前,先设立一个教育目的,然后,围绕预先设立的主题去搜集素材,设置情节,塑造人物。这一模式很容易形成主题先行,人物雷同,悬念简单化。而“寓乐于教”的创作理念则强调: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激动人心的,过程是生动曲折的,人物是丰富多样的。科普作品首先要使读者/观众感到有趣和令人神往。文学类科学创作只有通过可信的叙事、动人的修辞或想象和语言的优美来感染人,使作品的主题性和教育性与娱乐性水乳交融,才能吸引观众,激发公众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和探究,从而真正发挥作品的教育作用。科普作品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科学是有趣的,这一点已得到国际科普创作界的普遍认同。
  3.2 深刻理解科学和科普作品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发展是由社会推动的,科学知识是由社会构建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会产生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因此,科普作品,特别是科幻作品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科普/幻作品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已经确立的科学知识,而是对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和反思,是对科学和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预测。因此,今天的科普/科幻作品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具体科学技术,如火箭飞船和激光枪等的发展预测,科学传播也不再是简单地每年一次向参观者开放实验室等个体活动。
  科普/科幻作品应该关注科学的本质和目的、科学过程、科学家的作用和经历,或科学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学方面,其中包括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以科学的社会背景为基础,以更广阔的视野,描述和展望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包括技术运用的科学伦理和道德以及社会责任。
  3.3 准确反映公众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多数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只是检验目前存在的事物,而不是检验未来不同形态社会中可能存在或发生的事物。而科普/科幻作品能够通过预测未来情景,描绘我们社会发展的可能方向,寻求对公众所关心问题的缓和方法,为公众提供参与这些可能性思考的方法和途径。公众能够通过阅读科普/科幻作品来检验这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可以是对“科学技术的理想化预测”,也可以是“非理想化预测”,即预测不受欢迎的未来,或表现科学家和公众对科学发展的期待和顾虑。如,克隆技术、干细胞研究、食品基因控制等技术工程等。虽然,从整体上看,克隆人还很遥远,但公众对动物克隆和其他相关问题相当关切。而公众对干细胞研究、食品基因控制等技术工程等则表现出既关切又害怕的深刻矛盾心理,这些社会关注和公众期待/顾虑可以成为我们科普/科幻创作的丰富资源和文化背景。科普作家可以将故事情节与科学联系起来,使主题融入其中,从而引起观众共鸣,促进公众与当代和未来科学问题的互动。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科普创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树立和创新正确的科普理念,提高创作人员的科学思想及科学素质。只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强调创作技巧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和实际作用。否则,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科普创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对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阐述中指出: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科普创作和科普作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MARK L.BRAKE AND EMMA WEITKAMP. Introduc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West of England UK, 2010.
  作者简介:
  洪耀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摘要] 尽管财政研究开放度不断增强,呈现一片纷呈景象,而繁荣之后静思国内财政研究,财政本质依然不明。该文从现有的文献和研究出发,提出关于财政本质的研究反思。  [关键词] 财政本质 公共财政 国家分配论 公共财政论 学科定位    1 国内财政学研究演进及现状  多年来,国内财政学研究主要的焦点围绕“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以及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的演变进行①。上世
期刊
[摘要]该文总结了南方红豆杉树的特征、特性及其应用价值,并介绍野生南方红豆杉树在福建的分布,以及福建在南方红豆杉种植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
期刊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南安市而言,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摆脱过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形成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一些创新能力弱、技术含量低的企业毫无抵御之力,而与此同时,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反而能够获得发展,其启发意义在于,南安市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核心
期刊
[摘要] 报业出版流程涉及的众多环节中,原有基于PS的出版流程技术,多个部门的用户可以接触底层共享目录、核心的出版文件得不到加密处理,可被轻易修改,存在对数据进行恶意或无意的处理和操作风险。该文从采用基于PDF技术的出版流程安全管理、流程监控、版面加密和防篡改技术、检错机制建立、差错控制等方面诠释了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报纸出版流程,以规避上述风险,从而进一步完善报纸安全出版防护体系建设,使各个出版关
期刊
[摘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决策和管理的理念、能力、方式和水平,也对全民的科学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才能更好地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海西建设,才能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育如何多渠道、多平台、多样化地培养大批未来创新人才,已被社会大众所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地为此努力。上海市宝山区在过去的多年中,一直在积极探索未来创新人才在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中成长的实践,构建的宝山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日渐成熟,已成为校外科技教育的一种独特的育人方式。本文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内涵、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作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已经从“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凭借其强烈的视觉冲击、逼真的情景再现以及直观的信息传递优势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特有的作用,“一图胜千言”的巨大传播优势,使新闻图片成为报纸在传媒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  [关键词] 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 图片编辑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一图胜千言’。现代生活,图片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生活用品的包装,到处
期刊
[摘要]我们应发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积极调动聪明智慧,科学应对简繁版本问题。根据客观需要应繁则繁、可简则简,积极营造识繁书简并用环境。有无必要组织力量编写《两岸科普常用词典》(或对照手册),两岸科普界应根据实际需要,形成共识得出结论。坚持“因教施材”应成为积极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并取得优良效果的指导原则。应继承和发扬科普创作的优良历史传统,积极引导科普创作力量,提供更多的优秀通俗读物及作品。积极开发
期刊
报纸是重要的传媒和现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渠道,它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不小,仍有自己的优势。“报纸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是。能否继续是社会的先锋与灯塔,报纸的质量是关键。报纸的品位、品格和品牌以及报纸的亲和力、公信力、话语权和滋补力、感染力均与报纸的整体水平有关(包括科学传播的质量)。  大众传媒时代,报纸的科学传播及其质量很重要。科学是主流文化的构成,科学及其传播是主旋律的一部分。科学是
期刊
0引言  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流行的小故事:曾有大科学家(法拉第、爱迪生或是富兰克林)做出了很多科学发现发明,但新事物不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人们质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大科学家反问:“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  潜科学的发现发明在科学之前,比科学发现发明更不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如果遭到同样的质疑,也可以同样理直气壮地反问:“未生的胎儿有什么用?”  潜科学就是这样的科学胚胎和科学萌芽,是尚在孕育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