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7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06
当前,我省小麦由南向北进入返青阶段。部分早播麦田开始起身(幼穗分化进入护颖分化阶段)。从省农委主持的全省小麦高产攻关项目组,对32个县(市、区)小麦苗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与面上小......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年份:2001
安徽省小麦秋种的指导思想是以抓好早茬麦为龙头,带动中晚麦茬生产,夺取小麦均衡增产.关键栽培技术是调整品种布局,选用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合理调节...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7
从自然气候、品种布局和栽培技术3个方面分析了淮北小麦产量不稳的原因,认为抓住了早茬麦是取得小麦播种与稳产主动权的关键,提出了抓好开局早茬麦的关键技术措施是:调整品种布局......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1
本规程是在淮北地区(包括沿淮) 500多万亩麦田上推广应用'安徽省小麦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制订的.适用于我省淮北地区中高产小麦栽培....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年份:1995
【正】 淮北是我省小麦的主产区,也是高产区。近几年,该区小麦生产也同全省一样,出现了徘徊的局面,至1994年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987年。 1 淮北地区小麦不能持续高产的...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年份:1998
对影响淮北小麦产量不稳的气候、品种布局与栽培技术等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淮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抓住早茬麦总结出抓好早葜麦的关键技术是调整品种布局、......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84
一、研究目的与要求淮北是我省主要麦区,属于黄淮平原冬麦区的一部分,以种植冬小麦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冬性与春性品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作物复种指...
[期刊论文] 作者:孔令聪,汪芝寿, 来源:作物杂志 年份:1993
小麦、夏玉米两熟制是我省淮北地区重要的种植制度,但全年产量一直偏低。1989年承担了安徽省科委下达的“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重点课题,经3年...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曹承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00
对小麦--玉米连作系统中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表明,无论何种运筹方式,两茬年单产均可获得12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平均单产达到14434.5kg/hm^2。运筹技术公顷施用N素,以小麦180~270kg和玉米270~180kg,小麦与玉米N素比例为4:6和6:4较为......
[期刊论文] 作者:曹承富,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3
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黄承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4
本文根据1990—1992年的有关试验结果和吨粮田定位四块资料,在系统研究高产小麦—夏玉米吸肥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肥料的经济用量和合理运筹方式。结果表明,吨粮田小麦的吸氮高峰在分蘖一......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曹承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5
13年砂姜黑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改善和提高品质。长期单施N、P化肥,导致钾素养分含量下降,物理性状变劣和产量不稳。长期单施有机肥......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曹承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6
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曹承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3
1990—1991年度在濉溪县和宿县,通过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研究了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吨粮田系统中夏玉米的密度与氮素效应。建立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效应方程,并对其进行...
[期刊论文] 作者:孔令聪,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6
将小麦夏玉米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进行研究,摸索出了小麦,夏玉米吨粮田配套技术措施,时吨粮田经济效益,能量流动及肥料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吨粮田建设必须抓好的......
[期刊论文] 作者:孔令聪,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0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
[期刊论文] 作者:孔令聪,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3
本文对1987—1992年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及部分试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在足穗的基础上,依靠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主攻大穗,是淮北地区小麦进一步高产的关键。初步...
[期刊论文] 作者:汪芝寿,曹承富,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年份:1999
淮北优质小麦单产6000-7500公斤公顷栽培关键技术为选用适用于早番优质高产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系),抢墒播种早茬麦、壮苗合理调节播量,控制群体,增施有机肥N、P、K平衡施肥,科学灌水,确保半收,病虫......
[期刊论文] 作者:孔令聪,汪芝寿,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1996
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优质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明显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在淮北地区拔节期施用氮肥时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效果很好。籽粒蛋白质......
[期刊论文] 作者:曹承富,汪芝寿,等, 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2001
研究了小麦干旱寄种技术的可行性与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萌动发芽的小麦种子在干旱的砂姜黑土内,断水40d,出苗率仍可达到73.4%-85.4%;寄种小麦的增产效果取决于供水时间,在断水40d内,供......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