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一年级《小蚂蚁搬米粒》为例,谈谈如何丰富学生音乐实践,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音乐实践;情感体验
艺术离不开情感,而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普及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情感功能又堪称“首席”,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速度、力度和受众面都是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而音乐课,正是通过一首又一首歌曲或器乐曲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美育目的。
笔者以一年级《小蚂蚁搬米粒》为例,谈谈如何丰富学生音乐实践,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主要环节如下:
⑴读儿歌、踏走步(边读儿歌,边围成圆圈,要求学生团结合作,围成圆形)。
⑵传递游戏、感受恒排(拍手传递节奏游戏,联觉体验恒排、节拍)
⑶听音游戏,感受音高变化(用身体动作和手势的高低表现音高)
⑷创设情境、感受歌曲(音乐律动、集体搬米粒,体验合作的快乐)
⑸趣味模仿、表现歌曲(创造性的表演,再现劳动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本节课,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直接的音乐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恒拍律动的音乐经验,享受着团结劳动音乐情境带来的快乐。
1 创设音乐情境,回归音乐本原
《小蚂蚁搬米粒》这首歌曲,产生于蚂蚁的劳动生活场景,所以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集体劳动的情境中学习歌曲,学会歌曲之后,还要将这种劳动时的激情与快乐融入到歌表演中。这节课上,我没有带着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听唱旋律,而只是把歌曲的内容情景还原了,让学生通过拍手走步(小蚂蚁整齐的队伍)、传递信息(触角传递歌曲中的节奏)、听音游戏(爬高上低寻找食物)用这些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感受音乐。孩子们在情境中聆听歌曲,边游戏边朗诵歌词,体验团结劳作带来的激情;边唱歌变律动、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劳动的快乐。
音乐是引发和表达情感最直接,也是最自然最容易的手段和途径。这种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释放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母。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音乐作品真实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回归音乐情感的本原。
2 多感官联动,体验音乐情感
达尔克罗兹认为,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必须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这种所谓参与,是视觉、触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知觉的全方位参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认知;深刻体会到自己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是音乐的主人,使他们感受音乐情感所带来的快乐。
本节课就把这种乐曲中节奏节拍的体验融进了踏步练习、传递游戏、听音游戏之中。读儿歌踏步走圆形:是感觉稳定的恒拍的运动;传递游戏:(孩子们双手举过头顶,模仿小蚂蚁的触须,在另外一个孩子的手上拍出节奏,传递下去)也是体验恒拍的过程。这种有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刺激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
孩子们运用联觉参与音乐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恒拍的音乐体验。运用联觉进行音乐活动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又让学生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乐不此彼。
3 精选创编结合,力求“优化”教材
柯达伊曾多次指出:“只有最好的,才最适合于给儿童”,“应该在尽可能小的年龄阻止孩子接触不好的音乐,因为到孩子已经成人时再阻止就晚了。”音乐课程中指出,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我每次在教学前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多听多思,细心品味音乐作品,找出好的办法,在音乐和孩子之间搭一座小桥,充分发掘、选择、符合学生音乐感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音乐要素,进行加工处理。帮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作品是由不同的音乐元素组成,所产生的效果和表达的情感亦有不同,所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音乐元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央音乐学院高建进教授在面向全国音乐教师的培训中提到:“没有引导学生走进体验的过程,则相当于买株还珠,不仅舍弃了音乐的精髓,而且也隔离了学生可能对音乐产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懂了音乐的形式并不算真懂音乐,懂了音乐的情感才是真懂音乐。”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音乐情境、精心发掘运用音乐元素、启发,鼓励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情感體验,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实践;情感体验
艺术离不开情感,而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普及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情感功能又堪称“首席”,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速度、力度和受众面都是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而音乐课,正是通过一首又一首歌曲或器乐曲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美育目的。
笔者以一年级《小蚂蚁搬米粒》为例,谈谈如何丰富学生音乐实践,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主要环节如下:
⑴读儿歌、踏走步(边读儿歌,边围成圆圈,要求学生团结合作,围成圆形)。
⑵传递游戏、感受恒排(拍手传递节奏游戏,联觉体验恒排、节拍)
⑶听音游戏,感受音高变化(用身体动作和手势的高低表现音高)
⑷创设情境、感受歌曲(音乐律动、集体搬米粒,体验合作的快乐)
⑸趣味模仿、表现歌曲(创造性的表演,再现劳动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本节课,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直接的音乐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恒拍律动的音乐经验,享受着团结劳动音乐情境带来的快乐。
1 创设音乐情境,回归音乐本原
《小蚂蚁搬米粒》这首歌曲,产生于蚂蚁的劳动生活场景,所以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集体劳动的情境中学习歌曲,学会歌曲之后,还要将这种劳动时的激情与快乐融入到歌表演中。这节课上,我没有带着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听唱旋律,而只是把歌曲的内容情景还原了,让学生通过拍手走步(小蚂蚁整齐的队伍)、传递信息(触角传递歌曲中的节奏)、听音游戏(爬高上低寻找食物)用这些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感受音乐。孩子们在情境中聆听歌曲,边游戏边朗诵歌词,体验团结劳作带来的激情;边唱歌变律动、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劳动的快乐。
音乐是引发和表达情感最直接,也是最自然最容易的手段和途径。这种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释放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母。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音乐作品真实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回归音乐情感的本原。
2 多感官联动,体验音乐情感
达尔克罗兹认为,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必须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这种所谓参与,是视觉、触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知觉的全方位参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认知;深刻体会到自己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是音乐的主人,使他们感受音乐情感所带来的快乐。
本节课就把这种乐曲中节奏节拍的体验融进了踏步练习、传递游戏、听音游戏之中。读儿歌踏步走圆形:是感觉稳定的恒拍的运动;传递游戏:(孩子们双手举过头顶,模仿小蚂蚁的触须,在另外一个孩子的手上拍出节奏,传递下去)也是体验恒拍的过程。这种有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刺激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
孩子们运用联觉参与音乐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恒拍的音乐体验。运用联觉进行音乐活动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又让学生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乐不此彼。
3 精选创编结合,力求“优化”教材
柯达伊曾多次指出:“只有最好的,才最适合于给儿童”,“应该在尽可能小的年龄阻止孩子接触不好的音乐,因为到孩子已经成人时再阻止就晚了。”音乐课程中指出,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我每次在教学前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多听多思,细心品味音乐作品,找出好的办法,在音乐和孩子之间搭一座小桥,充分发掘、选择、符合学生音乐感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音乐要素,进行加工处理。帮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作品是由不同的音乐元素组成,所产生的效果和表达的情感亦有不同,所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音乐元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央音乐学院高建进教授在面向全国音乐教师的培训中提到:“没有引导学生走进体验的过程,则相当于买株还珠,不仅舍弃了音乐的精髓,而且也隔离了学生可能对音乐产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懂了音乐的形式并不算真懂音乐,懂了音乐的情感才是真懂音乐。”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音乐情境、精心发掘运用音乐元素、启发,鼓励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情感體验,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