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本文探讨在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良好品行的形成基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政治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参与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114-02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必然要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改变。政治课属于德育课,德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而不是外在的说教,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学习。
一、设置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生动地思考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学习中要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采用“设置情境,引导质疑”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寻求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情境的设置要兼具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于一体,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引导质疑”,能够使学生置身于新旧知识的矛盾中,导致原有认知平衡的失调,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新知识的探求上,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
“情境设置,引导质疑”的具体做法是:1、回顾体验。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引出与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元素,激起学生了解、探求的欲望。例如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出购买自行车的情境,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体验是他生活中已有的,这引起了他们参与讨论这一话题的兴趣,学生会非常愿意讲述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如,他会认为某一品牌的自行车虽然便宜,性能却不好,不愿意买;或某一品牌自行车性能非常好,他非常喜欢,但却太贵了,作为学生经济上承受不了,也不能买;某一品牌的自行车性能不错,价位适中,愿意购买。于是。教师适时引导:“当你决定购买某一品牌的自行车时,是从哪些方面做出选择的?”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问题。2、提供感性材料。不是所有的政治课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的设置,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的距离。又如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这一内容,似乎远离学生的个人生活,但这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感性材料。3、直接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困惑点。如关于《实践决定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从陶行知改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说起,直接向学生提问:到底是先有知还是先有行?直截了当,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断裂处,让学生的思维急速旋转,迫切想寻求问题的解决。
二、发挥想象、大胆假设,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围绕教学内容出示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学习内容。其实,这种参与带有很强的被动性,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了一定的条条框框中。要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就要去掉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大胆假设。当然,学生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知识的探索者。在正确和错误的争论中,学生才能自由地提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才有可能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更愿意自己去修正错误,获得问题的解决。
按照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政治课堂中,发挥想象、大胆假设,思想自由驰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抑制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保持了敏锐的思维和旺盛的精力,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够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并且,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人的主体性得以真正的彰显,从而产生对政治课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笔者让学生大胆假设新事物是怎样发展的,并用图形或图示来表示。学生立刻兴趣盎然,竟然作出很多种图示:直线、带箭头的斜线、从低到高的楼梯、波浪线、螺旋形等等,甚至有学生画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了束缚的思维,是何等的精彩!并且,学生在陈述自己理由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从别人的陈述中,吸取到了合理的成分,逐步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参与教学,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掌握知识,不是像容器贮物一样原封不动地接纳,而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教学的本真含义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相反可能是“七分熟,三分生”,学生在明确了问题焦点,或做了大胆假设之后,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念,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错误,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尽力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参与氛围:允许各种看法争鸣,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评价各种看法时,决断权不在教师,而是在群体充分讨论、考察每种看法的依据和理由后得出。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气氛,既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别人(教师和其他同学)质疑,同时也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反馈,充分尊重别人的意见。
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产生对知识的多方位、多视角的理解,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言语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阐述思维的过程。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说明理由的言语活动正是调动学生元认知加工的过程,使人的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移到指向自身的认知过程,从而使人更好地监视、评价、调节、修正自己的认知活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别人的认知进行评价,丰富了学生自身的元认知成分。并且,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教学信息,而且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见解,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点拨到位,反省提炼,让学生从错误中得到进步
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但同时也肯定会出现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这是很正常的,正像皮亚杰所说的,“错误是有意义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反省提炼,取得进步,让错误成为学生提高理解水平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千万不要全盘否定,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应通过辅助性信息的提供促进学生产生虽不准确、但却可能是有意义的回答,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障碍,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获得正确答案。因为,要消除错误,需要进行推理的认知能力,而这些推理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记住别人所给的答案而发生的。
五、延伸时空,拓展升华,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的步伐,但是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知识,而是应该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政治课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网络信息、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等。还有,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辅助政治课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报刊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等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带入课堂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社区实践等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是更深刻的学习,也是更自主的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其主体性的发展。
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学习,强调的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动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愉悦地参与教学过程,对学习内容进行自觉思考,主动探索,获得认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政治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参与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114-02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必然要求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改变。政治课属于德育课,德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而不是外在的说教,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学习。
一、设置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生动地思考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学习中要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采用“设置情境,引导质疑”的教学策略能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寻求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情境的设置要兼具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于一体,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引导质疑”,能够使学生置身于新旧知识的矛盾中,导致原有认知平衡的失调,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新知识的探求上,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
“情境设置,引导质疑”的具体做法是:1、回顾体验。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引出与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元素,激起学生了解、探求的欲望。例如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出购买自行车的情境,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体验是他生活中已有的,这引起了他们参与讨论这一话题的兴趣,学生会非常愿意讲述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如,他会认为某一品牌的自行车虽然便宜,性能却不好,不愿意买;或某一品牌自行车性能非常好,他非常喜欢,但却太贵了,作为学生经济上承受不了,也不能买;某一品牌的自行车性能不错,价位适中,愿意购买。于是。教师适时引导:“当你决定购买某一品牌的自行车时,是从哪些方面做出选择的?”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问题。2、提供感性材料。不是所有的政治课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的设置,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的距离。又如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这一内容,似乎远离学生的个人生活,但这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感性材料。3、直接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困惑点。如关于《实践决定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从陶行知改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说起,直接向学生提问:到底是先有知还是先有行?直截了当,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断裂处,让学生的思维急速旋转,迫切想寻求问题的解决。
二、发挥想象、大胆假设,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围绕教学内容出示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学习内容。其实,这种参与带有很强的被动性,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了一定的条条框框中。要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就要去掉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大胆假设。当然,学生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知识的探索者。在正确和错误的争论中,学生才能自由地提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才有可能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更愿意自己去修正错误,获得问题的解决。
按照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政治课堂中,发挥想象、大胆假设,思想自由驰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抑制了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保持了敏锐的思维和旺盛的精力,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够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并且,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人的主体性得以真正的彰显,从而产生对政治课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笔者让学生大胆假设新事物是怎样发展的,并用图形或图示来表示。学生立刻兴趣盎然,竟然作出很多种图示:直线、带箭头的斜线、从低到高的楼梯、波浪线、螺旋形等等,甚至有学生画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了束缚的思维,是何等的精彩!并且,学生在陈述自己理由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从别人的陈述中,吸取到了合理的成分,逐步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参与教学,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掌握知识,不是像容器贮物一样原封不动地接纳,而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教学的本真含义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获取知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相反可能是“七分熟,三分生”,学生在明确了问题焦点,或做了大胆假设之后,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念,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错误,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尽力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参与氛围:允许各种看法争鸣,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在评价各种看法时,决断权不在教师,而是在群体充分讨论、考察每种看法的依据和理由后得出。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气氛,既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别人(教师和其他同学)质疑,同时也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反馈,充分尊重别人的意见。
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产生对知识的多方位、多视角的理解,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言语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阐述思维的过程。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说明理由的言语活动正是调动学生元认知加工的过程,使人的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移到指向自身的认知过程,从而使人更好地监视、评价、调节、修正自己的认知活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别人的认知进行评价,丰富了学生自身的元认知成分。并且,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教学信息,而且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见解,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点拨到位,反省提炼,让学生从错误中得到进步
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但同时也肯定会出现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这是很正常的,正像皮亚杰所说的,“错误是有意义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反省提炼,取得进步,让错误成为学生提高理解水平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千万不要全盘否定,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应通过辅助性信息的提供促进学生产生虽不准确、但却可能是有意义的回答,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障碍,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获得正确答案。因为,要消除错误,需要进行推理的认知能力,而这些推理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记住别人所给的答案而发生的。
五、延伸时空,拓展升华,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的步伐,但是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知识,而是应该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机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政治课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网络信息、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等。还有,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辅助政治课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报刊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等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带入课堂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社区实践等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是更深刻的学习,也是更自主的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其主体性的发展。
让学生自主参与政治课学习,强调的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动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愉悦地参与教学过程,对学习内容进行自觉思考,主动探索,获得认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