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375秒,为你在为你在21,179,000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红梅, ,,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年份:2016
传统的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康德所批判的那种规定性判断力,也就是一种以普遍归摄特殊的能力。与规定性判断力是一种“以普通归摄特殊”的能力相反,反思性判断......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一席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接受美学与西方传统文论大异其趣,迥然有别。本文从三个层面对接受美学展开评析,指出接受美学弘扬了读者意识,...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有一种观点把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直接等同起来,主张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断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线性的正比关系:科技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技每前进一...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年份:1996
对“知识就是力量”的双重否证戴茂堂《“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八“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是一个几百年来响遍欧洲、响遍世界的口号,然而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什1却必须将它否......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求索 年份:2014
和谐问题的讨论基点在于人,而人总是从三个维面建立和发展各种关系。这三维关系分别是人与人之上的天(中国称天道、西方称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下的地(事物)、人与人之中的...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伦理学研究 年份:2007
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伦理学在发展路径上表现出明显的科学化倾向:一方面,与中国伦理学认为通达道德境界的道路只能是修身养性不同,西方伦理学却主张科学的理性有助于达到道德...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本文从社会、哲学、文学三个方面探析了接受美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接受美学是当时德国社会历史的产物;现象学哲学美学、解释学哲学美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其提供了哲...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04
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正】 英国学者爱德华·凯西指出:“唯有《审美经验现象学》才是现象学美学领域出现的极其充实和完善的著作。”正是《审美经验现象学》为杜夫海纳在国际美学界特别是国...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流行的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肯定的对应关系,即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科技进步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科技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技每前进一步...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理论学刊 年份:2007
在道德与法律相关性问题的讨论中,流行一种法律优先理论。该理论主张法律是高于道德的更好的社会规范手段和制约机制,在当今道德滑坡日趋严重的情形下,应该走道德立法的道路,...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政策 年份:2009
学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政策 年份:2012
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09年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前10名中有5名出自公司。在进行财力、影响力和权力的综合考量后,他们的名字和国家元首、宗教领袖及王室成员列...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社会观察 年份:2004
伦理学总是与对人性的理解纠结在一起。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或许可从对人性结构的理解中找到终极根据。维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物性,寻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神性。神是无限...
[会议论文] 作者:,, 来源: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5
现代社会反主体性的三维批判戴茂堂社会和主体本是内在关联的。马克思说:"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①而"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
[期刊论文] 作者:, 左辉,,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9
中国先秦儒家哲学发起的"人禽之辨"尽管与西方中世纪宗教哲学发起的"人神之辨"很不相同,但目的都在于认识人自己。在当今信息时代,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认识人自己这一哲学的最高...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家莲,,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道德意识的确立以及道德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道德主体的情感参与,所以,不关切道德情感的伦理学是空洞的伦理学。不关切道德情感的伦理学史研究是空洞的伦理学史研究。今日学术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