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4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2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1993
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土壤侵蚀坡度界限不是一个常数,是与坡面径流深、泥沙粒径以及植被等因素存在一定函数关系,得出坡度界限大于40°。...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年份:2003
基于黄土高原几十年的治理成就和经验,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进行再认识,指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不容忽视,乔木林要适度种植,治坡和治沟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补充...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水利学报 年份:2004
冲积河流具有自动调整的功能,针对不同的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河流会作出相应的调整.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水沙呈现有效造床洪水峰值减小且出现频率下降,枯水历时大幅度增加和小...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7
分析9例肝脓肿在不同疗程中的不典型CT表现及其原因,以及误诊原因,认为对于可疑病例作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其确诊率。...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6
45例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结果说明其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以及与周期结构的关系,减少手术并发症,是目前功能性鼻内窥主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泥沙研究 年份:1997
本文对黄河三角洲演变机理进了探讨。...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年份:200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几句耳熟能详的古语给我们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范畴。回想年少求学期间,曾醉心于优美......
[学位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年份:1991
...
[学位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年份:1999
该论文主要工作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有史记载以来黄河口的黄河口的演变特性和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的河流和海洋动力条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2.着力从泥沙扬动的角度对波浪...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2008
本文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力求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实现加强高职学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之目的。Th...
[会议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中国水利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年份:2000
...
[会议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3
...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泥沙研究 年份:1994
中国-德国关于不稳定泥沙输移双边学术讨论会论文目录ErichPlate:引论-泥沙输移和侵蚀问题要考虑不稳定性王兆印:不稳定和非均匀流中泥沙输移的研究SilkeWieprecht建筑物对泥沙输移的影响王廷贵:分流对黄河......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泥沙研究 年份:1987
重庆港是我国西南水陆交通的枢纽,重庆又是西南的重镇.处理三峡库区泥沙淤积与重庆港的关系始终是三峡水库泥沙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为探讨三峡水库较高水位运用方案中对重庆...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泥沙研究 年份:1987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五日至十目,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专题论证泥沙专家组二十四人,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组长林秉南及副组长窦国仁、谢鉴衡分别主持了会议.泥沙与航...
[会议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全国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问题学术会议 年份:1987
...
[会议论文] 作者:曹文洪;,
来源: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 年份:2000
本文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结合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分析了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在西北地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因地制宜进行林草建设,正确评价林草措施...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李红,,
来源:科协论坛(下半月) 年份:2008
当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人们日常各项工作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电脑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作用作以浅议,对其不利因素作以剖析,对如何利用电脑完善档案管理进行阐...
[期刊论文] 作者:曹文洪,陈东,
来源:泥沙研究 年份:1998
阿斯旺大坝修建已经30多年了。本文着重介绍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库区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演变和河口海岸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结合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阐述阿斯旺大坝给我们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平,曹文洪,,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2012
彭阳县南山小流域的"上保、中培、下开发"治理模式,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及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在治理规划初期就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