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397秒,为你在为你在23,761,000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蒲友俊,,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谢灵运的山水诗,和他的人一样,在文学史上颇多争议,论者常常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很难达到一致的定评。本文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提出以下三题来讨论。 一、自然的风格...
[期刊论文] 作者:蒲友俊,,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在中国古代史上,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典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他在结束三年的儋州流放生活,渡海北归时写...
[期刊论文] 作者:蒲友俊,,
来源: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运,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老告退”,是指统治当时诗坛近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的没落;“山水方滋”,则是说谢灵运开创的山...
[期刊论文] 作者:蒲友俊,,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先秦时代,诗歌刚刚从它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则依然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的文学观念还处于朦胧或萌芽状态。然而,孔子却以他敏锐的眼光和深邃...
[期刊论文] 作者:蒲友俊,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
[期刊论文] 作者:蒲友俊,,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1983
“诗言志”,但又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而要通过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手法表达。本文企图说明赋、比、兴是发展的概念,它随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即它们“言志”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