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7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 来源:职业与健康 年份:1987
欧洲七国:英国、丹麦、意大利、挪威、芬兰、联邦德国、瑞典对生产玻璃纤维的25146名工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对所调查的13家工厂中的12家进行了空气监测。工作带空气中吸入...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 来源: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份:1990
通过对36名输油泵站工人(泵工、加热炉工)检查甲襞微循环,发现微血管管袢的血色、排列、长度和管径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管袢的清晰度差(占56%)、数目减少...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郑吉德, 来源:油气储运 年份:1992
通过对输油泵站的调查与理论计算,否定了泵站噪声大大超标的传说。根据泵站工人间歇性地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实际情况,从劳动保护角度出发,提出了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朱颖倩, 来源:油气储运 年份:1993
通过大量的调查、试验研究,证实了石油沥青的毒性较低,迄今未见石油沥青致癌的临床病例,但对沥青的烧伤应当注意防治;同时否定了玻璃纤维是致命危险品的传说,但它对管道防腐工人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俊国,袁宗信, 来源: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 年份:1994
石油原油的运输通常是通过管道运输的方式来完成的。为使油管保温、防腐,在埋入地下之前须经防腐处理。管道的防腐是用高温熔化的石油氧化沥青浇涂在油管表面。工人在防...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刘俊国,,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份:1991
最近我们深入输油泵站开展噪声调查,发现泵站噪声强度最高处为泵房、电机房和加热炉处,62dBA~105dBA(Leq=78.5~93dBA)。接触噪声的工种主要是泵工和加热炉工。为探讨噪声...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郑吉德, 来源:油气储运 年份:1992
通过对输油泵站的调查与理论计算,否定了泵站噪声大大超标的传说。根据泵站工人间歇性地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实际情况,从劳动保护角度出发,提出了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Thr...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刘俊国, 来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年份:1992
混合苯对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的危害已有许多研究,但对微循环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最近,我们应用田牛教授提出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观察分析了65例混合苯作业人员甲...
[期刊论文] 作者:刘俊国,袁宗信, 来源:卫生毒理学杂志 年份:1994
石油沥青的毒性实验研究刘俊国,袁宗信河北廊坊管道局医院(102849)石油沥青是石油原油蒸馏提炼后的剩余产物。管道运输是石油工业中应用最多的运输方式。为使管道防腐、保温,故对管道在......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刘俊国, 来源:职业医学 年份:1989
甲皱的微循环结构比较简单,便于观察,故临床上常常通过甲皱微循环的观察,以了解全身微循环状态。而微波对人体微循环状态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最近我们对35名从事微波通信...
[期刊论文] 作者:杨起斌,袁宗信,, 来源:河北医药 年份:1992
微血管病是糖尿病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通过甲皱微循环检查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内的一些形态和流态。作者观察41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甲皱微循环,...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 朱颖倩, 鲁同荣,, 来源:油气储运 年份:2004
通过大量的调查、试验研究,证实了石油沥青的毒性较低,迄今未见石油沥青致癌的临床病例,但对沥青的烧伤应当注意防治;同时否定了玻璃纤维是致命危险品的传说,但它对管道防腐...
[期刊论文] 作者:袁宗信,刘俊国,樊开愚(其他), 来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邵洪,袁宗信,郑吉来,郑吉德,王宝光,刘俊国,吕建文, 来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年份:1999
国内关于陆地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噪声调查的报道不多,且多为较小范围的调查。为了解陆地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噪声的特点,以更好地开展噪声控制、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我们对五大油田和......
相关搜索: