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在其人生之中是一个辉煌的篇章,此前奏曲集在浪漫主义时期占据了重要、特殊的地位。《g小调前奏曲》虽不是其中之最广为人知、难度最大的,但是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让人折服。文章根据笔者在演奏过程中的理解与总结而作。
关键词:前奏曲;乐曲结构特征;演奏技巧
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1ievitch Rachmaninoff 1873-18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3年4月1日出生于俄国的谢苗诺沃,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为他的第一任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四岁开始习琴。12岁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并师从尼古拉·兹韦列夫。1891年完成《第一钢琴协奏曲》。19岁时通过日积月累的艰苦卓绝的训练开始崭露头角: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并且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此为他在乐坛上的代表作。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以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他的作品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基于其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他的作品旋律丰富,擅长史诗般壮阔的音乐风格。
二、《24首前奏曲》创作背景与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的民族情怀十分强烈,贯穿于24首前奏曲。基于其本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一片赤诚之心,24首前奏曲也是曲曲渗透着光辉的爱国之情。他说过:“我表现的不仅是音乐之美,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爱、是我的一生。我的祖国在俄罗斯,我的作品里表现了我对祖国的所有情感。”此24首前奏曲曲调宽广,意味深长,在此仅以《g小调前奏曲》展开论述。
三、《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前奏曲》OP.23的NO.5:作于1901年,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性于一体,进行曲速度,g小调,中间部速度转慢,转为G大调。此作品从结构上来说,前后的风格相差不多,类似于进行曲。中间为抒情段。整首作品讲究一个“通”字,表现的是光辉炙热的爱国情怀,弹奏时内心需坚定,脑中要能想象出画面,将对此曲的力量通过音符传达给听众。从演奏的角度上分成三段(前段(Alla marcia)1-34中段(Un poco meno mosso)35-50 后段(poco a poco accelerando e cresc .al Tempo Primo)51-86)。
重点:小指 踏板 身体律动 强弱对比
前段:拥有两个主音,左手的小拇指和右手的大拇指,后面三个相同的和弦要盡可能的弱。在练习过程中,先抛弃一开始写的p,第一个音将手提起然后自然落到键盘上,两个音要弹深但在碰到底的一瞬间放松然后在空中画一个抛物线尽可能贴的弹那三个和弦但又要有弹跳性,也不能飘要落实到位。练习过程中第一个音用f后面的用p能更好的体会到强弱差别和用力方法。而后的强弱对比可以依照自身的乐感和理解来弹奏不同的风格,但走向都是向上渐强的。踏板不能乱加一通,一般重音的时候轻轻一点然后马上放掉。在A段中部的一连串连音的时候要踩实一气呵成,弹奏要贴着琴键带动全身所有力气都汇集到指尖从pp到ff要有向上推动的感觉,笔者认为开始要有点轻微的从慢到快,到了顶点再像瀑布一样一泻到底快速的砸到瀑布底端的那颗石头后再反弹回原速。意在气势磅礴,内心澎湃的效果。
中段:抒情段,这个部分不是单单靠身体律动和乐感可以诠释得到的,还需要演奏者的个人阅历和累积的经验才可以很好地驾驭这一段,这一段完全表达了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色彩的感受,每一个音符都需要细细地抠,刚开始弹的时候不需要遵循强弱,要让左手像一张柔软可靠的床,又能像波浪一样来回流动,不能生硬也不能使力不均,要能达到安静的在底下流动的感觉,右手注重小拇指的点,要感觉整个和旋都衬托着小指那个音,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右手只练主音,可以跟着唱,使其连贯,如歌地被演奏出来。脑中要有辽阔壮丽的景色,如果想要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自己,当这些都练得很扎实的时候再加上其他音,这样就会自然的突出主旋律,就像合唱和领唱的关系一样。踏板不能一小节踩一次,没什么主音的时候就要换了,整个中段都要从头连到尾不能有断掉的地方,也要有呼吸气口,像唱歌一样用指尖诠释出来。
后段:由熟悉的前段结构从弱代入,有一种回旋的感觉,进入高潮,这一段不能死砸也不能只顾炫技,也要注意层次和踏板的运用,前段用渐强的手法,后段不同,要通篇用f的力度一气呵成但音质不能糊也不能炸,要起到华彩的作用,直到用手指快速跑动的段落,这段一定要慢练,保证力度均匀和音符的颗粒性,结尾音落在主音的时候用pp的力度果断的弹,干净的收尾。
总之,当我们刚接触这首曲子的时候,可先不要先按照谱面上的强弱、快慢、符号来演奏,也不要通篇囫囵吞枣般重复视奏,每个音符都需要重复、认真练习,严谨节奏,达到每个音符应有的最好的效果,这样打好基础才有助于完整、流畅地诠释本首作品。
(作者简介:黄哲晖,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
关键词:前奏曲;乐曲结构特征;演奏技巧
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1ievitch Rachmaninoff 1873-18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3年4月1日出生于俄国的谢苗诺沃,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为他的第一任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四岁开始习琴。12岁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并师从尼古拉·兹韦列夫。1891年完成《第一钢琴协奏曲》。19岁时通过日积月累的艰苦卓绝的训练开始崭露头角: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并且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此为他在乐坛上的代表作。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以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他的作品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基于其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他的作品旋律丰富,擅长史诗般壮阔的音乐风格。
二、《24首前奏曲》创作背景与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的民族情怀十分强烈,贯穿于24首前奏曲。基于其本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一片赤诚之心,24首前奏曲也是曲曲渗透着光辉的爱国之情。他说过:“我表现的不仅是音乐之美,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爱、是我的一生。我的祖国在俄罗斯,我的作品里表现了我对祖国的所有情感。”此24首前奏曲曲调宽广,意味深长,在此仅以《g小调前奏曲》展开论述。
三、《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前奏曲》OP.23的NO.5:作于1901年,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性于一体,进行曲速度,g小调,中间部速度转慢,转为G大调。此作品从结构上来说,前后的风格相差不多,类似于进行曲。中间为抒情段。整首作品讲究一个“通”字,表现的是光辉炙热的爱国情怀,弹奏时内心需坚定,脑中要能想象出画面,将对此曲的力量通过音符传达给听众。从演奏的角度上分成三段(前段(Alla marcia)1-34中段(Un poco meno mosso)35-50 后段(poco a poco accelerando e cresc .al Tempo Primo)51-86)。
重点:小指 踏板 身体律动 强弱对比
前段:拥有两个主音,左手的小拇指和右手的大拇指,后面三个相同的和弦要盡可能的弱。在练习过程中,先抛弃一开始写的p,第一个音将手提起然后自然落到键盘上,两个音要弹深但在碰到底的一瞬间放松然后在空中画一个抛物线尽可能贴的弹那三个和弦但又要有弹跳性,也不能飘要落实到位。练习过程中第一个音用f后面的用p能更好的体会到强弱差别和用力方法。而后的强弱对比可以依照自身的乐感和理解来弹奏不同的风格,但走向都是向上渐强的。踏板不能乱加一通,一般重音的时候轻轻一点然后马上放掉。在A段中部的一连串连音的时候要踩实一气呵成,弹奏要贴着琴键带动全身所有力气都汇集到指尖从pp到ff要有向上推动的感觉,笔者认为开始要有点轻微的从慢到快,到了顶点再像瀑布一样一泻到底快速的砸到瀑布底端的那颗石头后再反弹回原速。意在气势磅礴,内心澎湃的效果。
中段:抒情段,这个部分不是单单靠身体律动和乐感可以诠释得到的,还需要演奏者的个人阅历和累积的经验才可以很好地驾驭这一段,这一段完全表达了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色彩的感受,每一个音符都需要细细地抠,刚开始弹的时候不需要遵循强弱,要让左手像一张柔软可靠的床,又能像波浪一样来回流动,不能生硬也不能使力不均,要能达到安静的在底下流动的感觉,右手注重小拇指的点,要感觉整个和旋都衬托着小指那个音,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右手只练主音,可以跟着唱,使其连贯,如歌地被演奏出来。脑中要有辽阔壮丽的景色,如果想要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自己,当这些都练得很扎实的时候再加上其他音,这样就会自然的突出主旋律,就像合唱和领唱的关系一样。踏板不能一小节踩一次,没什么主音的时候就要换了,整个中段都要从头连到尾不能有断掉的地方,也要有呼吸气口,像唱歌一样用指尖诠释出来。
后段:由熟悉的前段结构从弱代入,有一种回旋的感觉,进入高潮,这一段不能死砸也不能只顾炫技,也要注意层次和踏板的运用,前段用渐强的手法,后段不同,要通篇用f的力度一气呵成但音质不能糊也不能炸,要起到华彩的作用,直到用手指快速跑动的段落,这段一定要慢练,保证力度均匀和音符的颗粒性,结尾音落在主音的时候用pp的力度果断的弹,干净的收尾。
总之,当我们刚接触这首曲子的时候,可先不要先按照谱面上的强弱、快慢、符号来演奏,也不要通篇囫囵吞枣般重复视奏,每个音符都需要重复、认真练习,严谨节奏,达到每个音符应有的最好的效果,这样打好基础才有助于完整、流畅地诠释本首作品。
(作者简介:黄哲晖,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