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以它超强的音效、鲜活的图像、精美的动画和人机互动的特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可是,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课件绝不是点缀课堂的饰物,更不能让其演变成一种时髦的风潮。运用得好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不好,就会喧宾夺主、徒劳无益,而且浪费教育资源,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把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整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的首要一步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愿望。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下面是我教学《沁园春·雪》一词的实录片断。
师:这堂课我们首先认识一位伟人。(课件显示毛泽东登高远眺北国风光的图片,配以毛泽东的手稿文字。)
师:这位伟人是谁?
生:毛泽东!
师:请大家再认认上面的字。
生:是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
师:(课件展示该词的写作背景及该词发表后的影响并配音)
这样,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设置与课文相关的图文,引领学生进入比教材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跃跃欲试了。
二、融情入景营造氛围
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编选了许多催情动人的好文章,这些文章里无不于字里行间,闪动着真挚美丽的人性光辉。但是文字给人的感染力毕竟有限,多媒体课件在这时就表现出了它的优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课文需要的境界,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美热烈、或幽默讽刺、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多熏染、多涵咏,那必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悟真、善、美的内涵。比如《乡愁》一诗对故国家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怎么朗读都只能停留在文字构筑的意象里。此时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低回宛转的曲子配上如泣如诉的朗诵,更衬以夕照中的大海背景,相信学生一定会不自禁地溶在《乡愁》的愁韵里,对课文的领悟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化难为易,实现难点突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启发、点拨。而有些难点问题,即使教师费尽唇舌,学生也往往如坠入云雾之中,不能理解和认可。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文的难点。比如,《核舟记》一文,学生对核舟伤的人物的位置关系往往把握不准,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具体的画面,形象地展示出来,我相信对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这样,也就打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关节。
四、化静为动提高认知能力。
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学生往往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整天面对呆板的文字。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将字体美化,配上和谐的乐曲和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这样学生感知课文的效果肯定比阅读单调的文字要好;再比如对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把学生拉到现场去,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播学生要观察的对象,使学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拓展教学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语文学科的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其思维过程无不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但现实是,学生们在进行表达训练时,常常辞不达意,甚至闹笑话。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与训练《当一次主持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请"进课堂,让学生学习借鉴,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课上,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有意义的或者学生观察不到的写作素材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只有服务教学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课文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但是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要用,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还要注意教学的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播放者。
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通过自己不懈的探索,一定会找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情、校情与自己教学风格的多媒体教学新思路,全面调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以它超强的音效、鲜活的图像、精美的动画和人机互动的特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可是,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课件绝不是点缀课堂的饰物,更不能让其演变成一种时髦的风潮。运用得好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不好,就会喧宾夺主、徒劳无益,而且浪费教育资源,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把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整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的首要一步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愿望。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下面是我教学《沁园春·雪》一词的实录片断。
师:这堂课我们首先认识一位伟人。(课件显示毛泽东登高远眺北国风光的图片,配以毛泽东的手稿文字。)
师:这位伟人是谁?
生:毛泽东!
师:请大家再认认上面的字。
生:是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
师:(课件展示该词的写作背景及该词发表后的影响并配音)
这样,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设置与课文相关的图文,引领学生进入比教材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跃跃欲试了。
二、融情入景营造氛围
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编选了许多催情动人的好文章,这些文章里无不于字里行间,闪动着真挚美丽的人性光辉。但是文字给人的感染力毕竟有限,多媒体课件在这时就表现出了它的优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课文需要的境界,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美热烈、或幽默讽刺、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多熏染、多涵咏,那必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悟真、善、美的内涵。比如《乡愁》一诗对故国家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怎么朗读都只能停留在文字构筑的意象里。此时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低回宛转的曲子配上如泣如诉的朗诵,更衬以夕照中的大海背景,相信学生一定会不自禁地溶在《乡愁》的愁韵里,对课文的领悟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化难为易,实现难点突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启发、点拨。而有些难点问题,即使教师费尽唇舌,学生也往往如坠入云雾之中,不能理解和认可。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文的难点。比如,《核舟记》一文,学生对核舟伤的人物的位置关系往往把握不准,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具体的画面,形象地展示出来,我相信对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这样,也就打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关节。
四、化静为动提高认知能力。
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学生往往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整天面对呆板的文字。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将字体美化,配上和谐的乐曲和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这样学生感知课文的效果肯定比阅读单调的文字要好;再比如对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把学生拉到现场去,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播学生要观察的对象,使学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拓展教学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语文学科的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其思维过程无不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但现实是,学生们在进行表达训练时,常常辞不达意,甚至闹笑话。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与训练《当一次主持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请"进课堂,让学生学习借鉴,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课上,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有意义的或者学生观察不到的写作素材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只有服务教学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课文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但是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要用,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还要注意教学的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播放者。
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通过自己不懈的探索,一定会找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情、校情与自己教学风格的多媒体教学新思路,全面调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