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62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 年份:1984
题画诗,据清人沈德潜说始于杜甫:"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①在杜甫的启发之下,后来诗人,多有题画之作,苏轼就是其中之一。苏轼不仅善于作诗、填词,而且精...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78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又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对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作了总结和概括,为一切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创作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8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环示“境界”的约有廿五则(包括称“意境”的二则,单言“境”的七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指出境界的重要性,二是列举境界的种类,三是论述境界的内涵。所谓内涵,主要是指境界的构成要素和艺术表现方法。这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因此,我们评论......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古诗中描写庐山的佳篇杰作,但它不以描写瑰丽的景色取胜,也不以抒发强烈的激情感人,而是着墨素淡,不事...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88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宋代文论界激烈争论的“以文为诗”与“以诗为词”的问题作了评估,苏轼的诗词创作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体现者,充分显示他要求突破诗、词、文之间的界限的创新精神。第二部分,指出苏轼在诗画合论、诗书合论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74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衰亡过程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试看,大观园外,四大家族相互勾结,上通朝廷,下结州县,倚财仗势,草营人命,无恶不......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86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亻黾]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84
“苏诗长于趣。”这是刘熙载比较李、杜、韩、苏四家诗的长处而得出的结论,说明“趣”是苏轼诗歌创怍的一个重要特点。“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说明“趣”又是苏轼评论诗歌的一项主要标准。可见“趣”在苏轼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9
2010年5月6日,我随南京大学中文系退协去皖南旅游,在泾县桃花潭东岸见一特制的木牌上刻有李白的《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大家都很熟悉,一览而过。我却边走边想,顿生疑惑,主要是前两句不好理解,难道汪伦是“......
[期刊论文] 作者:查月明;吴枝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1974
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鲁迅毕生的战斗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总......
[期刊论文] 作者:吴枝培,王长金,, 来源:浙江林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