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战略地位被再一次提高,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与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举措。故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研究,科学认识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当前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加强功能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科学选择。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理念,是合理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体现。故本文以一二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化解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障碍,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收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义
(一)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进行革新与发展
产业融合是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因素而造成的产业边界模糊的现象。其中,包括了新技术、新模式、资源、要素等的整合或重组。主要路径是的渗透与交叉重组。产业融合可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内容、调整产业布局,因此是农村产业革新、进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达到相互增值的目的,引领要素在部门间的合理有效分配,推动农村朝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准,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这也符合当下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
(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措施
我国最早的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来自于他国。在国外的经验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倡的“六次产业”。即通过激励农民多元化生产,来促进行业间附加值内部化,进而增加农村发展活力。除此以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使得三个产业的发展呗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农工商一体化的带动,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合发展。通过学习他国的产业融合的思想和经验作为借鉴。同时结合本国独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特色,发展适合当下我国产业融合的理论。
二、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存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转化困难
每个产业的主要用途与功能不尽相同。首先,第二产业主要以标准化的加工为手段,因为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引进了机器设备。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提供了信息、金融资本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在上述条件的助力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因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生产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的土地数量下降、劳动力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十分困难。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关联性;而是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二) 农产品质量不高
農产品质量提升包括了众多方面,从原材料种子的挑选、到生产加工、运输流通、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高与否。除此以外。人为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如天气气候、湿度、土壤成分比例等等。在供给侧的背景下,生产提供有质量的农产品是产业融合的宗旨。但实际生活中,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生产加工流程粗糙,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与效果,因而农产品质量低下。如何规范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如何引进的技术,如何有效监控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大数据的时代。农产品生产依旧循规蹈矩,不仅质量难以提升,还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如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设施不完善,金融支撑不足
农村相较城市,发展滞后,缺少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这也导致了产业融合的有力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水、电、垃圾处理站等公共产品的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小,同时也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备破环的问题,维护力度不高;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缺失则影响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阻碍了产业之间资源的整合。此外,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也是产业融合的一大困难之处。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需求较少,同时,农民缺乏借贷相关的质押品,因此在资金获取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与建议
(一)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尽人意,而且同质、雷同的问题十分明显。很多发展项目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往往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这主要是源于创新意识的缺乏。我国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因此政府或者当地龙头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合作平台。一方面,对农民基础技能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这也有利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引领市场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部门的沟通交流,保证生产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探索“农民、合作社、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合作社三重培养的力度。作为产业融合的有力推动者,龙头企业在资源、资金的拥有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故合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作为产业融合的参与者,新型农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教育资助、社会保险等补助,鼓励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标准化经营获取更高收入。作为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农民合作社常常承担着市场开拓、运输配送等职能,故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因此探索出一个适合于三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通过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增强价值链,提升收入,带动产业发展。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财政、金融、投资支持政策体系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农民的资本力量薄弱,因而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多元化的经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实施激励政策。例如,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激励农民的同时,也减缓他们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通过协调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完善的资源配置有效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一方面,形成稳健体系,保证产业的稳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形成鼓励产业创新的机制。此外,还有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防止行政过分干预。在金融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到“定位降准”,切实实施产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政策,保证农业领域的资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激励当地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促农民与产业间利益链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加大对产业园、生态发展园项目扶持与资金投入,切实强调农民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公共交通、通信网络、水电供应、停车场、垃圾处理、公厕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财政支撑,同时鼓励和补贴自行建设相关设施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贴息、建立基金等多项手段,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进而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的均等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另外,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包括乡村特色旅游、农产品价格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农业基础公共信息和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零成本共享;以政府补贴、降税、奖励等手段支持农村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公共服务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受益面,解决因缺乏有效平台造成的产业融合阻碍。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一、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义
(一)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村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进行革新与发展
产业融合是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因素而造成的产业边界模糊的现象。其中,包括了新技术、新模式、资源、要素等的整合或重组。主要路径是的渗透与交叉重组。产业融合可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内容、调整产业布局,因此是农村产业革新、进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达到相互增值的目的,引领要素在部门间的合理有效分配,推动农村朝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强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准,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这也符合当下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国情。
(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措施
我国最早的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来自于他国。在国外的经验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倡的“六次产业”。即通过激励农民多元化生产,来促进行业间附加值内部化,进而增加农村发展活力。除此以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使得三个产业的发展呗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农工商一体化的带动,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合发展。通过学习他国的产业融合的思想和经验作为借鉴。同时结合本国独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特色,发展适合当下我国产业融合的理论。
二、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存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转化困难
每个产业的主要用途与功能不尽相同。首先,第二产业主要以标准化的加工为手段,因为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引进了机器设备。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提供了信息、金融资本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在上述条件的助力下,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因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生产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的土地数量下降、劳动力下降。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十分困难。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关联性;而是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二) 农产品质量不高
農产品质量提升包括了众多方面,从原材料种子的挑选、到生产加工、运输流通、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高与否。除此以外。人为因素以外的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如天气气候、湿度、土壤成分比例等等。在供给侧的背景下,生产提供有质量的农产品是产业融合的宗旨。但实际生活中,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生产加工流程粗糙,未能达到预期标准与效果,因而农产品质量低下。如何规范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如何引进的技术,如何有效监控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大数据的时代。农产品生产依旧循规蹈矩,不仅质量难以提升,还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如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设施不完善,金融支撑不足
农村相较城市,发展滞后,缺少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平台,这也导致了产业融合的有力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水、电、垃圾处理站等公共产品的薄弱,资金投入力度小,同时也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备破环的问题,维护力度不高;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缺失则影响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阻碍了产业之间资源的整合。此外,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也是产业融合的一大困难之处。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需求较少,同时,农民缺乏借贷相关的质押品,因此在资金获取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三、政策与建议
(一)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
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尽人意,而且同质、雷同的问题十分明显。很多发展项目缺乏良好的自我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往往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这主要是源于创新意识的缺乏。我国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因此政府或者当地龙头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创新合作平台。一方面,对农民基础技能进行培训,提升能力,这也有利于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引领市场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部门的沟通交流,保证生产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探索“农民、合作社、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合作社三重培养的力度。作为产业融合的有力推动者,龙头企业在资源、资金的拥有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故合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作为产业融合的参与者,新型农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教育资助、社会保险等补助,鼓励他们通过土地流转,标准化经营获取更高收入。作为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农民合作社常常承担着市场开拓、运输配送等职能,故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因此探索出一个适合于三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通过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增强价值链,提升收入,带动产业发展。
(三)建立系统有效的财政、金融、投资支持政策体系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农民的资本力量薄弱,因而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多元化的经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实施激励政策。例如,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激励农民的同时,也减缓他们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通过协调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完善的资源配置有效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一方面,形成稳健体系,保证产业的稳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形成鼓励产业创新的机制。此外,还有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防止行政过分干预。在金融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到“定位降准”,切实实施产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政策,保证农业领域的资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激励当地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促农民与产业间利益链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加大对产业园、生态发展园项目扶持与资金投入,切实强调农民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公共交通、通信网络、水电供应、停车场、垃圾处理、公厕与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财政支撑,同时鼓励和补贴自行建设相关设施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贴息、建立基金等多项手段,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进而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发展的均等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另外,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包括乡村特色旅游、农产品价格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农业基础公共信息和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零成本共享;以政府补贴、降税、奖励等手段支持农村交易市场的建设,拓宽公共服务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受益面,解决因缺乏有效平台造成的产业融合阻碍。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